王媛媛
摘 要:近年来,企业对所聘用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中职生职业技能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使得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分案上产生了大的改动。为了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更加从容淡然,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教授模式,改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方法,来促进中职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本文通过对“体验式教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体验式教育”在中职生德育培养、社会技能培养和创新思维培育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最后结合“体验式学习”的原则总结如何对中职生进行“体验式教育”。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中职生;重要性
一、何为“体验式教育”
“体验”即为身临其境的体验、亲身经历的验证。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十五六岁的中职生,相对于坐在教室听着教师慷慨激昂的讲授知识,能够“撸起袖子”亲自站上那个位置更让他们热血沸腾。那么这种“体验式教育”在相对意义上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教授”,而是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使得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更加快速、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势进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中。从本质上讲,则是在亲身经历、亲自验证中获得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掌握技能。
所以,我们要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利用好职业技能生活化的特点进行体验式教学。这既是时代背景下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也是提升中职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形式,更有众多院校已开始实施,值得借鉴推广。
二、“体验式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德育素质
近几年,众多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相对其他高中院校,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重要,也更加棘手。中职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会相对薄弱。生活环境大多比较复杂,素质教育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方面来说,中职生在其复杂的生活背景下形成的心理会更加敏感脆弱,长期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使得学生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因成绩不理想,与期待的高中失之交臂;因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差距大;因摆脱了家长对自己的束缚,在自由的空间里逐渐迷失等。另一方面,中职生以主要培养职业技能为主,学生也是抱着学好一技之长将来谋生的心态来到学校,但也恰好忽略了中职生在德育教育中关于爱国情怀,关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操守和法律条例方面的培养。再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因循守旧,采用传统的大班上课的模式,使得德育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并没能通过此种教育有所收获。那么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体验式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环境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或者真正进入某个角色,在体验中深刻理解角色的定位,以及此角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从而对这个设定的角色有新的认知,形成更加成熟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此角色的基础上,也接触到了与之相关的行业、岗位,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就更加全面,对是非善恶的认知上也能够更加客观。
除此之外,提升德育素质的同时,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情商。情商在现在的社会尤为重要,在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基础上加之情商的帮衬,犹如猛虎添翼。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人脉关系网络,我们身处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庞大的网络又与我们息息相关。在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有更好的自知能力,不会在庞大的社会网中迷失自己。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良好的表述方式是成功沟通的重要砝码,能更有效的提升表述方式。
(二)培养社会技能
1.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在现实中,很多中职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缺少这种能力。分析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其一是由于毕业时中专毕业生的年纪偏小,他们的社会经历较少,对于社会的认知还不够,初入社会,会出现不适应,无法真正融入;其二,学生年轻气盛,拥有远大的抱负,却因缺乏施展的舞台而灰心丧气;其三,学生对所学专业、所从事职业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不在社会上站稳脚,打好根基,怎么能放开去创造和拼搏。那么“体验式教育”就是这个让学生打根基的过程。通过设定场景将学生提前放置在某个社会岗位上,加上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更好的接受度,学生会在不断的体验中,摸索出社会的基本准则,并钻研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社会标准,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提升岗位认知和岗位技能
中专生的专业与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关联的。若是在真正走上岗位时,仅是學习了课本知识,未能实践,那么对岗位在职责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岗位所需技能上都存在认知偏差。拿学前教育专业举例子,这个专业重点的工作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儿童的心理是多变的、不定向的。如若发生的事件是学生未在书本体现过的,那应该靠什么解决?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能够判断出这件棘手事件背后的真实问题和关键点,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另外,虽然学前教育是小朋友在学龄前接受的基础教育,但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这个阶段,恰好是小朋友们三观逐渐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师作为小朋友明确意义上的第一位教师,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若不能认知自己所在岗位的岗位职责,产生的后果是巨大的。
(三)培育创新思维
“体验式教育”首先改变的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传授知识从“授人以鱼”变成“授人以渔”,教学从原本的“教”变成了学生“学”。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属于教师将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甚至于学生自身,只会注重平时的成绩和排名,忽略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高尚的情操,限制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体验式教育”就是允许了创新思维的出现,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出现,课堂也不再仅仅是相对较乖、较听话的学生们的阵营,而是提供无限可能,创新思维不再仅仅是一个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真实存在的,允许课堂上或实践中有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就是要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们多年来固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对中职生进行“体验式教育”
我们想要运用“体验式教育”,就要把握好体验式教育的原则,即主体原则、活动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生活化原则。
首先我们要分清“体验式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例如在《社会行为分析》课程中分析某一个时事热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会采用教师讲述。但“体验式教育”则可以由教师分享1~2个案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在课上为其他同学展示。其他同学在看完后进行讨论。此种方式的课堂主导权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会更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其次是活动性原则,活动的形式对学生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我们授课的主体是成绩相对不是很理想的中职生,他们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可能是厌倦,活动的形势则是让他们释放了自己青少年的天性。能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岂不乐哉?
再次是探究性原则。让学生们占主导,用活动的方式学知识是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的,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行动是我们不好全面把控的,这也就说明我们在试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需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原则,让学生们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完成相应的内容,学到知识,达到教师的授课目的。这也就是探究性原则,学习若不能探究到问题所在,探究到知识,那学习就仅仅只是一个过程,没有“开花”,更没有“果实”。
最后一点是生活化原则。举个例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上《儿童故事剧表演》时,若是需要表演的是《冰雪奇缘》,因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具有魔法的国王,而学生不具备相关的经验,则在演绎的过程中则会出现不理解和演绎不到位的现象,这样只会增添课程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相反,若是表演《小熊上学迟到了》这个故事,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上学快要迟到或者迟到的经历,更加生活化,在表演时更容易代入角色,且故事将主人公换做小熊,增添了可爱成分,学前教育有多是女生,表演兴趣会更加浓烈。“体验式教育”四原则在课程中的运用,相信会更加受到学生们的亲睐。
四、结语
“体验式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分析,重要性的阐述以及通过对“体验式教育”四原则的举例分析将其再次拿来解读,希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职生也能紧跟时代脚步,更高效地学习,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准确地了解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行业。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职业技能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元.浅析体验式教学与培养高职学生德育素质的必要性[J].山西青年,2013(5):79.
[2]何兆峰.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8(1):98-99.
[3]张铮.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8-21.
[4]王晓炜.“体验式教育”与学生情商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6(18):18.
[5]王艳红.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社科纵横,2016,31(5):148-150.
[6]罗晓霞.体验式教育的原理与运用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6(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