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红 候丽娟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作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校教师需要提升自己应对国际化的素质。因此,本文将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应具备的素质、素质提升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教师;素质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不仅在经济方面往来密切,而且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學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为主要功能的高等教育,更需要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作为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效果。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杨志坚在《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中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必须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世纪需要而进行战略调整。”战略调整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要实现专业教育价值取向向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转移;二是要实现“专门人才”基本定位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本定位转移。过去,我国高等教育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综合,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立足在国内,这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开放的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当今高等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标准、适合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化知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人”。而作为培养“国际人”的高校教师,自己本身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
(二)人才培养内容的国际化
这主要体现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增设国际教育方面的专业或在现有的学科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培养“国际人”,高校教师要从专业结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教育合作交流的国际化
教育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师生互换、互认学分、学者互访、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等形式。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合作,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是所有的高校教职工都毫无例外要参与其中的。在交流合作的过程,高校教师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差距,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知识陈旧,势必会被国际化的浪潮所淘汰。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既具备国际化视野,又保留本土情怀
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而一所大学的视野,能够决定他施教的广度和深度。要想实现培养“国际人”的目标,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高校教师要想具有国际视野,就要将高等教育置于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作用;要去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使高等教育与全球的政治经济相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国际化视野,才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高等教师也应该具有我国特有的本土情怀,要捍卫和发扬我国本土优秀的文化传统,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教育主权。在获取新思想、新理念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立足我国国情,切记盲目追求国际化而丢掉了我国本土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逐步加快,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新兴学科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呈现多层复合的机构特征,训练自己的技能,不断扩展自己的教育视野,随时掌握本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同时重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双语教学能力和新媒体教学使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应该具备的能力。我国高校长期普遍地重视学历科研而忽略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持否定态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化和学生参与,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生动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高校教师具有双语教学能力,不仅能够讲解国外原版教材,而且可以掌握紧跟世界潮流的专业知识。
再次,要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各国高校的交往和合作日益密切,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这要求高校教师要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只有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地开阔视野、取长补短。
四、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
(一)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虽然其为民办三本院校,但是一直致力于把学校建立国际化商学院,与国外二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学分互认。每年国外高校都会派著名的学者来给嘉华学院的学生讲学,给嘉华学院的教师培训。聘请国际顶级的专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教授担任其名誉校长,这不仅显示出其国际化建设水平受到顶级海外学者的认可,而且为这所学院的国际化建设增添了光彩。学校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免费出国游学,同时每位教师都有出国机会,促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国际化建设,进而开阔视野。而且,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位高校教师都非常注重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外语交流的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首先,要保证职前培训的质量。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而且很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但高学历不代表就高教学水平,大多新入职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缺乏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体制尚不完善,内容陈旧,很多都流于形式、“走过场”,因而培训效果并不好。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效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教師岗前培训经验。比如,美国大学协会开展的“博士生到学院参加教学观察和交流活动”,可以让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博士生提前了解整个教学环节,学习教学方法,为以后从事教育职业积累经验。我国高校也可以在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在读期间开设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课程或者让其作为助教提前体验教学活动。岗前培训的内容要尽量丰富,可以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设计、科研创新、教育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
其次,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对青年教师,更多的是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而中老年教师是科研骨干,可以倡导中老年教师在上课之余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帮带”。对中年教师,更多的是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更新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六)——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1-16.
[2]余小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6-119.
[3]周先意,梁宏飞.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2):11-14.
[4]高玉蓉,邓逢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素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