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
摘 要:“占有还是存在”,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我们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弗洛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姆的生存方式理论是以人性分析为基础,而人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促生了两种生存方式的对立,这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区别更加明显。本文将从“占有”“存在”的含义界定出发,从日常生活的体验深入理解两种生存方式的区别,进而厘清两种生存方式的差别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占有;重存在;界定;大学生学习生活
一、对“占有”和“存在”的含义界定
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一书中,通过对“占有”和“存在”两个词溯源,得出三个结论,初步指出两种生存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
首先,弗洛姆认为,“占有”和“存在”并不是指一个主体的某些互不相关的性质,而是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对自我和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倾向性,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性格结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决定着一个人的全部思想、感情和行为[1](P82)。在这里,弗洛姆明确指出,此处的“占有”和“存在”两个词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这两个词的简单使用,而是将这两个词进一步抽象化、概括化,表示的是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人们不同的性格结构,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选择。
其次,弗洛姆重点突出了“占有”这一生存方式的特点。他强调,在“占有”这一生存方式中,个体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和所有的关系,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包括个体自身在内,都成为个体的财产,是一种强烈的物化思想。
再次,弗洛姆进一步提出,“占有”和“存在”二者之间的差别,“占有”这一生存方式是“我同世界的关系乃是一种占有和所有的关系,我要使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包括自己在内,都成为我的财产”。“‘占有这个词的发展与私有财产有关”[1](P83),“占有”更是趋向于物化,包括人自身都成为物品,这种生存方式下,人没有情感,生活很机械,只是单纯为得到物而努力,而生存。对于“存在”这一种生存方式,弗洛姆指出其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与占有截然不同,意指在世,与世界保持一种确实的相关关系;另一种形式则与现象相反,揭示一个人或一事物的真实本质和真正的实在性,而不是存在的词源中表明的那种靠不住的表象”[2](P628)。相比于“占有”——“to have”,“存在”——“to be”更侧重于一种状态和趋势,“存在”更倾向于人或事物的实在性或者真实性,强调的是事物的本質而不是本质现象。
二、从日常生活的体验深入理解两种生存方式的区别
因为人们在现在的生活中普遍追求的是财富、利润和物质,一贯地忽略探寻本质,所以生活中常见的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存在”的生存方式几乎看不到,但是这两种生存方式又确实是植根于人的生活经验之中,只通过单纯的、抽象的理论论述是难以将两种生存方式比较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现的。因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中体验对两种生存方式进行分析,就会更加直观,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解释。
首先,在“学习”这一日常生活体验中,“占有”和“存在”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例,当“占有”这种生存方式占主导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用心听课,认真做笔记,想要努力记下老师课堂中说的每一句话,搞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和意义,以便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这种生存方式占主导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知识并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体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也不会被丰富和扩大,他们害怕改变和发展,认为变化的东西是不可控制的,因而他们不会有意识去主动地创造、生产新的东西,久而久之,进步必然是比较渺小的。以“存在”的生存方式为主导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的关注点不在课堂中老师所讲的知识,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为核心,在上课前会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工作,提前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并随着老师的讲授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在不断思考中与所学知识共融,让知识逐渐改变自己,而不是占有知识,将知识带回去,机械地装进记忆里。
其次,“记忆”这一日常体验同样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不同。重“占有”的人的记忆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建立在纯粹的逻辑关系之上,或者是将自己要记忆的东西写在纸上,以这种方式占有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已经与本人分离了,成为人外化的一部分。重“存在”的记忆方式,将要记忆的单一事实和与此相关的许多其他事实形成了关联,即“通过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将概念互相联系起来”[1](P97),进而形成生动的记忆链,产生记忆的连锁,增加记忆的效率,这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值得提倡却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的一种记忆方式。
再次,本文选择“知识”这一日常体验再做一下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的比较。“我有知识”和“我知道”这两种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两种生存方式在知识领域的差别。“我有知识”主要侧重于对某一知识的单纯掌握与占有,是“重占有”生存方式的体现,而其目的只是想要单纯地占有更多的知识;“我知道”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透过表象,积极追求更深层次认识的一种趋向[3](P70)。埃克哈特、马克思等许多著名哲学家强调“知”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用“重存在”的生存方式面对知识,注重认识的过程,而不是看重认识的结果,以此打破人们原有的幻想,强调人们应该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探究更加深化的“知”,寻找未知的“知”,而不是立足已有的知识,去占有这些别人的成果。
三、厘清两种生存方式的差别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
结合上文,“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在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这种生存方式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现状小到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大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留下隐患。因而,在知道这两种生存方式差别的前提下,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步转变其生存方式,向“重存在”的生活方式转变,以更加理性的态度,享受美好的人生。
首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课前预习,注重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如要提前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注重自我的反思与思考,利用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对自己原有的问题在自己思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且在课堂上追随老师的讲授形成新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东西等),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而不是片面、机械地接受老师所教知识,单纯地认为记在笔记本上的知识就是属于自己的。
其次,在记忆东西的过程中,不要以信息或者知识的占有为目的,不要被记忆而异化,即不要使自己的记忆被笔记所取代。实践证明,过多的记录会使记忆力下降,而且不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既然如此,学生就要学会在实践中慢慢转换记忆方式,采用创造式、联想式的方式进行记忆,将记忆行为转变为生动、积极的活动。
再次,对于知识,学生也要转变对它的态度与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提升自己的求知欲,而不要被教育系统所追求的目的和利益所异化,不仅学习表面的知识,而且要去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思想体系,真正“学有所得”。
四、结语
当然,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外,大学生还需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入手,减少“占有”生活方式的控制,增加“存在”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影响。现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学生要清楚地知道“占有”只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更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所以,大学生应该选择理性的生存方式,进而真正实现个人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李穆,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M].黄颂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寻[M].孙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