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回响致富曲

2020-09-29 10:39许幼飞周龙
当代党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山民鸡鸣中蜂

许幼飞 周龙

6月23日,城口县鸡鸣乡。

晚饭后,村民亢朝清拉着老伴张文翠的手,来到位于鸡鸣乡人民政府办公楼前的“八一八”广场。

广场上,热闹非凡,有人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有人坐在一旁的板凳上闲聊,还有小贩推着板车在街头叫卖。

张文翠松开亢朝清的手,向“坝坝舞”队伍走去。

“以前哪想过日子会这么安逸哦。”看着队伍里张文翠舞动的身影,亢朝清的眼神飘忽起来,他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易地搬迁,生活有了新“奔头”

今年69岁的亢朝清是鸡鸣乡灯梁村人,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山里,靠务农为生。

“以前的房子是用石头和石灰来修建的。”亢朝清说,屋内昏暗潮湿,烧柴做饭时冒出的烟总是会弥漫整个屋子,常熏得人睁不开眼。

然而,比起物质上的贫瘠,更让老两口痛苦的是精神上的打击。2003年,小儿子因肾衰竭去世,儿媳妇也离开了家,只留下一个8个月大的男婴。

此前为了给儿子治病,亢朝清找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借钱,背上了6万多元的债务。

即便如此,苦难也没有放过这个脆弱的家庭。

2014年的一天傍晚,老两口正在务农。患有高血压的亢朝清突然感到一阵晕眩,不慎掉入河中,摔断了脚踝。

“脚上打了钢板,现在走路都不利索,爬几步楼梯就喘。”说罢,亢朝清露出一丝苦笑。

因为缺乏劳动力,2015年,亢朝清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鸡鸣乡为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人均补贴1.2万元,我们家3个人就有3.6万元,旧屋基地复垦还能收入10多万元。”亢朝清掰着指头算起了经济账,“算下来,搬进新家根本不需要自己出多少钱。”

2017年11月,老两口搬进了山下的新家。

“最大的感受是方便,想用什么就买什么。”张文翠笑着说,“孙子在县城读高中,回家也方便。”

但搬下山后,没了耕地,乡亲们又靠什么生活呢?

鸡鸣乡党委书记李明伟介绍,一方面是开辟收入来源,劳动力较强的村民,可以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自主创业,“近年来,鸡鸣乡个体户的增长突飞猛进,截至目前已有160余户。同时,场镇也会提供公益性岗位”。

另一方面是降低生活成本,给搬迁后的每户居民免费配置一分地,实现自给自足。

“每天扫扫地,一年就有5000元的收入;每个月有补贴,自己还在免费配置的地里种了菜,生活一点问题都没有。”2018年,亢朝清和老伴商量后,自愿脱了贫。

现在,鸡鸣乡共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23户469人,为集中安置区搬迁户配备了菜园10.3亩,通过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解决就业岗位136个。

方便药农,硬石山上凿出产业路

在鸡鸣乡金岩村村民沈贤福的脚下,一条4.5米宽的村级公路已初具雏形。它紧贴在悬崖绝壁上,向大山深处延伸,通往山顶的中药材基地。

对沈贤福和村民们来说,这是一条产业路、致富路。

鸡鸣乡的地形就像一个“V”字,而金岩村处在“V”字一侧的大山里。

由于山顶有一片地势平坦的地方,且海拔超过2000米,适合中药材生长,所以村民们历来有种植中药材云木香的习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云木香的种植规模已扩大至8000亩,形成了一个中药材基地,每年能采收云木香600余吨。

虽然有了规模,但运输却一直是众人的一块“心病”。

“以前不通公路,药材只能靠骡马运输。一斤云木香能卖8元钱,但运费每斤就高达1.3元,这无疑加重了药农的负担。”李明伟说。

今年48岁的沈贤福虽然在几年前就已经搬下山,但因为自己在山顶种植了150亩云木香,平时的管护、运送仍需要上下山。

“我一般是凌晨2点出门,戴着矿灯、背着背篓,摸黑上山。遇到坡度大难走的地方,往往是手脚并用。”沈贤福眯缝着眼睛回忆道,“单程都要走上四五个小时。”

不仅如此,由于道路崎岖,沈贤福种植的云木香每年都未能收完:“很难请到小工,山下120元一天,山上150元一天,都没人愿意干。”

修一条连通中药材基地的路,成为当地村民最盼望的事。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鸡鸣乡狠抓以路、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便提上了日程。

“为了修这条路,我们勘测了四五次。最久的一次,我们在山里拄着棍子走了8个多小时。”李明伟回忆。

通过扎实的勘测,前期高达5603万元的预算金额被压缩至700多万元,沈贤福等人也自发加入到修路的工程队伍中。

“上山的路要通了!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沈贤福很是激动,每天天不亮就揣着几个粑粑出门了,一直在工地上忙碌到天黑才回家。“哪里需要人帮忙,只要招呼一声就有足够的人去,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接下来,我们准备对这条路进行硬化,而且从两头同步施工,以提高工作效率。预计今年国庆节前就能通车。”李明伟信心满满,“这条产业路建成后,中药材运输成本可以降低90%以上,每年可节约运费约150万元,每户药农可年均增收近1万元。”

“甜蜜事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6月24日,鸡鸣乡双坪村中蜂养殖基地。

一排排蜂桶摆放在山林间,一个“全副武装”的男人置身其中,观察着飞舞的群蜂。

男人名叫张山民,放在几年前,笑容几乎不会出现在他的脸上。

张山民曾是双坪村有名的“苦人”——妻子残疾、母亲长期患慢性病,生活全靠他一人操持。

因为疾病,张山民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鸡鸣乡植被丰富,中蜂产业的发展一直稳中向好。张山民嗅到了商机,决心开启自己的养蜂事业:“我到乡政府专门学习了一周的养蜂技术,最初养殖了20桶。”

2017年,双坪村为发展集体经济,以村集体的名义购买了100桶中蜂。张山民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我有技术,我可以养!”

“养中蜂可是要给村集体分红的哟。”村党支部书记袁刚常打趣道。

“没问题。”张山民的回答很坚定。

考虑到张山民有养蜂的经验,而且因为家里的情况不能外出务工,村“两委”经过讨论决定,把其中50桶中蜂交给他来养。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还是发生了。因为中蜂是从外地运过来的,不适应双坪村的天气,出现大量死亡。

“张山民懂技术,交给他的50桶蜂还存活了20桶,另外50桶则全部死亡。”袁刚常回忆。

这件事,坚定了张山民加强学习的决心。2018年3月,他跟随鸡鸣乡中蜂产业发展考察组一起到外地考察学习中蜂养殖技术。与此同时,为保证蜂蜜的质量和产量,乡政府也搭建起一个中蜂养殖技术交流群。

“我在养殖过程中通過不断学习,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张山民说。

2019年对于张山民来说,是“甜蜜”的一年——他不仅实现了稳定脱贫,还给村集体组织分红5000元。

“今年养殖基地的蜂蜜产量预计达300余斤,我家预计可以增加2万余元的收益。”谈起未来的生活,张山民咧开嘴,大笑起来。

张山民依靠中蜂养殖实现增收致富,只是鸡鸣乡因地制宜发展“甜蜜事业”的一个缩影。如今,鸡鸣乡初步形成“山上种药、林下养鸡、山间养蜂、坡地种茶、平地种菌”的产业格局,群众产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4%,增长至2019年的12.32%。

猜你喜欢
山民鸡鸣中蜂
山村秋日
鸡鸣驿
鸡鸣
鸡鸣与狗盗
古道鸡鸣
致山民
中华蜜蜂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中蜂活框饲养的方法及管理
中蜂箱养场地选择为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