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长华
1959 年5 月建成后拍摄的厦门华侨博物院(林长华 翻拍)
在我珍藏的老照片影集中,有一张61 年前厦门华侨博物院落成的黑白照片,每次与之对视,都会让我再萌情感秋波。1974 年4 月,笔者调到闽南渔场指挥部电台,选送参加福建省水产局电训班,学习无线电收发报,办班地点最初在厦门华侨博物院,我在那边住了好几个月。当年的博物院因受“破四旧”影响,早在1965 年就闭馆,接着是1966 年的“文革”冲击波,大量有历史、有故事的珍贵展品束之高阁,打入冷宫。在当时,名谓“华侨博物院”实则无侨味也无博物,只有我们50 多个来自福建沿海地区的学员和老师是活动的“展品”。先我一年到厦门大学读书老乡林玟贤得知,就前来看望,并带来他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老照片,他说:“你住在这里学习,这张‘侨博院’落成的老照片送你,更有纪念意义。”喜欢杂项收藏的我,像珍藏着一份友谊将它珍存到46 年后的今天。
翻阅史料方知,“侨博院”由已故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56 年9 月倡办,1959 年5 月建成开馆。耄耋之年的陈先生为此付出巨大心血,他不仅亲自选址、参与设计、指导施工,还四处奔波征集搜购文物。建成开馆后,以详尽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大量的考证资料,吸引了无数华侨华人参观。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革”前夕,博物院已是“将军”把门,闭馆谢客。
历经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记忆虽然有所褪色,但我记得,当年老师多次叮嘱我们要爱护公共卫生,不许损坏树木和公物。每天早晨听到催起床的哨子,学友们就跃然而起,集合跑步到不远处的厦门大学一个来回。然后,带上饭票和餐具到附近的厦门电子厂食堂打饭,作息时间与军营差不多,还多了一项保守机密。记得1974 年,有一次,东山县公安局好友老郑到厦门出差,那天晚上我不用上课,就到轮渡附近的晨光旅社想找他坐坐,也好了解出门以后家乡和家庭的情况。那年代,厦门是对敌斗争最前线,旅社对出入人员盘查甚严。我说明来意,服务员仍不让进入:“你是哪单位的?”因为无线电台培训班应当注意保密,我就以住处的单位名回答:“华侨博物院”。“咋没听说有这单位”他边说边问旁边另一个服务员:“你也是老厦门,听说过这单位吗?”对方也摇了摇头。也难怪,从1965 年到1974 年,博物院已关闭10 年了。就在僵持不下时,手拎竹壳热水瓶下楼来装开水的老郑听到我在与服务员理论,才出示他的特殊工作证,让服务员“放行”。
最初,我们对华侨博物院叫“院”不叫“馆”感到奇怪,后来方知,这是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之外唯一以“院”命名的博物馆,原来当年陈嘉庚计划再建几座大楼,下设四大专题展馆,故不称“馆”而称“院”。遗憾的是,博物院落成时他就患病,美好的规划便搁置下来。陈嘉庚生前将“侨博院”定位为国人了解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窗口”、侨胞了解祖(籍)国历史的“驿站”,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誉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侨博院”占地面积12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700 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100 平方米。主楼是一座用优质洁白花岗石砌成,配以翠绿琉璃瓦飞檐斗拱的殿宇式大楼,宛如古代皇宫般巍峨壮观。三个楼层分别辟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自然馆”三大展。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大串荣誉称号。“华侨华人展”以馆藏侨史文物资料和侨史研究新成果为基础,通过1000 多件陈列品,回顾了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艰苦奋斗足迹;华侨和侨居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和对侨居国的重要贡献;华侨对祖(籍)国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报国情。展厅中一艘艘仿制古代帆船的模型和展橱里的一帧帧图片,再现了华侨先辈们漂洋过海谋生的艰辛创业历程和契约华工的悲惨命运。展厅中还有按比例仿建的南洋旧民俗街,是昔年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真实缩影。展馆内还陈列数百件由华侨、归侨赠送的各类生活用品、饰物、宗教艺术品、古典乐器与工艺品等。“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展示爱国侨领陈嘉庚生前征集和搜购的各种传世工艺品,主要有铜器、雕刻、字画、陶瓷器等,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自然馆里,有150多件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标本,仿真的自然生态环境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自从小儿定居厦门后,我每年到厦门小住期间,总喜欢到“侨博院”这座曾经住过的老地方寻找我走过的脚印,特别是对从事过二三十年侨务宣传的我,更感到有强烈的磁性在吸引。1974 年至今,46 个春秋倏忽而过,地点没变、楼宇没变,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当年那有长有短“嘀哒嘀哒”的电键敲击声……
而今,出现在我眼前的华侨博物院历经装修,面貌大新,环境优雅,当年只有稀稀疏疏的小树木,如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好多种叫不出名的风景树高大挺拔,简直是个美丽公园。步入展厅,有我们过去可望不可即,目不暇接的“侨”味文物,多达7000 多件。尤值点赞的是大门口设有多路公共汽车的停靠站,入门观展不费分文,给参观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华侨博物院伴随着厦门特区建设的快速发展,走过了不惑之年,它的美丽蝶变标志着经济特区文博事业的兴盛与发展!
厦门华侨博物院近影(林长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