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杨莉莉
观察时间:2019年11月
观察对象:大班幼儿
今天,户外游戏活动一开始,几名幼儿便率先来到荡绳的位置,坤坤小朋友先抢到了荡绳,接着他的后面依次排上了阳阳、鑫鑫等三名幼儿。孩子们玩了一会儿,坤坤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玩不下去了,他们都不同意我的玩法。”
我问:“你是怎么玩的?”
“我先在荡绳上荡十次,第二个小朋友荡九次,第三个小朋友荡八次,第四个小朋友荡七次。”坤坤说(见图1)。
图1.小伙伴们依次排队荡绳
大班幼儿已经能够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活动一开始,坤坤就和三个小伙伴约定了玩荡绳的规则:第一个小朋友玩十次,第二个小朋友玩九次,第三个小朋友玩八次……而且他来当第一个小朋友,只有他可以玩十次,其他孩子玩的次数都比他少。能想到这个游戏规则,可以说坤坤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他能够按照有利于自身的原则想办法、制规则,而对于公平问题还没有太多考虑,所以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
听到这,我好像明白了小朋友们不同意坤坤提出的玩法的原因了,于是,我故弄玄虚地问其他三个小朋友:“你们觉得坤坤的方法怎么样?”“不好,只有他能荡十次,我们玩的次数都比他少。”“我玩的最少,不公平。”排在最后面的郡郡有点生气地说。“对,不公平。”阳阳、鑫鑫也附和着说。
这时,坤坤摸了摸脑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也对,那咱们再重新商量个玩法吧!”说完,四个人便凑在一起商量游戏玩法(见图2)。
图2.重新商量游戏玩法
当其他小朋友不同意坤坤的游戏玩法时,坤坤小朋友能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说明他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很强;在老师的提醒下,坤坤又能机智灵活地做出调整,说明他的自我意识很强烈,最终他与同伴们商量出了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
“老师,我们每个人玩都三次,我玩三次,他们每人也玩三次,这样就公平了。”阳阳说。
我问:“那谁先玩呢?”
“我先玩!”
“我先玩!”四位小朋友都争着举起了小手,生怕轮不到自己玩。
“那怎么办呢?”我又问。
坤坤说:“要不我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吧!谁赢了谁先玩。”其余三位小朋友连忙说“行”。于是四个人又围在一起玩“石头剪刀布”,一局结束,阳阳胜出,他高兴地手舞足蹈:“我是第一个。”接着郡郡也胜出,排在了第二个,坤坤是第三个,鑫鑫是最后一个(见图3)。
图3.玩“剪刀石头布”
显然,每个人玩三次是比较公平的,到底谁先玩呢?对于这一问题?孩子们又出现了分歧,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孩子们想出了用“石头剪刀布”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办法相对比较公平,因此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可。
于是,荡绳游戏又一次开始,排在前面的小朋友一遍一遍地玩得很兴奋,后面的小朋友们翘首以盼。过了一会儿,见还没轮到自己,坤坤大声说:“前面的快点,要不就轮不到我们了。”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回应,坤坤又说:“玩三次的时间也太长了吧,要不每个小朋友玩一次吧!”鑫鑫说“行。”排在第二位的郡郡没说话,这时手里还抓着荡绳的阳阳不同意了:“不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没了主意(见图4)。
图4.荡绳游戏中又出现了分歧
这时,郡郡着急了:“老师,坤坤想让我们每个人玩一次,阳阳想让每个人玩三次,怎么办呀?”大家都看向了我。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说:“要不这样吧,我们举手表决,同意哪个方法的人多,就用哪个办法,怎么样?”“好!”征得大家的一致同意后,我说:“同意每个小朋友玩三次的举手。”阳阳立刻举起了手。“同意每个小朋友玩一次的举手。”坤坤、郡郡、鑫鑫三人都举起了手。阳阳一看,没有再说什么,主动把荡绳让给了下一个小朋友(见图5)。
图5.举手表决采用哪种方式玩荡绳
长时间的等待让排在后面的小朋友失去了耐心,他们都想尽快玩到荡绳,于是便出现了“玩一次”与“玩三次”的争执,这时教师的介入帮助他们又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举手表决结果一出,阳阳就主动把荡绳让给了下一个小朋友,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相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便可以迁移经验、轻松解决。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幼儿只有处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才会敢于表达,积极寻求帮助。案例中的坤坤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能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说明在以往的游戏活动中,老师的支持协助是占有一定份量的。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遇到瓶颈期时,作为游戏支持者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耐心倾听后的启发性语言往往是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你们觉得怎么样?”“怎样才公平?”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积极思考,往往会使他们茅塞顿开,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活动结束后,我请坤坤小朋友分享他制定的游戏规则以及后期是如何调整游戏规则的,让孩子们都懂得规则的制定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上,为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出现类似情况时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