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燕
2020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欢快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模式。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幼小衔接非常重要的板块。于是,我们借助“读书日”的契机,结合幼儿的阅读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特殊时期的阅读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活动,兴趣是关键。我们需要清楚幼儿的喜好,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取书籍本身的核心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特殊时期依然做到如线下般“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模式,这成了活动开展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云”会议。
(一)活动初体验——惊喜连连
首先,我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家长发布活动倡议书,与家长约定时间,利用网络平台和幼儿围绕“读书日”进行话题讨论:世界读书日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价值是什么?中小班时候开展的读书日活动内容是什么?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你想做些什么?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想法也非常独特,他们的活动倾向分别为:小区读书会、班级云直播、同伴阅读、画故事、演故事、图书馆或书店阅读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幼儿真实的想法,同时也很好地验证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幼儿的想法及时整理成文字,结合《指南》制订了每个活动的小目标,幼儿则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自主地去开展阅读。
反思:
1.幼儿的活动来源于他们的真实想法,这是活动的基础。找到了有价值的主题活动,教师就拥有了实施主题的动力。我们始终要坚持幼儿是活动主体的理念,这样我们的活动才更有趣味性和真实性。
2.搜集好幼儿的想法后,教师及时制订了每个分支活动的小目标,比如在每个活动中想要幼儿得到怎样的发展、活动的价值在哪里等。主题的大目标是教师对主题的价值确定,分支小目标则是教师对具体活动的把握,为大目标而服务。
3.家长把幼儿的活动进程反馈给大家,不仅向大家展示了幼儿的阅读能力以及在活动中的收获,更是给其他幼儿起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吸引更多的幼儿加入到活动中,去体验活动所带来的成长。
(二)活动开展——问题显现
当其他活动在如期进行时,小区讀书会却迟迟无法推进。小区读书会的形式非常吸引幼儿,除了可以阅读,还可以跟朋友短暂聚会,可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解决。于是我又再次“连线”幼儿了解情况,得到他们最真实的反馈:读书会是什么时候呢?我要准备什么呢?
反思:
幼儿提出了方案,却没有准备好活动细节,作为教师必须对活动进行引导,使其向预设的方向发展,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解决问题:
考虑到疫情,小区读书会只限于同一小区,因此我为参加活动的同小区的幼儿建了群,让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化活动形式。
针对小区读书会什么时候在小区的什么地方举行、要有哪些环节、有何注意事项等问题,幼儿的解决办法如下:
1.时间和地点。有的说周六,有的说明天,最后开心小朋友在妈妈的提示下说周末可能会下雨,可以在周五,这样大家也有时间准备故事。地点大家都同意在小区的小花园,豆豆还说:“这个叫小区读书会,不能出小区,而且现在最好也不要出去。”
2.活动环节。开心说“读书会就是带书去读给大家听”,六六觉得“也可以讲故事”,依依认为“可以跟好朋友交换书看”,Kitty建议“带点零食跟朋友分享”。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并对小区读书会的活动流程达成了共识。最后,开心提出了“一定要戴口罩”,Kitty还强调“带来的书要消毒”,琪琪说“吃东西前要用湿巾纸擦手”。
所有的问题都已解决,4月17日上午10点,我们在今日星城小花园举行了第一次小区读书会,幼儿按照约定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小区读书会进展得非常顺利,我发现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仅精心准备了语言,还会主动交换书籍或和小伙伴共同阅读。我们的活动吸引了小区的路人驻足观看,纷纷为大方讲故事的幼儿鼓掌。
最后是分享零食环节,幼儿的欢声笑语中有野外郊游的意境。结束时他们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反思:
活动虽然顺利结束,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当天下午,我和幼儿围绕“如果下次再举行小区读书会,你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问题展开了第二次讨论。
很显然,幼儿对这次的活动非常投入,活动后的感想也非常多。琪琪说:“在我旁边有个小弟弟也想看我的书,可是我当时只有一本,没法借给他,下次我要多带点,这样就可以借给小区里的小弟弟小妹妹了。”看得出活动激发了幼儿分享的意愿。 Kitty说:“我今天带的是跳芭蕾舞的书,我都没有时间好好给大家跳一段芭蕾舞,下次如果还举行的话,我要妈妈帮我准备音乐,我要跳给大家看。”由此可见,阅读激发了幼儿表演的欲望,触发了他们多感官体验。六六说:“开心带来的书很好看,可是有很多字我不认识,如果下次妈妈能陪我一起看就好了。”大班幼儿对文字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技能,因此激发了幼儿对亲子阅读的期望。
这些来自幼儿的想法都是我们下次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活动小结——继续前行
活动不能无休止地放任发展,教师需及时小结,整理思绪。活动尾声阶段,我们再次和全体幼儿进行讨论:通过这次活动你收获了什么?下阶段你还有什么更有趣的阅读形式?
通过前期活动的开展,幼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感受,下阶段的方向就更加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开始;交流,是内化的过程;实践,是最终的指向。这样的小结讨论让幼儿在“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将兴趣内化,把活动当成推动自身进步的动力。
(一)对幼儿的价值
这场特殊的“读书日”活动,使幼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发展。他们积极思考活动形式,并用云端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画故事、表演故事,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编排能力等。小区读书会让幼儿学会了更缜密地思考问题,树立了与朋友分享的观念。
(二)对教师的价值
1.主题线索的设计要基于幼儿的经验、问题和兴趣
我们常常把“倾听幼儿的心声”挂在嘴边,又常常在活动开始前不自覺地预设好所有的线索。显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设计,而是基于幼儿经验、问题和兴趣不断调整、改变的主题线索。所以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活动的前提,当然这样的转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转变的。
2.对家长要有合理的期待值
开展读书日活动,不是因为传统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也不是为了体现教师的存在感,更不能功利地把它和丰富幼儿园活动划等号。我们开展活动的初衷和目标是使幼儿得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想要班级幼儿的发展都是齐步走,这是师者心,但特殊时期却不能有这样“一刀切”的要求。因为不同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对阅读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对活动的支持也存在差异。家长理念的改变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家长只有“目睹”了幼儿的变化,才能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而教师能做的就是给家长这样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必须学会包容观望的、走得慢的,甚至质疑的声音,试着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在这次活动中,我并没有强制要求家长给予怎样的实际支持,而是让家长在“观望”中惊叹幼儿的成长,然后不自觉地加入阅读的行列。
(三)对家长的价值
主题活动的实施不是为了收集资料,而是希望家长能真正参与其中,用心陪伴,支持配合,这样才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家长参与度不同,幼儿得到的发展就各有不同。活动中我们强调的是幼儿、教师、家长在主题中的参与性,而不是教师布置“作业”,家长完成“任务”。相信幼儿的进步不是无缘无故的,绝对是家长在默默地付出。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主动陪伴、示范榜样,幼儿的进步才会呈现阶梯式发展。
我相信“读书日”只是幼儿阅读兴趣养成的开始,“至乐无如读书”,良好的阅读习惯定能让大家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并将这份阅读的热情传递。我们和幼儿约定,往后的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