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超
影片中,手持M1917步枪的美军士兵。该枪的拉机柄设在枪身右侧,这是正确的
影片中, 因画面被左右镜像而造成M1917步枪的拉机柄设在枪身左侧,这是错误的
在一战的最后阶段,协约国军队已经在战场上占据较大优势。而难以挽回最后败局的德国开始与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虽然战争已近结束,但双方都抓紧最后的时机,以在最后停战时能够控制更多的地盘。根据实际控制线的原则,双方特别是战场所在地的法国和德国都希望能够扩大己方的控制区,为战后划定两国边境争取更大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双方的官兵将会在停战前夕付出更多的鲜血和生命。
威尔·里弗斯上尉是美国陆军432团的一名军官,其率领部队在战线上与德军对峙。此时的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因此打算发起一场进攻将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里弗斯上尉对此并不十分感兴趣,当听说其友邻部队是由黑人和白人混编而成的365团时则更加担心。他与美军中很多人一样,认为黑人就是劣等人,不光智力低下而且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里弗斯上尉向上级表示抗议,但在上级的压力下只得服从命令。发起进攻后,早已经对战争感到厌恶的里弗斯看到部队伤亡惨重而险些情绪失控。这时,一名黑人士兵跑来迫使他平静下来,但这名黑人士兵却被德军击中阵亡。冷静下来的里弗斯上尉恢复了状态,指挥部队突破了德军阵地,然后向侧翼发起攻击最终夺占德军阵地。与此同时,在里弗斯部队侧翼进攻的365团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只是有一个黑人连队深入德军阵地过远而被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此事因为涉及到种族问题,而被逐级报告给美国远征军最高层。如果这个黑人连队被德军歼灭而美军却未采取有力措施将其解救,那么美国陆军就会被舆论界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为此,远征军最高层下令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去拯救黑人连队,而最终接受这一任务的负责人是里弗斯上尉。
里弗斯虽然满心不情愿,但军令如山,只得服从。他挑选了以托马斯中士为首的5人和自己一起执行任务。后来,里弗斯听说被切断的黑人连队中有1名士兵凯恩事先回到了己方阵地,于是就去友邻部队将他调入自己的小分队。这支由1名黑人和6名白人组成的小分队出发后不久,就遇到一座红十字会建立的野战医院。碰巧的是,这个医院里有365团黑人连的受伤士兵在这里救治。凯恩找到这名士兵,通过他得知连队被德军切断后占据了473高地,其他人应该还在那里坚守。于是,小分队开始向这一方向前进。
途中,他们遇到了德军据守的民房,在友军帮助下最终将德军消灭。从这支友军那里,里弗斯获得了黑人连所在地区的详细地图,也同时得知,在己方所在位置和黑人连所在的高地之间有3个德军营。不过,这些德军的防线并不严密,可以渗透进去。此时,协约国和同盟国已经签署停战协议,规定在第二天也就是1918年11月11日11时正式停战。在这种情况下,小分队中有人表示将要停战了,还要去找“黑鬼”,应该让德国人干掉他们,省得再去冒险。为此,凯恩与其险些大打出手,里弗斯制止了他们。但随后自己2名部下因为搜集战利品而被德国人的诡雷炸死后,黑人和白人还是打了起来。这时,里弗斯说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现在都是美国陆军的士兵,并表示要继续执行救援任务。在这一番劝说下,小分队又上路了。
很快,他们遇到黑人连的巡逻队,在他们带领下顺利到达了473高地。当里弗斯上尉将撤离高地的命令下达给黑人连最高指挥官佩里中士时,却遭到拒绝。佩里中士心里也对自己部队和官兵所受到的种族歧视极度不满,渴望表现黑人战斗力的他打算固守阵地,拒绝撤离。无奈,里弗斯上尉与部下商量后决定留下与黑人连一起固守阵地。在高地周围地区占据兵力优势的德军前来劝降,遭到里弗斯等人拒绝。德军声称,如果11日天亮美军不投降,将使用2个团兵力发起攻击。就这样,里弗斯的小分队、黑人連与德军展开了激战,一直持续到停战那一刻。黑人连展现了自己的骁勇善战,而里弗斯和托马斯等人却战死在战场上。
影片中的绍沙M1915轻机枪,该枪配装有半环形弹匣
如果从《大作战》影片的道具种类来看,是非常符合一战时期美军和德军的实际情况的。例如,影片中的美军主要的武器是M1917步枪,还装备有M1911手枪、M1897霰弹枪、BAR轻机枪(又称自动步枪)、绍沙M1915轻机枪等,而德军主要的武器是毛瑟M1898步枪和MG08/15轻机枪。虽然影片中的武器道具逼真,但具体的细节却出现一些失误。
M1917步枪曾经大量装备美军,实际上却不是枪械大国美国的原创设计。该枪的知识产权属于英国,其原型是英国在参考德国毛瑟步枪设计的基础上研制的采用觇孔式瞄准具的P14步枪。比美国先参战的英国需要大量枪械,但国内的生产厂商却因为忙于原有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生产,而无力抽出资源来生产这种新步枪。于是,英国就将这种新步枪的生产合同交给了美国厂商。
美国的军工企业于1916年1月开始生产英国订购的P14步枪,据统计在美国参战前共约生产了120万支,大大缓解了英国的“枪械荒”。然而,美国于1917年4月参战时却发现因为军队规模急剧扩大,本国的步枪也难以满足需求。当时美国的制式步枪是大名鼎鼎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但已全力投入生产英国步枪的美国军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转产这种步枪。情急之下,美国人将改进之后的P14步枪作为自己的制式武器投入生产。这种改进之后的P14步枪就是M1917步枪。其最重要的改进之处是采用美式枪弹。当时,英国采用7.7×56mmR步枪弹。由于美国制式步枪弹与其无法通用,只好将P14步枪改为发射美式.30勃朗宁步枪弹,也就是著名的规格为7.62×63mm的.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改进之后,因为美式步枪弹的弹径较細,原有的弹仓却未改变,弹仓容弹量增加到6发。不过,该枪配备的制式桥夹只能装5发枪弹,第6发弹需要单独压入弹仓。
M1917步枪于1917年夏季开始全速生产,随后即大量装备美军部队。这种步枪的产量超过20 0万支,在美军中的装备数量远超过M1903步枪。一战停战时,有3/4的美军部队装备的是M1917步枪。尽管如此,M1917步枪在美军中的评价并不高。美军士兵感觉该枪既长又重,使用不太方便。M1917步枪全长1 175mm,M1903步枪全长1 097mm,前者比后者长78mm;M1917步枪全枪质量4.17kg,M1903步枪全枪质量3.94kg,前者比后者重0.23kg。
影片中,美军士兵手持的M1917步枪采用觇孔式照门,照门设在机匣尾部且两设有护翼
一战结束后,美军很快就将这种步枪淘汰出局,恢复M1903步枪制式装备的地位。公开的理由是,美军士兵不太喜欢该枪在长度、质量及其表尺没有风偏调整等原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其原始设计不是来自美国,知识产权不在自己手里不踏实。M1917步枪还在二战中得到了相当多的使用。一战时该型步枪大量被封存,二战爆发后重新启用但主要在美国的盟国军队中装备。其中,一部分被运往英国交给其国土防卫部队使用。因为枪弹与英国制式枪弹不同,该枪在枪托或护手表面涂覆一圈红色油漆带,并增加.30-06印记,以防止使用者错误装填英国7.7mm枪弹。这种步枪还是我国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美械装备部队的主力步枪之一,甚至改进出更适合中国人身材的短枪管型。
在《大作战》影片中,美军使用的M1917步枪在与德军的毛瑟步枪对抗中毫不逊色,体现了不错的技术性能。影片中武器装备细节的失误主要来自这种步枪。第一处失误是影片中出现了多次该步枪拉机柄设在枪身左侧的镜头。影片中出现的上述情况,应该是图像在后期处理时被左右镜像造成的。第二处失误出现在黑人连抵抗德军围攻473高地时,一名美军士兵居然连续射出了2发枪弹。非自动步枪打出1发枪弹后必须向后拉动枪机柄退壳,然后重新推弹上膛才能进行下一次射击,不可能像半自动步枪那样连续扣动扳机实施射击,这应该也是后期处理的问题。
注意画面中装上刺刀的M1897霰弹枪
从日俄战争开始,堑壕加机枪成为此后一段时间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进攻一方除了要想办法突破敌军以重机枪为骨干的火力网,还要克服由这种火力网掩护的各种障碍物。这就给进攻一方造成巨大的困难,必须付出巨大代价才可能取得成功。此外,由于当时步兵部队主要装备非自动步枪,即使攻入敌方堑壕也难以迅速以压倒性的火力打垮敌人,以至于壕内战斗基本上都演化为近距离肉搏战。于是,为了解决上述战术问题,一系列围绕堑壕战的武器被发明出来。其中包括堑壕炮(现今迫击炮的前身),也包括德国首先大量应用于战场的MP18冲锋枪,特别是后者使德军步兵在近距离战斗中占据了很大的火力密度优势,美国则开发出“堑壕清扫器”——M1897霰弹枪。
M1897霰弹枪与MP18冲锋枪的设计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通过低射速增加单发弹丸数,增加了火力密度,同时减少精确瞄准的时间,以增加反应速度;而后者以高射速在短时间内打出更多枪弹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虽说设计思路不同,但两者在堑壕战中夺得先机的设计目的却惊人地相似。《大作战》影片中,托马斯中士和指挥黑人连的佩里中士都配备这种霰弹枪。
M1897霰弹枪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的杰作,是在温彻斯特M1893霰弹枪基础上改进而成。霰弹枪早期在美国主要被应用于狩猎和运动比赛中,后来军方发现其在近距离战斗中的价值而被改进成军用霰弹枪。M1897霰弹枪是一款早期的唧筒式霰弹枪,采用12号或16号口径,管式弹仓容弹量为5发,还可以在枪膛内装填1发枪弹,共计6发。其中12号口径的该型霰弹枪有多种枪管长度可供选择,而被美军选中的军用型是短枪管型。
注意美军M1897霰弹枪枪管下部的刺刀座细节
这种霰弹枪被美军称为“战斗霰弹枪”,其改进之处是在枪管外部设有钢制保护筒,并且还设有刺刀座可以装刺刀等等。增加的保护筒可防止射手不小心碰到枪管时被烫伤,筒上加工有许多通孔,可减轻筒体质量,也利于散热。由于该枪在近距离内杀伤力惊人,投入战场使用后据说还遭到了德国军方的抗议,认为其过于残忍,要求停止使用。该枪在使用时特别是在堑壕内突然遭遇时,可以只进行概略性瞄准即可射击,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而且击发一次即可射出大量弹丸,对于多个目标的杀伤效率也远高于非自动步枪。正因为如此,M1897霰弹枪也成为美军当时用以抗衡德军MP18冲锋枪的有力武器。《大作战》影片中,使用霰弹枪的士兵总是处于战斗队形比较靠前的位置,即是其战术作用的最好体现。该枪的生产数量超过102万支,直到1957年才停止生产,可谓是枪械史上的“常青树”。
如果说重机枪的巨大威力在日俄战争中得到了初步证明,那么一战战场则几乎成为重机枪的天下。然而,笨重的重机枪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却因为质量过大、机动性太差而难以有效运用到进攻作战。为此,轻机枪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大作战》影片中的美军和德军均使用了各自的轻机枪,并且成为其重要的火力骨干。影片中美军的轻机枪并非是美国产品,而是地道的法国货,即法国一战时名气很大却广受诟病的绍沙轻机枪(又称昌查德轻机枪)。
绍沙轻机枪开发的源头来自于法军提出的一种名叫“行进火力”战术思想,主要内容是为前进中的士兵提供立姿射击的自动火力,用以压制敌方堑壕内的敌人。最初曾被称为自动步枪的绍沙轻机枪就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产物。该枪于1913年设计定型并很快投入生产,因此,绍沙轻机枪最初的型号被称为M1913。这种本来用于地面作战的武器却因为当时航空武器的紧缺而被首先用于飞机上,以至于没能赶上一战初期的战斗。一战中很快陷入堑壕战泥滩的法军遭到严重损失,对高射速武器的迫切需求使得绍沙轻机枪很快就回归了其本来的用途。
佩里中士带人去攻击德军炮兵阵地,他手持M1897霰弹枪。该枪枪管外部设有钢制保护筒,保护筒可防止射手不小心碰到枪管时被烫伤
1915年,法军订购5万挺绍沙轻机枪。相对于原来被当成航空机枪的M1913而言,这种地面使用型号增加枪托和两脚架,命名为M1915轻机枪。这种型号的轻机枪与现今轻机枪最大的差别是其半环形弹匣。这种容弹量为20发的弹匣之所以设计成这种怪样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配用的法制8mm勒贝尔步枪弹。这种步枪弹的弹壳外形呈锥形,也就是说其从底部到弹壳瓶颈部收缩得很厉害。为了适应这种弹壳外形,绍沙轻机枪不得不采用半环形弹匣。为了与这种弹匣相适应,绍沙轻机枪射手的枪弹袋也独具特色,是2个特制的半圆形皮质弹匣袋,每个弹匣袋可容纳2个20发的弹匣。
作为一种早期轻机枪,绍沙轻机枪较笨重,总质量达到9.5kg(含实弹匣、两脚架)。影片中里弗斯上尉带着人冲入德军堑壕后与德军遭遇,正好追上来的绍沙轻机枪射手及时开火才解救了危局。里弗斯问机枪手刚才跑到哪里去了?机枪手恼怒地抱怨绍沙轻机枪携行不便,他说:“这贱人很重。”绍沙轻机枪另一缺点是半环形弹匣右侧设有2个大开孔。这些大开孔降低了弹匣的结构强度,也使泥沙更容易进入弹匣,导致供弹故障。可能正是因为此,美军在绍沙轻机枪发生故障时往往将其扔掉了事,造成装备数量远超过原来的计划。
美军装备绍沙轻机枪也是有原因的,正如美军参加一战时缺乏步枪一样,轻机枪也是严重缺乏的装备。因此,美军先到达法国的部队只携带有步枪和手枪,其余装备都要法国提供。首批到达法国的美军12个师都装备了法制哈奇开斯重机枪和绍沙轻机枪。直到1918年6月以后,美军才开始全面换装绍沙M1918轻机枪和勃朗宁M1917重机枪。影片中,美军主要使用绍沙M1915轻机枪,及少量绍沙M1918轻机枪。为了适应美国.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绍沙轻机枪推出一种改进型,即M1918轻机枪。这种改进型号改用美国枪弹后,因为不再使用原來锥度很大的枪弹而改用容弹量为16发的直形弹匣,也是其与M1915外形上最大区别。
影片中装备毛瑟M1898步枪的德军士兵
此外,由于原来半环形弹匣的阻碍,M1915的前握把只能设在弹匣后方,非常靠近握把和扳机的位置,使用不太方便。M1918由于采用直形弹匣,因此前握把移到弹匣前方,更方便持握。这种型号向美国出口共计19 241挺。但是,这一看起来不错的改进型却未能受到美国人的认可。由于美式.30-0 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比法式8mm勒贝尔步枪弹威力更大,其后坐力更强,加上前者弹壳锥度小且弹壳底缘处更薄,结果造成众多的抽壳故障。不是抽壳钩折断就是将弹壳底部撕开,因而受到美军的猛烈抨击。据说,美国人对绍沙轻机枪深恶痛绝,主要是因为这种改用美国枪弹的M1918。影片中的黑人连士兵就抱怨说:“法国机枪一点卵用都没有”,并向里弗斯上尉推荐缴获的德国机枪。
作为绍沙轻机枪的对手,德军使用的是MG08/15轻机枪。这种轻机枪猛一看,根本就不像轻机枪,而更像水冷式重机枪。没错,MG08/15是极为罕见的水冷式轻机枪。一战中,大量轻机枪开始出现在战场上并表现出不错的作战效能,德国军方也注意到这一点并决定开发自己的轻机枪。当时出现的轻机枪为了减轻质量普遍采用气冷方式。这种冷却方式最大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质量轻,但由于还未采用快速更换枪管技术而无法像水冷式重机枪那样实施长时间的持续射击。德国军方却比较重视机枪的持续射击能力,于是决定在其MG08重机枪基础上研制水冷式轻机枪,这就是MG08/15轻机枪的由来。
MG08/15与MG08的内部机件完全相同,只是对机匣进行了减重处理。该枪放弃MG08的四脚架,改用轻便的两脚架,同时将握把改为手枪式握把并加装了枪托。为了提高机动性,该枪还改用圆形弹鼓供弹,圆形弹鼓内装100发枪弹的布质弹带,使用时将弹鼓挂装在机匣右侧。经过一系列改进后,MG08/15的质量大大下降,装满冷却水和10 0发实弹带的弹鼓后总质量19.5k g,只相当于MG08总质量的1/3。然而,其质量超过已经被认为很笨重的绍沙轻机枪的一倍还多,可以说是一种不轻的轻机枪。
正是因为MG08/15设有冷却水筒,只要保证冷却水的供应,其持续射击能力远超当时的各种轻机枪。但这一优点相对其机动性的下降来说付出的代价较大。德国军方很快意识到自己战术思想的错误,即轻机枪如果跟不上快速推进的步兵,持续射击能力再强也没有意义,还不如重机枪更能发挥火力威力,更不要说战场上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冷却水的供应。还有一点是德国军方当时未想明白,那就是轻机枪并非需要像重机枪那样具有极强的持续射击能力,实施长点射和短点射更为适合,这就说明气冷式对轻机枪更为有利。搞明白这一点后,德国军方立即开发出MG08/15轻机枪的改进型,即MG08/18轻机枪。
德军阵地上向美军开火的MG08/15轻机枪, 注意该枪加装有100发容弹量的弹鼓
MG08/18最大的改进之处是去掉了冷却水筒改用气冷冷却方式,质量大大减轻。但该枪出现得太晚,未能在一战战场上大规模应用。不过,这种轻机枪却为后来德国发展MG34通用机枪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大作战》影片中展现了一些一战中不同的战术运用情况,既有进攻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防御作战的战术运用,而且还涉及到小分队单独行动时的战斗队形中火力配系等问题。
在影片一开始美军发起的进攻作战中,除暴露出一战时普遍存在的缺乏突破手段的问题外,美军自身的战术运用有较大的问题。实际上,从美国南北战场开始经过日俄战争直到一战,从作战类型来说一直是防御占有很大的优势。原因是防御一方拥有完善的防御工事作为依托,以及火器射程、射速和威力的不断提高。那个时代由于没有或缺乏坦克装甲车辆这样的突破手段,只能寄希望于用猛烈炮火进行轰击,以摧垮对方的防御体系,然后步兵再实施攻击。
然而,对方可通过深挖掩体和不断加以修复等手段减煞进攻一方的炮火打击效能,再用猛烈的机枪火力迎击其步兵的冲击,使进攻一方即使攻击成功也要付出惨重代价。影片中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发动攻击的美军在德军铁丝网等障碍物阻挡下无法迅速前进,结果都成为德军机枪的射击目标。具体来说,尽管里弗斯上尉的部队最终突破了德军阵地,但其战术运用至少有两个严重的缺陷。首先,在整个攻击过程中缺乏有组织的火力掩护。影片中,美军步兵只是进行波浪式的冲锋,完全看不到有支援火器在压制德军的机枪火力点。这就造成美军步兵用血肉之躯迎击德军机枪火力,被德军的机枪打得尸横遍野。
一个有组织的攻击队形应该是包含不同火器和战斗队形的有机结合体,除了冲击的步兵外还要有队属(也就是步兵分队建制内)的火器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火力支援。比如,步兵分队建制内的轻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器要随时准备开火打击或压制阻碍步兵推进的敌方火力点和火器,这样才能有力支援步兵的推进。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对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己方步兵实施射击,遭受失败和惨重损失也就不可避免了。后来,在攻击德军据守的民房时,绍沙轻机枪就及时开火对房内的德军机枪实施火力压制。这一积极动作使得向德军冲击的美军士兵避免了伤亡,是比较成功的。
再有一点就是里弗斯上尉未能实施有效的指挥。作为一个指挥官最重要的职责是指挥手下部队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而并不是身先士卒的冲锋。在攻击过程,里弗斯上尉差点崩溃,几乎在一片混乱中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握,后来好不容易才在找到掩蔽物后恢复了指挥。然而,里弗斯最错误的地方是未掌握建制内的支援火器。一般来说,步兵连排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其指挥位置要靠近自己能够指挥的支援火器。比如,步兵班班长要直接掌握班用轻机枪和火箭筒,有时还加上班内的狙击手;步兵排排长要直接掌握加强给其的通用机枪、火箭筒或迫击炮;而步兵连长要直接掌握上级加强的大口径机枪、火箭筒和迫击炮。
影片中出现的美制M1918轻机枪,注意该枪与绍沙M1918轻机枪不同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近距离内进行直接指挥,这样就可以将所属的全部火力集中起来用于攻击对己方威胁最大的目标。影片中的里弗斯当然没有这么多种类的火器可以指挥,但他应该直接掌握自己手下的轻机枪,也就是不受人欢迎的绍沙轻机枪。如果做到这一点,里弗斯就可以及时指挥轻机枪射手向德军机枪火力点射击,以压制其火力,为己方步兵扫除障碍。当然,里弗斯未能做到这一点也有机枪手的原因。机枪手应该主动向指挥官靠拢以受领任务,而指挥官也要主动搜寻机枪手以恢复与其的指挥关系。若两者都未做到上述要求,那么只能是各自乱冲一气。
在小分队出发后的行进过程中,机枪手有时被放在一线式纵队队形的倒数第二的位置,横队队形时又被放在与里弗斯相隔2人的位置上,这样的队形也不利于里弗斯对其直接指挥,并在与敌遭遇时立即发扬火力。不过,里弗斯的部队在达成突破后,迅速向侧翼阻击友军的德军侧背发起攻击,却是整个进攻过程中值得夸赞的一点。
在防御作战中,里弗斯上尉在473高地的部署是着眼于诱敌深入并使用机枪火力摧毁德军。他在搞明白整个高地的薄弱点在南面后,将缴获的德国机枪部署在这一方向上阵地的反斜面,自己则率领部队在南面准备实施诱敌动作。经过一番抵抗后,里弗斯指挥部队向后撤退。以为攻击成功的德军随后猛冲高地南面的一个小山头。这时,里弗斯指挥退却部队到达机枪阵地附近实施抵抗,而毫无掩蔽的德军立即暴露在部署于反斜面的机枪火力之下,遭受了严重的杀伤。
话说回来,里弗斯和他指挥的黑人连如果面对影片中所说的2个团的德军,那么在兵力如此悬殊又无后方支援的情况下采用什么措施也难以挽回颓势,至多能够延长一点抵抗时间罢了。至于影片中美军最后发起的刺刀冲锋,只是艺术化的夸张演技。如果这种冲锋是在德军遭到打击而败退时顺势而为是正确的,而在对方发动攻击时与其正面对抗则是极端错误的(即使要实施刺刀冲锋,也必须指向对方侧翼,并在正面抵抗的配合下进行),因为在美军的兵力处于劣势时这样的冲锋只能是自杀。
美军使用缴获的德制MG08/15轻机枪进行射击,该枪也可由副射手手持布质弹带供弹
这次防御作战中的一个亮点是美军通过侦察发现德军有3门火炮支援即将发动的攻击。于是,佩里中士率人主动出击去炸毁德军火炮。最后,佩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与德军炮兵阵地同归于尽。这次行动是一次寓攻于防的主动出击,充分体现了防御中主动性的极端重要。如果无这次出击,德军的炮火将会轻易撕碎美军的阵地(不知道德军为什么没有充分利用其步兵单位内的迫击炮火力,影片中只有1门德军迫击炮登场且被托马斯中士轻易干掉),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会因为没有坚固工事依托而归于失败。不过,在德军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大白天对位于德军防线内的炮兵阵地实施攻击绝少有成功的机会,影片中如此處理只能是突出美军士兵如何勇敢而已。
影片中的黑人士兵凯恩原来的顶头上司是一名白人上尉,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主义者。他在里弗斯上尉来要人时对他说:“黑鬼没有你我聪明,山姆大叔给他们穿上衣服,给他们穿上制服,叫他们士兵,这只是一场该死的表演。”意思是说黑人根本就不会打仗,更不会成为出色的战士,如果他们被德国人打死,按他的话说则完全是“罪有应得”。这样的种族主义歧视态度在美军白人官兵中普遍存在,就连里弗斯本人和手下都是如此。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一战期间,就连二战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今的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南方各州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针对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的歧视。现今的美国动辄以“人权卫士”自居,占据所谓的“道德高地”对全世界指手画脚,而其自己的种族歧视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是一种巨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