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纪林
56式半自动步枪曾经是我军与民兵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其以1 100万支左右的总产量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产量最大的枪械。作为我国历史最长的兵工厂,重庆建设机床厂(国营第296厂)不但是56式半自动步枪的诞生之地,也是国内多达上百个生产过56式半自动步枪的大小厂中质量最稳定、产量最大的企业。在此我们根据手上的文献与实物对296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做一个尽可能全面准确的回顾。
1964年6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军大比武汇报表演现场查看一支296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各方的武器设计者们提出了新要求。与一战相比,二战中高度动态化的战场与不断移动的战线、中短距离上提供密集火力支持的需求等等给步枪与步枪弹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美国推出M1卡宾枪与7.62×33mm M1卡宾枪弹,纳粹德国推出Mkb.42(H)步枪与7.92×33mm Kurz中间威力弹。1942年末,苏联红军在列宁格勒以东的伏尔加霍夫前线缴获德国正在前线试用的MKb.42(H)步枪与7.92mm中间威力弹。苏联人民武装部在1943年7月15日召开的一次技术会议上,要求其下属部门根据美国7.62mm M1卡宾枪弹与德国7.92mm中间威力弹来研制苏联自己的中间威力弹,以及使用中间威力弹、可以提供密集火力的冲锋枪与可以进行精确射击的短步枪。
会议结束之后的几个月,苏联在314种设计中选用了由一个小组提出的OKB-44方案,即1943年式7.62×41mm中间威力弹。1944年3月,该弹正式投产。在1947年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短步枪、冲锋枪与班用轻机枪基本定型的前后,苏联弹药设计师加长了7.62×41m m M43弹弹头的长度,并将弹壳长从40.29mm缩短为38.70mm,定型了我们熟知的7.62×39mm M43弹。中间威力弹的方案决定后,冲锋枪与短步枪的研制工作迅速展开。
比较罕见的苏联7.62×41mm M43弹
1950年代后期国庆阅兵中装备了296厂早期56式半自动步枪的解放军士兵(注意下置背带环)
苏联士兵在操作装有早期棱刺的SKS步枪
莫斯科地区部分中间威力弹轻武器设计师1944年合影。前排左一为西蒙诺夫
曾经为苏联红军设计过AVS-36自动步枪的西蒙诺夫早在1941年就将其设计的PTRS-41反坦克步枪予以缩小,设计了以枪机偏移闭锁方式工作的7.62×54mmR口径AKS-22自动步枪,以取代他自己设计的AVS-36自动步枪与托卡列夫设计的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M43弹定型后,西蒙诺夫将AKS-22进一步缩小,提出了发射中间威力弹短步枪的方案。同期进入短步枪设计竞争的方案有捷格佳廖夫、托卡列夫、克罗文与卡拉什尼科夫等几位大师。最后,西蒙诺夫设计的半自动步枪被选用并稍作改进后于1949年定型为7.62mm西蒙诺夫半自动短步枪,俄文简称为СКС(拉丁字母为SKS)。亦称СКС-45。
SKS步枪在固定式刺刀折起状态时全枪长1020mm , 枪管长520mm,4条右旋膛线,缠距240mm,10发固定弹仓压满时步枪总质量为3.9kg,战斗射速为35~40发/分。SKS采用当时很成熟的导气式自动方式,枪机偏移式闭锁机构,由枪机框带动枪机运动。枪机框在复进到位前強制枪机闭锁,发射后被活塞向后推动的枪机框将枪机提起开锁并将弹壳抛出。为了方便从上方以10发桥夹压弹,SKS采用短活塞形式,由活塞与顶杆构成的两段式活塞杆方便活塞杆限位、散热与分解。击发机构为击锤击发,采用模块化结构,方便制造与分解。SKS步枪设有空枪挂机功能,弹仓内最后一发弹射击完成后枪机被锁在后方位置,可以直接进行压弹。枪托为木质,活塞筒固定在木质上护手之中。在测试阶段与1949年生产初期安装的是发蓝处理的四角棱形刺刀,与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刺刀类似,长度在350~380mm之间。由于不明原因,产量占绝大多数的后期生产型SKS换为剑形刺刀,长度在250~300mm之间。
枪号为7237的早期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年代不详,阿尔巴尼亚出口的产品
该枪枪号为7237,无厂标
1949年,SKS步枪在图拉兵工厂开始生产,稍后伊热夫斯克机械厂的生产线于1952年投产。两厂均于1956年停产,苏联SKS步枪的总产量为2685900支。
1949年8月,中央军委在一个决定中命令东北兵工厂开始研究仿制苏式转盘冲锋枪(即PPSh-41冲锋枪)。10月,开始了我国对苏联轻武器的仿制生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步枪主要是二战期间生产的库存武器,即使用全威力弹的莫辛-纳甘步枪与骑枪。这样,我国兵工生产开始全面沿袭使用苏联系统。
1952年,在苏联专家建议下中国的手枪、冲锋枪、步枪与轻机枪、重机枪的生产集中在5个厂分别进行,并由各厂建立完整生产线进行生产。步枪生产全部归属296厂来进行。位于重庆鹅公岩的296厂的前身是1949年前国民党最大的兵工企业21厂的轻武器部分,当时就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步枪生产历史。1951年6月17日,该厂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第296厂(1957年4月经国务院保密委员会与第二机械工业部批准,该厂第二厂名被命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1953年1月,296厂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工装开始仿制44式莫辛-纳甘马枪,并于同年9月转入批量生产。1954年7月,该枪被正式定型为53式7.62mm马枪(亦称为53式步骑枪)。
1960年代初解放军士兵训练中使用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托上保险指槽为早期型,同时下置背带环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接手苏共的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等领导人为了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保持苏联的领导地位,一反斯大林年代不向中国转让其现役先进武器技术的做法,开始从步兵武器到导弹核武器等各个领域向中国提供最新技术。1955年1月11日,苏联开始以政府换文方式向中国提供其现役陆军武器实物与制造技术,其中枪炮共计6种:SKS半自动步枪、AK47突击步枪、RPD-44班用轻机枪,ZPU双联与四联14.5mm高射机枪,RPG-2型40mm火箭筒与1943年式60mm迫击炮。1955年初,中央军委决定SKS半自动步枪由296厂负责仿制。
1955年1月,296厂开始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学习俄语,3月上报《产品调整方案》。二机部一局在4月份明确该厂半自动步枪生产为二班制,年产量40万支。按当时每周6天工作日计算,年产平均起来日产量大约1300支左右,每班产量为650支。为了支援新步枪的生产,296厂购置改装了机器设备与工具仪器,为枪膛镀铬新建了镀铬车间,扩建了靶场与其他厂房。1955年12月,二机部一局工作组到厂审查,确定296厂半自动步枪的生产规模在年产量40万支的基础上,要达到动员生产120万支的能力,其中枪管、枪托、总装、枪管锻造以及热处理等工序按两班制动员计划。全枪工时为24小时,基本生产工人4296名。
枪号为K1702的早期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年代不详,侧置背带环。中国出口的产品
该枪设有字母与4位数字组合的枪号,后面有厂标
1957年产枪号2380887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托状态很差
早期(下)与中晚期枪托上为手动保险开的指槽宽窄对比
早期M21標识之一:最前面是M21铭文,后接枪号以字母N开头,之后是6位数字枪号
中期M21,枪号N017868。1960年代早期产品,侧置背带环。美军越南缴获的产品
晚期(1978~1981年) 生产的枪号D70914266的M21型56式半自动步枪。中国出口
晚期M21标识之一,自左至右分别为M21、第一厂名、字母D、之后8位数字枪号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开展起来以后,半自动步枪工艺资料于1955年8月到厂,马上由工艺、冶金、工具等科负责进行翻译,绘图整理,并于10月份完成。紧接着厂里开始根据资料制造工装,并对半自动步枪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组织攻关学习。为了适应半自动步枪的生产,296厂设置了热表面处理、锻造、枪管、机匣、枪机、击发机、弹匣、小件、总装、木托木箱、弹道枪、工具、机修、水电等19个车间与27个科室。1956年1月,296厂重新调整生产线,分为马枪、半自动步枪与运动枪三条生产线。按照苏联转让轻武器技术的惯例,苏联在转让技术资料的同时,也提供了3000套散件与部分工装。在自己试产全套零部件的同时,296厂首先使用这部分散件调整组装线。1956年3月,第一批101支步枪试制成功,并经检查基本符合技术要求。同年5~6月,二机部联合定型检查组到厂对新步枪生产进行全面检查试验,抽查后没有发现重要问题,同意定型生产并上报国家轻武器定型委员会。1956年11月16日,二机部转发定型委员会“轻定委计兵字498号”文件,正式批准定型该枪为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并投入大批量生产。296厂在1956年生产了84010支56式半自动步枪。
虽然56式半自动步枪的技术引进并不是无偿转让,但项目是在苏联方面的全力协助下才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后有30名苏联专家到厂指导,包括轻兵器设计专家马兰采夫,工艺专家普利维尔采夫,装配专家利西钦与工具专家别尔英亚。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决定向中国转让半自动步枪技术的同时,苏军已经认识到同时使用中间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与突击步枪在其步兵作战战术上的重叠与冲突,并于1956年停产了SKS半自动步枪,向中国出口的这项技术在苏联已经过时。但当时我国军方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突击步枪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很长时间内仍将黑龙江北安626厂从苏联引进的AK47突击步枪(即56式冲锋枪)作为50式与54式冲锋枪的替代品来生产与装备,把步兵装备的重点放在主要以半自动方式进行精确射击的步枪上。1969年开始大量生产以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的63式自动步枪同样是类似战术思维下的产物。事实上,56式半自动步枪并不适于作为精确射击枪械,其单发射击散布平均值还不如作为56式冲锋枪的发展型而研制、枪管比56式半自动步枪短81mm的81式步枪。
由于斯大林时期苏联没有及时向我国提供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56式半自动步枪投产时296厂已经完成了85万支53式马枪的生产。以半自动步枪替换这些刚刚发放部队不久的53式马枪一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逐渐完成。1964年解放军大比武表演现场,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曾经说过,56式半自动步枪是1963年开始装备部队的。从实物上看,早期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有许多被用于对国外援助。
1979年10月五机部长沙会议决定296厂转产56式冲锋枪。296厂的军用56式半自动步枪于1981年正式停产,累积总产量为3944947支,投产后正常年份每支成本为人民币60~120元。
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三棱枪刺折叠时全枪长1025mm,枪刺打开时全枪长1332.5mm,空枪质量3.75kg。全枪由99种110个零件组成,此外还有13个零件组成的附件。该枪主要零件的设计寿命为6000发,要求故障率不超过0.35%。步枪装配完成后要求发射2发强装弹后检查是否有破损,8发普通弹检查机构动作可靠性,最后在100m距离上发射4发普通弹进行精度试验。
1962年產、枪号7025965的56式半自动步枪。该枪采用玻璃钢枪托。美军越南缴获的产品
1961年后采用的标识方式,自左至右依次为:厂标、“ 五六式”、年份代码与6位数字枪号
296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自1956年投产到1981年停产经历了26年。因为缺少一手文献,我们这里主要通过笔者接触到的有限实物对这26年间的产品进行一个尽可能准确的回顾。
296厂生产线组装的首批产品为3000支苏联来件组装产品,存世似乎很少。实物照片表明机匣左侧有4位数字枪号,枪号后面有一个五星标志。原装枪托应为苏联木材,枪托上打有五星标志。由于五星标志用在苏联图拉兵工厂的SKS产品上,我们有理由相信296厂引进的技术与散件来自图拉厂。
钢材方面,早期关键钢材大部分国内还不能生产,主要依靠进口。中苏关系破裂后逐渐改由重庆以及国内各钢厂供应。早期枪托由西北林场供应核桃木坯件,后期由东北林场供应桦木与楸木,四川林场也供应过少量楸木。
我们没有任何有关建国后国产武器标识的可靠文献,只能通过实物进行推测。由于296厂生产的53式马枪与626厂生产的54式手枪都有年份标识,我们据此达成的共识是1955年中左右全国4家轻武器工厂开始使用二机部制定的年份代码数字后加数字作为枪号的方法,同时采用第一厂名去掉中间数字作为厂标。应该注意的是,厂标使用缩写数字并不表明第一厂名有所改变,所以并不存在“26厂”这样的工厂。1960~1970年代建设的兵工厂厂标中代码数字可能与第一厂名没有直接关系。武器上年份代码数字以产品名称中的年份作为1,其后每年加1。对于56式半自动步枪来讲,1956年是试产时期,1957年产品年份代码为2,1966年产品年份代码为11,以此类推。但是我们会提到,这种标识方式也有一些例外。
1966年产、枪号11439745的56式半自动步枪。该枪采用三棱枪刺,制造技术也做了改进。美军越南缴获的产品
标识方式同前,两位数年份代码。为296厂年产量最大的1966年产品
第一种例外是数字枪号之外没有任何标志的早期产品,枪号从几千一直到大约二十多万,枪号是否连续不清楚。这类步枪整体为与苏联图拉产品类似的早期形式,下置背带环,窄保险指槽。296厂除部分出口产品外未曾使用过无厂标的标识,试产时期的53式马枪标有早期296厂标。同时1956年11月16日(56式半自动步枪定型)前的产量大约在30000~50000支,似乎比这种标识的步枪的数量少很多。最后,直到阿尔巴尼亚向美国出口这类枪之前,美国市场几乎没有这样标识的步枪。所以这批枪是否为试制产品仍需有文献佐证。
第二种例外与第一种类似,观察到的枪号为从200000到300000之间,但打有296厂的三角26厂标,枪号是否连续不清楚。笔者估计这批为早期产品。根据已有资料估算,在1957年以年份代码2进行标识之前的步枪总产量200000~250000支。
早期剑形枪刺(上)与后期三棱枪刺
两种击发机组件对比:早期整体锻件加工机架(后)与晚期冲焊工艺机架与扳机护圈。此外,早期产品的保险柄上滚制有防滑纹
表尺常用分划的4种标识方式。左上为早期中期;右上为早期M21;左下为晚期M21;右下为晚期
早期上护手与活塞筒为堆焊连接(后),中晚期为冲压套装。此外早期中期为木质上护手,晚期为塑料质上护手(前)
第三种例外是枪号第一位以拉丁字母标识,其后随以4位数字(有数字过万后在字母之前冠以数字2的例子),枪号之后有三角26厂标。实物表明这批步枪枪号的字母用A一直到Y,但不清楚具体每个字母下面是否到万或者过万,枪托上保险指槽为早期形式,侧置背带环。1960~1961年,296厂为出口赶制的30万支53式马枪曾经以类似方式标识,同时1953年生产的早期53式马枪也曾冠以字母A。笔者未能查到1950代中后期與1960年代初期M21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的出口型)生产之前296厂有过大规模为出口组织的半自动步枪生产资料,但这部分步枪很多出自中国。在没有文献支持的前提下,笔者无法确定这批步枪的生产年限。
实物观察,1957年与1958年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至少一部分是按二机部规定标识枪号。但没有观察到1959与1960年按此规定标识枪号的56式半自动步枪实物。1959~1960年间产品是否为无厂标产品或者字母标识产品,目前不能确定。
1950~1970年代末,中国曾经为支援世界革命出口过大量武器装备。当时我国支持的一些武装力量并不为其所在国政府认可,这些国家中部分还与我国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军工系统输出过没有厂标与汉字标识的武器。前述无厂标半自动步枪是不是为此生产目前没有文献佐证,但1960年代初开始626、296等厂分别推出了M系列标识的轻武器。54手枪以M20进行标识,56式半自动步枪以M21标识,56式冲锋枪以M22标识等等。以实物观察,1960~1970年代末296厂的M21半自动步枪的枪号大约有过4种标识。第一种枪号冠以字母N;第二种枪号冠以字母NA;第三种枪号冠以字母No;第四种是1977年恢复半自动步枪生产之后的晚期产品,在M21后标有0296的数字,似乎直接使用了第一厂名(1960~1970年代兵工厂数量大规模增加,第一厂名开始使用4位数字)。之后是字母D开头的数字枪号。早期M21半自动步枪枪托采用后期的宽保险指槽形式,但与我军使用的下置背带环不同,采用了侧置背带环。晚期又换为下置。
早期枪机框(后)有减重槽,晚期取消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在西蒙诺夫早期样枪与图拉厂早期SKS产品上安装的是与44式骑枪类似的四棱枪刺,但296厂引进的是苏联后来采用的总长为312mm的剑形枪刺。1964~1965年间,296厂将剑刺改为总长380mm的三棱形枪刺。与剑形刺相比,棱形刺刚度稍好一些,但我们认为主要优势在于棒状毛坯钢料热轧成型提高了材料利用率与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
一直到1960年代后期,296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表尺的常用分划以俄文字母п(发音对应罗马字母P,是俄文постоянная的第一个字母)标识,出口M21的早期产品则带有D标识(作者估计是“定”字的拼音首字母),晚期产品以罗马数字III标识。由于表尺在常用分划的位置与300m相同,晚期产品以阿拉伯数字3或罗马数字III标识。
1964~1965年间,296厂的56式半自动步枪在击发机、弹仓等零件部的生产上开始采用冲压方式,以减少生产成本与加工时间。
1977年12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之后,296厂采用63式步枪的上护手工艺,将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上护手改为塑料材质。
296厂曾尝试在63式步枪上采用玻璃钢枪托,但由于材质不过关发生破裂现象而没有正式采用。不过有来源说由于越南的温湿环境,木质枪托容易腐朽损坏。越南曾要求中方为半自动步枪提供过所谓“丛林枪托”。我们不能确定越战期间我国是否确实提供过其他厂生产的玻璃钢枪托,但这类国产枪托的确在美国市场出现过。
296厂26年56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曾于1960年年中由于紧急重启53式马枪生产线而停产了几个月,1970~1977年间转产63式自动步枪期间又停产了8年。1977年12月恢复半自动步枪的生产,实际累计生产了18年,平均年产量在20万支左右。1966年曾经实现了600140支的最高年产量。
根据实物观察,我国军方主要采用296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装备部队,同时1960~1970年代援助与出口的半自动步枪也主要由296厂来完成。
晚期产品机匣盖固定销扳手改成向下,并在枪托上为其开了指槽
56式半自动步枪的国产冲压机匣,非296厂产品。可见前端被冲压件包裹住的锻件加工节套部分与尾部的复进机座。笔者未见过有采用冲压机匣工艺的296厂半自动步枪
我们找到的可靠文献上有部分年度的半自动步枪产量:
1956年:84010支
1964年:300339支
1965年:450042支
1966年:600140支
1967年:334928支
1968年:74968支
1969年:259890支
1978年:100000支
296厂在自己的生产技术成熟之后自1959年开始承接了对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赞比亚等共6个国家,8个项目的半自动步枪生产援外任务。越南与阿尔巴尼亚项目均规划为灵活生产,除半自动步枪外,还可以生产冲锋枪与轻重机枪,设计年产量都在2万支以下。越南项目一期于1963年6月竣工,二期扩建项目于1978年5月竣工。阿尔巴尼亚项目于1967年12月竣工。296厂还为阿尔巴尼亚的半自动步枪设计了加长型护手。巴基斯坦项目设计年产10000支,于1972年1月竣工移交,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产量不大。赞比亚项目设计年产量为3000支,但似乎没有完成。孟加拉项目年产为1000支,于1980年3月竣工移交。
由于台海形势紧张,我国自1960年代初开始增加武器生产厂与武器生产量。早在1962年296厂就接受了在西南沿海地区承建新厂的任务。1965年全国开始了地方军工厂的建设工作,296厂先后直接向国内24个工厂提供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技术与人员培训。随着1969年3月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的升级,除西藏以外的国内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大中工业城市都建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56式半自动步枪动员生产线。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56式半自动步枪的总产量应在1000万~1100万支。如果按枪刺折叠后的1025mm长度计算,国产56式半自动步枪一支一支连接起来的总长度在10000km以上,相当于中国北京到美国华盛顿的直线距离,或者哈尔滨到广州间两个往返的路程。作者父母在东北大型冶金企业工作。这个企业在1970年代初期先自行试产过一支半自动步枪,然后于1970年代中期起为动员线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击发机组件。由地区各厂分头生产的不同零部件送军工厂组装成枪,主要用来装备民兵武装或进入战备库存。但是地方厂与动员线主要由地方管理,在这里我们没有文献与能力对这些厂的产品进行全面回顾。
虽然296厂于1969年下半年停产56式半自动步枪转产63式步枪,但由于国内其他厂的需求,仍然继续对半自动步枪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我们在其他厂的产品上看到冲焊机匣与压入式枪管固定方式两项关键改进工艺。
冲焊机匣是将机匣分成两个锻造加工大件与两个冲压大件,并通过铆接与点焊成为一个机匣总成,枪管采用静压配合加固定销。冲压机匣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材料用量与加工工时。但对于后端闭锁的56式半自动步枪来讲,为了防止机匣受力变形,锻造加工的枪管座部分要一直延伸到闭锁面。这样的结构使得冲焊工艺机匣对于加工工时的节省相对有限,只有很少厂采用这种机匣。我们也见到过铸造毛坯加工机匣的产品,实物观察只有一个厂生产过。
1970年代其他厂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枪管与机匣连接方式多采用将枪管压入机匣,以光滑圆柱静配合加固定销的套装连接工艺来取代螺纹连接工艺。这样的工艺节省原材料并增加生产效率。不过我们没有见到296厂產品采用过这种工艺。
最后,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可靠的文献资料与实物样本来充实这段历史,对我国近代史上产量最大的武器做一个更准确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