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的整合
——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

2020-09-28 05:54李庆安林崇德王黛柔邓建军任正伽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层主观幸福感

李庆安,孙 睿,林崇德,†,王黛柔,邓建军,任正伽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2.太原学院教育系,太原 030012;3.Pric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CA 90089-4017;4.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关于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估标准,曾经支配着国际社会科学界的幸福研究。Bradburn[1]开创了心理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先河,探讨了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估指标,终结了将客观社会指标作为幸福之唯一评估标准的历史。[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心理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年增多。20世纪末,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异军突起,[3]心理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概念。Diener等[4]发现,自Diener等[5]的《主观幸福感:30年的进步》一文发表以来,涉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论文已经超过17万篇。学术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个体、组织和决策者,都在密切地关注幸福感的话题。[6]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潜藏着极大的危机。自Diener等[7]开发《生活满意度量表》和Watson等[8]开发《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以来,绝大多数研究者测量主观幸福感或心理幸福感时通常采用这两套量表。为此,我们将这两套量表合称为“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

我们发现,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至少存在四个致命的弱点:(1)该量表的开发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9](2)该量表的题项,要么是抽象的形容词,要么是抽象的语句,因此,完全独立于特定的行为或情境;(3)基于该量表所采集的数据,也许可以从表层结构上评估个体的幸福感,却无法从深层结构上解释个体幸福感的前因;(4)缺乏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忽视了年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采用相同的工具评估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观幸福感。

针对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四个致命弱点,我们特别开发了《深层幸福感问卷》。[10]该问卷试图体现四个显著的特征:(1)该问卷将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2)该问卷的题项均涉及具体的行为和情境;(3)基于该问卷采集的数据,不仅可以从表层结构上评估个体的幸福感,而且可以从深层结构上解释个体幸福感的前因;(4)基于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高度重视年龄因素对深层幸福感的巨大影响,将《深层幸福感问卷》划分为《儿童青少年深层幸福感问卷》和《成人深层幸福感问卷》。为了简约起见,下文将《儿童青少年深层幸福感问卷》一律称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深层幸福感理论为切入点,将西方心理学家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提出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假设,最终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

将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并将该整合作为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理论基础,这是当代西方科学与古代中国智慧整合的重要实践,是当代西方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可以有效对接的有力证明。这样的整合实践,对于中国自主开发生活质量主观评估的国家标准,对于中国参与制定生活质量主观评估的国际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的平等对话,对于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化,对于中国国民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均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部分 Vroom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的整合

为了避免传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缺乏理论基础的致命弱点,我们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时,始终铭记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先提出深层幸福感理论,然后,将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相互整合,并将这种整合作为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理论基础。

(一)深层幸福感理论

我们提出的深层幸福感理论,主要涉及四项假说:

第一,根据功能的不同,幸福感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与此相应,幸福感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深层幸福感与表层幸福感。

第二,深层幸福感包含四种成分:(1)个体在特定时空的特定行为;(2)个体对该行为的积极的解释、回忆或预期;(3)个体在特定时空获得奖励性刺激;(4)个体对该奖励性刺激的积极的解释、回忆或预期。

第三,与深层幸福感相应,表层幸福感也包含四种成分:(1)个体因其特定行为而引发的积极情绪;(2)个体因解释、回忆或预期其特定行为而引发的积极情绪;(3)个体因获得奖励性刺激而引发的积极情绪;(4)个体因解释、回忆或预期该奖励性刺激而引发的积极情绪。

第四,深层幸福感与表层幸福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深层幸福感是表层幸福感的前因,而表层幸福感则是深层幸福感的后果。

因此,表层幸福感仅仅指向个体的幸福感本身,而深层幸福感既指向个体的幸福感本身,又指向个体幸福感的前因。

(二)Vroom的期望理论与深层幸福感理论的整合

在心理科学的工作动机研究领域,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具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涉及四个假定:(1)个体加入组织时,怀着某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又与其需要、动机和过去的经验相关联;(2)个体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选择的结果;(3)个体想从组织获得的东西因人而异;(4)个体对于多个选项将有所偏好,从而优化选择结果。基于这些假定,期望理论涉及三个关键成分:期望、工具性和向量,如图1所示。[12-13]

图1 Vroom的期望模型

由图1可知,个体努力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决定于三个因素:(1)他相信,努力的行为将会产生预期的绩效(期望);(2)绩效将会受到奖励(工具性);(3)这种奖励的价值是很积极的(向量)。

以深层幸福感理论为本位,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和奖励等概念,将意味着什么呢?

为了形象地探讨这个问题,不妨先回顾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夺得大力神杯的情景:

1986年6月29日,在阿兹台克体育场举行的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阿根廷队与西德队交手。在马拉多纳的带领下,阿根廷队一度取得了两球的领先优势。但是,顽强的西德队疯狂反扑,很快就将比分扳平。终场前两分钟,马拉多纳在反击中送出精准的直塞,布鲁查加接马拉多纳妙传,突入禁区后单刀破门。最终,阿根廷队以3比2击败西德队,夺得了大力神杯,历史上第二次捧起世界杯。而马拉多纳则毫无争议地获得了金球奖。

以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为本位,在上述情景中,对于马拉多纳本人而言,他“在反击中送出精准的直塞”的情节对应于努力,“布鲁查加接马拉多纳妙传,突入禁区后单刀破门”的情节对应于绩效,“阿根廷队以3比2击败西德队,夺得了大力神杯”的情节,对应于奖励。

相关录像可以证明,从“马拉多纳在反击中送出精准的直塞”的情节,到“布鲁查加接马拉多纳妙传,突入禁区后单刀破门”的情节,再到“阿根廷队以3比2击败西德队,夺得了大力神杯”的情节,以及关于这些情节的解释、回忆或预期,都引发了马拉多纳的积极情绪。因此,无论是这些情节本身,还是关于这些情节的解释、回忆或预期,都属于深层幸福感。他因这些情节而引发的积极情绪,以及他因解释、回忆或预期这些情节而引发的积极情绪,则属于表层幸福感。

因此,以深层幸福感理论为本位,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和奖励都属于深层幸福感。由努力、绩效或奖励而引发的积极情绪,以及因解释、回忆或预期努力、绩效或奖励而引发的积极情绪,均属于表层幸福感。

(三)从儒家文化的修身到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假设

儒家文化的“修身”与期望理论的“努力”存在有趣的对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儒家的修身文化与Vroom[11]15的期望理论竟然存在系统的结构性对应关系。我们将以这种结构性对应关系为切入点,拟先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考察儒家的修身途径,并提出儒家修身模型;最后,确立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的努力与儒家文化的修身

期望理论的努力等概念与儒家文化的修身等概念之间,竟然存在系统的结构性对应关系:

(1)努力是期望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人生起点。

(2)努力的近端目标是绩效,而修身的近端目标是止于至善,是成为大孝或大德之人。

(3)努力的远端回报是奖励,而修身的远端回报是“位”“禄”“名”“寿”。孔子明确地为修身者描绘过一幅美好的愿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14]90

因此,期望理论的“努力”对应于儒家文化的“修身”,期望理论的“绩效”对应于儒家文化的“止于至善”,而期望理论的“奖励”则对应于儒家文化的“位”“禄”“名”“寿”。

显然,“位”“禄”“名”“寿”的含义是明确的,因此,可以直接为其确立操作性定义,进而使其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这意味着,只要儒家文化能够为修身和“止于至善”的概念确立操作性定义,就可以最终使其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那么,儒家文化能否为修身和“止于至善”的概念确立操作性定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先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要考察修身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须先探讨《大学》的要义。属于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大学》,其核心思想是三纲、七证和八目。[14]3-8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所谓“七证”,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和得。

所谓“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都是自利的修身功夫,而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都是利他的修身功夫。因此,八目可以归结为修身的范畴。

在七证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4]9如前文所述,“止于至善”是修身的近端目标。因此,七证也可以归结为修身的范畴。

此外,八目是三纲的基础,三纲是八目的提升,如图2所示。[15]26

图2 三纲与八目的关系

因此,三纲同样可以归结为修身的范畴。这就难怪,孔子一定要提出一个响亮的命题:“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9

换句话说,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全天下的所有人,一切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从当代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价值,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3.修身的途径与儒家修身模型

如果说,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价值,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那么,人们又该如何修身呢?

对此,孔子在《中庸》一书中回答哀公问政时说: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14]103-106

可见,根据孔子的观点,要领导好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必须得到并依靠杰出的人才。要得到并依靠杰出的人才,领导者必须先修其身。领导者要修身,必须修天下之达道。领导者要修天下之达道,必须奉行仁义的原则。“仁”的本质就是人,亦即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其中,善待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的本质就是适宜,尊重知识和专家就是最大的义。[14]103-106

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时还说: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4]106

可见,在孔子看来,君子都必须修身。君子要修身,须先事亲。君子要事亲,须先知人。君子要知人,须先知天。

换句话说,知天、知人和事亲均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关于修身的途径,孔子在《中庸》一书中还指出: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14]106-107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五达道”和“三达德”。

五达道的本质,是天下大多数人所必须面临的五种人际关系。

三达德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正确处理五种人际关系而必须具备的三种人格特质。

对于当今的人类而言,五达道的本质就是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朋友关系。

实际上,五达道不仅是天下大多数人所必须面临的五种人际关系,而且是幸福的人生不可缺少的五种人际关系。

在五种人际关系中,任何一种关系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特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例如,上下级关系的缺失,可能意味着无业或失业,而这种缺失可能会导致特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再如,许多独生子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与第四种关系的缺失高度相关。事实证明,人为地封死第四达道,使“五达道”减少为“四达道”,个人、家庭和民族可能都得承受某种恶果。

此外,在五种人际关系中,任何一种关系的失衡,也会导致特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例如,夫妻关系的失衡,不仅会导致夫妻双方的痛苦,而且会制造问题儿童。再如,上下级关系的失衡,可能会降低下级的工作满意度,并损害其工作绩效。

可见,在儒家文化中,修身的基本途径,就是凭借三种人格特质而正确地处理五种人际关系。

那么,个体该如何凭借三种人格特质而正确地处理五种人际关系呢?

为此,曾子在《大学》一书中以周文王为案例,提出了五条原则: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4]15-16

将曾子提出的五条原则与当代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建构当代人在修身实践中须奉行的五条原则:(1)作为上级,要仁慈地对待下级;(2)作为下级,要敬业地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3)作为父母,要慈爱子女;(4)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5)作为朋友,必须言而有信。

必须指出,曾子的五条原则,虽然涉及到仁的特质,但是,没有涉及到知(智)和勇的特质。他增加了敬和信的特质。此外,曾子的五条原则虽然涉及到上下级关系、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但是,没有涉及到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我们将孔子的“五达道”“三达德”学说与曾子的五条原则相互整合,最终建构了儒家修身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儒家修身模型

在儒家修身模型中,五条经线代表“五达道”,亦即五种人际关系。“五达道”都很重要,不可或缺,所以,均画以粗线。

五条纬线代表五种人格特质。其中,1号、2号和3号纬线分别象征知、仁、勇的特质。既然三者就是三达德,说明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因此,均画以粗线。4号和5号纬线分别象征敬和信的特质,二者不在三达德之列,可能并非不可或缺,因此,均配以细线。

代表“五达道”的经线与代表五种人格特质的纬线相互交织,构成25个交点,进而构成儒家修身模型的25种成分。实际上,25种成分正是修身的具体途径,亦即《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在儒家修身模型的25种成分中,有些成分的含义具体而明确,可以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有些成分的含义则抽象而复杂,尚无法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具体而言,五条经线所代表的五种人际关系,以及由4号和5号纬线所代表的敬和信的特质,其含义都具体而明确。因此,由代表五种人际关系的经线与代表敬和信的纬线编织而成的交点,其含义都具体而明确,可以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并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可是,1号、2号和3号纬线所代表的知、仁和勇的特质,均涉及众多下位概念,因此,其含义均抽象而复杂。与此相应,由代表五种人际关系的经线与代表知、仁和勇的纬线编织而成的交点,其含义自然也会抽象而复杂,无法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从而也无法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阅读儒家经典著作,从中搜索与智、仁、勇相关的下位概念及其章句,并将代表五种人际关系的经线与代表相关下位概念的纬线相互交织,进而构成若干交点。这些交点有望成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从而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4.从“知”到“好学”

我们先再次回顾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讲话: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14]106

这里的“事亲”,相对于儒家修身模型的2号经线“父子”与2号纬线“仁”的交点——孝敬父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事亲”的对象,不仅包括父亲,而且包括母亲。然而,“孝敬父亲”的对象,仅仅是父亲而已,没有包括母亲。

这就是说,因为“五达道”遗漏了母亲,所以,孔子必须找一个地方特别强调“事亲”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孝敬母亲”的重要性。

显然,“事亲”的含义具体而明确,可以直接确立修身概念的一个操作性定义,从而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这里的“知人”和“知天”,可以是儒家修身模型的任何一条经线与1号纬线“知”的交点。既然“知”的含义是抽象而复杂的,那么,“知人”和“知天”的含义也同样是抽象而复杂的。因此,“知人”和“知天”都尚无法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也就无法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为此,我们须进一步阅读孔子在《中庸》中的又一段讲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14]108-110

经过孔子的解释,“好学”就近乎“知”的下位概念了。照此说来,将儒家修身模型的5条经线与1号纬线“知”的下位概念“好学”相互交织,就可以构成5个交点。5个交点的含义均具体而明确,而其含义与“知人”“知天”的含义又密切相关。

至此,“知人”和“知天”可以构成修身概念的两个操作性定义,从而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5.从“知”到“忠恕”

实际上,“好学”仅仅是近乎“知”而已,并非其真正的下位概念。在“知”的众多下位概念中,孔子最看重的,莫过于“忠恕”了。

为此,有必要阅读《论语》中孔子与门生之间的一段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6]72-73

这就是说,孔子毕生都遵循的行为准则,可以归结为忠恕二字。那么,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16]72-73通俗地讲,替人办事时,能够尽心尽力,就叫做“忠”;对于他人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就叫做“恕”。

为了进一步了解“忠”“恕”的含义,很有必要阅读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讲话: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14]81-82

必须指出,要准确地理解孔子这段讲话的含义,不可将忠恕切成两半,必须将二者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换句话说,在孔子的这段讲话中,忠恕已经构成一个复合词。其中,“忠”字主要承载行为层面的含义,“恕”字主要承载认知层面的含义。如果说,“忠”而无“恕”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愚忠,那么,“恕”而无“忠”的认知就可能是一张空头支票。因此,“忠”“恕”兼而有之的忠恕之道,亦即知行合一的忠恕之道,才是孔子所真正重视的,也才是孔子毕生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以上讲话,从表层结构上分析,他是在自我批评;从深层结构上分析,他是在向我们解释修身概念的四个操作性定义:(1)以父子关系为经线,以忠恕的复合概念作纬线,编织出一个交点;(2)以君臣关系为经线,以忠恕的复合概念作纬线,再编织出一个交点;(3)以兄弟关系为经线,以忠恕的复合概念作纬线,又编织出一个交点;(4)以朋友关系为经线,以忠恕的复合概念作纬线,还编织出一个交点。这四个交点都可以直接构成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最终成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6.忠恕是东西方共同的核心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忠恕的品质,作为孔子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同样受到当代西方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第一,“恕”与英文单词“empathy”密切关联。长期以来,中国心理学界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与“empathy”相对等的汉语字词。我们认为,“empathy”应译为“恕”。1909年,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为了将德文的“einfühlungsvermögen”译为英文,特别制造了英文的心理学术语“empathy”。[17]在过去的100多年里,“empathy”一直受到咨询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在西方心理学家看来,所谓“empathy”,就是对他人正在体验的悲伤与幸福等情感加以识别并适度分享的能力。可见,我们关于“empathy”应译为“恕”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第二,“恕”与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三山实验”也密切相关。如二位作者所言,“三山实验”有两个目的:第一,探讨将许多观点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系统的建构;第二,考察儿童所建立的他自己的观点与其他观察者的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三山实验的本质,就是探讨儿童从他人的视角观察问题的发展规律,亦即儿童“恕”的发展规律。

第三,“恕”与“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也存在关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18]可见,“观点采择”的本质,也是“恕”。在过去的40多年里,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认知发展领域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第四,“恕”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也密切相关。1978年,David Premack和Guy Woodruff在《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概念,这是指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解释和预测的能力。[19]可见,“心理理论”的本质,亦是“恕”。在过去的40多年里,“心理理论”已经成为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第五,“忠”与组织心理学的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密切相关。如果说,组织承诺和组织认同的行为特征是雇员尽心尽力地为组织做事,那么,心理契约的行为特征就是雇主与雇员双方都尽心尽力地替对方做事。可见,组织承诺、组织认同和心理契约的行为特征,与“忠”的行为特征,是高度一致的。

总之,忠恕的品质,不仅是孔子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而且是皮亚杰等众多当代杰出的西方心理学家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

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二字,是一个复合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切成两半。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家那里,忠恕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25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既然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那么,二者也应该是中国社会一直在普遍重视的行为准则。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也高度重视忠恕相关概念的研究,那么,忠恕也应该是当代西方社会普遍重视的行为准则。因此,忠恕是东西方共同的核心价值。

7.从“勇”到“素位而行”

目前,在儒家修身模型中,3号纬线所代表的勇的特质,其含义依然抽象而复杂。为此,我们必须继续阅读儒家经典著作,搜索勇的下位概念及其相关章句。

请看《论语》中孔子的三句名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6]156可见,不惧是勇的下位概念。

如前文所述,在孔子看来,“知耻近乎勇”。因此,知耻也属于勇的下位概念。

不过,在勇的所有下位概念中,与深层幸福感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素位而行”。请看孔子在《中庸》中的一段讲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14]82-83

在这里,孔子不仅提出了“素位而行”的概念,而且形象地诠释了这个概念的含义。这个概念的重要含义在于,个体即使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也能够安然自在地投身于当下之事,不生非分之想。

基于孔子的讲话,“素位而行”当然属于“勇”的下位概念。此外,知耻与不惧的特质均是“素位而行”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能够把握“素位而行”的要义,自然就能够把握“知耻”和“不惧”的要义。

以恶劣的人际关系为经线,以“素位而行”作纬线,相互编织而构成若干个交点。这些交点有望成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亦即《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此外,以恶劣的自然环境为经线,以“素位而行”作纬线,相互编织也构成若干个交点。这些交点也有望成为修身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亦即《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

至此,我们终于确立了“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等一系列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为提出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假设,为确立《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主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假设

以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为本位,同时,结合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提出了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基本假设,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基本假设

实际上,由表1所统摄的基本假设,可以归纳为三项假设:

(1)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其中,修身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奖励满意度则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2)修身涉及八个主题: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亲、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

(3)修身奖励满意度涉及四个主题:位、禄、名和寿。

关于上述假设,须作五点说明:

(1)君臣的主题表示,以“君臣”为经线,以“忠恕”作纬线,相互编织而构成的交点。父子、昆弟和朋友的主题,其含义依此类推。

(2)解读“君臣”等中国古代文献的概念时,我们采用与时偕行的思维模式,尽力避免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具体而言,我们顺应当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将“君臣”转化为师生关系,把“父子”转化为包括母亲在内的亲子关系,将“昆弟”转化为包括亲戚和朋友在内的亲友关系,把“朋友”转化为同学关系。

(3)在校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均尚未达到结婚的法定年龄,而绝大部分在校的大学生,即使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也不会选择结婚。因此,我们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时,将排除五种基本人际关系中的夫妇关系。

(4)作为前因成分的修身,其主题对应于期望理论的“努力”。作为后果成分的修身奖励满意度,其主题则对应于期望理论的“奖励”。

(5)我们顺应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位”转化为“在班级的学习成绩排名”,把“禄”转化为“可支配的资金”,将“名”转化为“在同学中的影响力”,把“寿”转化为“长相、身高、体重和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三项假设,我们将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基于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三项假设,李庆安编制了《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10]《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包含两套分问卷:《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为此,我们拟通过两项实证研究,重点探讨《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特征和价值。

有必要指出,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问卷初步编制研究的必要环节,不过,因篇幅所限,我们只好割舍关于该环节的描述、分析和讨论。

研究Ⅰ 学生修身问卷的编制

《学生修身问卷》包含八个主题: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亲、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兼顾当代学生的心理、社会和语言特征,我们对八个主题的古代词语进行了现代转化。对此,前文已详述,拟不再赘述。遵循简约的原则,基于问卷初步编制的实证研究,我们最终设置了19个必要的题项。

本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1)探索学生的修身结构和《学生修身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2)探讨大学生修身与主观收入类型的关系;(3)探讨大学生修身的特点。

(一)方法

1.样本

(1)样本A

选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27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6%。其中,男生31人,女生211人。被试的年龄在17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62岁, 标准差为0.92。

(2)样本B

选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65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其中,男生98人,女生500人。被试的年龄在17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60岁, 标准差为0.83。

按主观收入划分,主观高收入学生为1人,主观中等收入学生为313人,主观低收入学生为284人。按地理位置划分,城市学生为180人,农村学生为418人。

(3)样本C

选取山西省某高校的209名大学生为被试,共收回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其中,男生35人,女生162人。被试的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57岁, 标准差为0.89。

2.工具

(1)《学生修身问卷》 该问卷由李庆安编制,包含19个题项。其中,4个题项与好学的主题有关,两个题项涉及师生关系,5个题项涉及亲子关系,涉及亲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的题项各为1个,6个题项涉及苦中寻乐的主题。该问卷的评定分为六级,依次是极度少、中度少、轻度少、轻度多、中度多和极度多,简称极少、中少、轻少、轻多、中多和极多。依次记为1到6分,分值越高,说明修身水平越高。

(2)《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 该量表的英文版由Watson等[8]编制,中文版由李庆安等翻译、修订。原量表共计20个题项,要求被试评价其最近一个月内的情感状态,采用5点评分法。修订后的量表采用6点评分法,分别为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极高六个等级,依次记为1到6分。每个维度分别计算总分。积极情感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体会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体会到的消极情感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积极与消极情感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和0.88。

(3)《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的英文版由Pavot等[19]编制,中文版由李庆安等翻译、修订。原量表共包括5个题项,采用7点评分法。修订后的量表采用6点评分法,分别为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极高六个等级,依次记为1到6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中文版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4。

(4)《主观收入类型问卷》 该问卷由李庆安编制,仅包含1个题项,题项为“家庭总收入状况”,有三种选项:(1)低收入;(2)中等收入;(2)高收入。被试的任务是挑选其中一个选项。

3.程序

本研究的第二作者依靠班主任的主持,对样本A、样本B和样本C的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集体施测。

样本A和样本B均须填写五份问卷:(1)《学生修身问卷》;(2)《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3)《生活满意度量表》;(4)《主观收入类型问卷》;(5)基本信息。

样本C须分两次填写两份问卷:(1)《学生修身问卷》;(2)基本信息。第一次与第二次填写问卷的时间,相隔两周。

为了确保问卷质量,向被试告知问卷结果的保密性,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施测时,除了解答被试的疑惑,主试亦即班主任,均位于教室的讲台,不在教室随意走动;被试填写问卷时,须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除了年龄、性别和年级以外,问卷中没有任何会透露被试身份的信息。

被试填写问卷的进度,由他们自己控制。样本A和样本B均可以在20分钟之内填完问卷。样本C均可以在10分钟之内填完问卷。主试当场将其收回。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22.0和Amos5.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样本A的数据(n=242),对《学生修身问卷》的19个题项,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结果表明,χ2=2151.63,p<0. 001;KMO=0. 81(>0.70)。这些结果说明,该问卷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为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方差极大法旋转,对《学生修身问卷》的1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保证特征根取值大于1、共同度大于0.3、因素载荷值不小于0.4 的情况下,并结合碎石图结果,抽取三个因素较为合理。此外,该问卷的19个题项可以全部保留。该问卷的因素载荷,每个题项的平均值(M)、标准差(SD)和题总相关,如表2所示。

表2 因素载荷、平均值、标准差和题总相关(n=242)

由表2可知,该问卷的因素一包含6个题项,内容涉及亲子关系、亲友关系和同学关系,因此,将其命名为社会资本;[20-21]因素二包含6个题项,内容涉及苦中寻乐的主题, 因此,将其命名为积极错觉;[22-23]因素三包含7个题项,内容涉及师生关系和好学的主题,所以,将其命名为热爱学习。

此外,社会资本的特征值为5.04,可以解释总变异的26.52%;积极错觉的特征值为2.59,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3.63%;热爱学习的特征值为3.11,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6.38%。三个因素合在一起,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8.24%。

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对《学生修身问卷》的19个题项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233.498,df=125,χ2/df=1.868,RMSEA=0.038,GFI=0.962,AGFI=0.942,NFI=0.982,IFI=0.971,TFI=0.960,CFI=0.971。这些指标说明,修身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3.信度分析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学生修身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82、0.75和0.79。有关专家认为,α值介于0.7与0.9之间时,说明量表良好;α值介于0.6与0.7之间时,说明量表可以接受。[24-25]因此,《学生修身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良好水平。

采用样本C的数据(n=198),考察了《学生修身问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测信度。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58、0.57和0.66。这说明,该问卷的稳定性可以接受。

4.修身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修身的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与积极错觉的相关系数为0.36(p<0.01);社会资本与热爱学习的相关系数为0.60(p<0.01);积极错觉与热爱学习的相关系数为0.24(p<0.05);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64和0.80(p值均<0.01)。这就是说,修身的三个因素之间,要么呈低度正相关,要么呈中度正相关。此外,修身的三个因素与较高层次的总体概念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修身的三个因素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5.聚合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学生修身问卷》的聚合效度,选择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作为效标变量。为此,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的相关矩阵(n=598)

由表3可知,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

社会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11~0.19之间,其间为低度正相关(p值均<0.01)。社会资本与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11,其间为低度负相关(p<0.01)。

积极错觉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11~0.16之间,其间为低度正相关(p值均<0.01)。积极错觉与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15,其间为低度负相关(p<0.01)。

热爱学习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10~0.21之间,其间为低度正相关(p值均<0.01)。热爱学习与消极情感的相关系数为-0.12,其间为低度负相关(p<0.01)。

此外,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体质指数的相关均不显著(p值均>0.05)。

上述结果说明,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虽然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较低。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体质指数的聚合效度均为零。

6.修身的主观收入类型比较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进行了修身的主观收入类型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修身的主观中等收入型(n=313)与主观低收入型(n=285)的比较

由表4可知,就大学生的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而言,主观中等收入型均显著地高于主观低收入型(p值均<0.01)。就大学生的社会资本而言,主观中等收入型与主观低收入型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些结果说明,较之主观低收入型的大学生,主观中等收入型的大学生苦中寻乐与好学的品质都更加突出。

7.修身的城乡比较

就样本B的数据(n=598)而言,城市学生为180人,农村学生为418人。为此,从418名农村学生中,随机挑选180人,然后,进行修身的城乡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修身的城市学生(n=180)与农村学生(n=180)的比较

由表5可知,就热爱学习而言,城市学生显著地高于农村学生(p<0.05)。就社会资本和积极错觉而言,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异均不显著(p值均>0.05)。这些结果说明,较之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更为好学。

8.修身的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比较

就样本B的数据(n=598)而言,单亲家庭的学生为40人,非单亲家庭的学生为558人。为此,从558名非单亲家庭学生中,随机挑选40人,然后,进行修身的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修身的单亲家庭(n=40)与非单亲家庭(n=40)比较

由表6可知,就热爱学习而言,非单亲家庭的学生显著地高于单亲家庭(p<0.01)。就社会资本和积极错觉而言,非单亲家庭与单亲家庭学生的差异均不显著(p值均>0.05)。这些结果说明,较之单亲家庭的学生,非单亲家庭的学生更为好学。

(三)讨论

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探讨《学生修身问卷》的结构和心理测量学特征。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结构包含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社会资本包含6个题项,内容涉及亲子关系、亲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积极错觉包含6个题项,内容涉及苦中寻乐的主题,亦即身处逆境而自得其乐的主题。热爱学习包含7个题项,内容涉及师生关系和好学的主题。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由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构成的学生修身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这说明,该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考察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82、0.75和0.79。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本研究也考察了该问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测信度。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58、0.57和0.66。这说明,该问卷的稳定性可以接受。

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之间,要么呈低度正相关,要么呈中度正相关(p值均<0.01)。此外,这三个因素与较高层次的总体概念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p值均<0.01)。这说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为了检验该问卷的聚合效度,选择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作为效标变量。有关专家认为,目标问卷的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存在高相关,说明目标问卷的区分度不高;二者之间仅存在弱相关,说明目标问卷的聚合效度不好;二者之间存在中度相关,说明目标问卷是一个理想的问卷。[25]

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均呈低度正相关或低度负相关(p值均<0.01)。这说明,虽然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很低。

为此,有人可能会质疑,修身的三个因素测量的是幸福感吗?

如果将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的关系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这种质疑是成立的。不过,修身的三个因素测量的是不是幸福感,必须同时参照本研究和研究Ⅱ的相关发现。

一方面,本研究发现,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深层幸福感,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另一方面,研究Ⅱ发现,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时,又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可见,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幸福感,而修身的三个因素又与修身奖励满意度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因此,修身的三个因素测量的正是幸福感,而不是别的概念。

本研究发现,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体质指数的聚合效度为零。该结果与研究Ⅱ的发现构成有趣的对立。研究Ⅱ表明,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体质指数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这就是说,虽然修身的三个因素和修身奖励满意度均属于深层幸福感的成分,但是,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体质指数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而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体质指数的聚合效度均为零。

综上所述,《学生修身问卷》的结构包含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其心理测量学特征则可以归纳为五点:(1)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2)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测信度;(3)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4)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深层幸福感,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5)虽然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很低。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修身与主观收入类型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就大学生的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而言,主观中等收入型均显著地高于主观低收入型(p值均<0.01)。这说明,主观中等收入型学生身处逆境时能够自得其乐,也较为好学;而主观低收入型学生身处逆境时会闷闷不乐,也不太好学。

为了揭示该结果的深层价值,有必要引入孔子关于“好学近乎知”的命题和佛学的“三善根”说。

“好学近乎知” 的意义很好理解:热爱学习约等于智慧。[14]108

“三善根”与“三不善根”相互对立。“三善根”是指三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无贪、无瞋、无痴。而“三不善根”则是指三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贪、瞋、痴。[26]165

贪的要义是,于己分之外,还要将所有的都归自己统领权下。瞋的要义是,憎恨逆境和造成逆境的条件。痴的要义是,对各种事物及其道理迷惑不解。[26]165[27]412

无贪的要义是,能够将已经有的施舍他人,未有的也无所取。无瞋的要义是,不憎恨逆境和造成逆境的条件。无痴的要义是,对各种事物及其道理能够明确理解而不迷惑。[26]165[27]391

可见,学生修身结构的积极错觉,直接对应于佛学话语体系的“无瞋”。而学生修身结构的热爱学习,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应于孔子话语体系的“好学”与“知”,同时,间接地对应于佛学话语体系的“无痴”。

基于主观低收入型学生积极错觉的特征相对低的客观现实,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提升他们积极错觉的品质,可能是一种精准扶持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学模式。以深层幸福感为本位,积极错觉是深层幸福感的一个维度;以“三善根”说为本位,积极错觉是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情绪管理技能。因此,聚焦积极错觉的精准扶持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深层幸福感,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基于主观低收入型学生热爱学习的特征相对低的客观现实,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提升他们热爱学习的品质,也是一种精准扶持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学模式。以深层幸福感为本位,热爱学习是深层幸福感的一个维度;以孔子“好学近乎知”的命题和佛学的“三善根”说为本位,热爱学习约等于智慧,亦即约等于无痴。因此,聚焦热爱学习的精准扶持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深层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

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修身的特点。关于大学生修身的特点,本研究发现了两点有趣的结果:(1)较之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更为好学;(2)较之单亲家庭的学生,非单亲家庭的学生更为好学。

以深层幸福感为本位,热爱学习是深层幸福感的一个维度;以孔子“好学近乎知”的命题和佛学的“三善根”说为本位,热爱学习约等于智慧,亦即约等于无痴。因此,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群体,或针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群体,采用聚焦热爱学习的心理学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深层幸福感,而且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

研究Ⅱ 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编制

《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涉及四个主题:位、禄、名和寿。兼顾当代学生的心理、社会和语言特征,我们对四个主题的古代用语进行了现代转化。对此,前文已详述,拟不再赘述。遵循简约的原则,基于问卷初步编制的实证研究,我们最终设置了10个必要的题项。

本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1)探索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结构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2)探讨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收入类型的关系;(3)探讨大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特点。

(一)方法

研究Ⅱ的方法,除了将《学生修身问卷》替换为《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其余部分均与研究Ⅰ相同。

《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 该问卷由李庆安[10]编制,包含10个题项。其中,1个题项涉及地位,涉及金钱和声誉的题项各占2个,5个题项涉及身体特征。该问卷的评定分为6级,依次是极度低、中度低、轻度低、轻度高、中度高和极度高,简称极低、中低、轻低、轻高、中高和极高,依次记为1到6分,分值越高,说明修身奖励满意度越高。

(二)结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样本A的数据,对《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10个题项进行Bartlett 球形检验和KMO 检验。结果表明,χ2=730.246,p<0. 001;KMO=0. 863(>0.70)。这些结果说明,该问卷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为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斜交旋转,对该问卷的10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保证特征根取值大于1、共同度大于0.3、因素载荷值不小于0.4 的情况下,参照碎石图判断,最后提取一个因素较为合理,而该问卷的10个题项均不用删除。该问卷的因素载荷,每个题项的平均值(M)、标准差(SD)和题总相关,如表7所示。

表7 因素载荷、平均值、标准差和题总相关(N = 242)

由表7可知,该问卷仅包含一个因素,内容涉及个体关于地位、金钱、声誉和身体特征的满意度,故将其命名为修身奖励满意度。

此外,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特征值为4.13,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1.28%。

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针对《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10个题项,围绕仅包含一个因素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35.018,df=28,χ2/df=1.251,RMSEA=0.020,GFI=0.988,AGFI=0.977,NFI=0.982,IFI=0.996,TLI=0.994,CFI=0.996。这些指标说明,仅包含一个因素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3.信度分析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结果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有关专家认为,alpha值介于0.70~0.90之间时,说明量表良好。[24]可见,《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信度达到良好水平。

采用样本C的数据(N=198),考察了《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测信度。结果表明,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4。这说明,该问卷具有的稳定性可以接受。

4.修身与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关系

学生的深层幸福感结构包含前因成分和后果成分。前因成分由修身构成,后果成分由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为此,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修身与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53、0.38和0.51,均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p值均<0.01)。这些结果说明,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既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深层幸福感,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5.聚合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聚合效度,选择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作为效标变量。为此,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修身奖励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修身奖励满意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49,均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p值均<0.01);修身奖励满意度与消极情感、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和-0.242,均呈显著的低度负相关(p值均<0.01)。这些结果说明,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时,又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而修身奖励满意度与消极情感和体质指数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较低。

6.修身奖励满意度的主观收入类型比较

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进行了修身奖励满意度的主观收入类型比较,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修身奖励满意度的主观中等收入型(n=313)与主观低收入型(n=285)的比较

由表8可知,就修身奖励满意度而言,主观收入中等型显著地高于主观低收入型(p<0.05)。该结果说明,较之主观低收入型大学生,主观中等收入型大学生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更高。

7.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就样本B的数据(n=598)而言,独生子女为103人,非独生子女为495人。为此,从495人非独生子女中,随机挑选103人,然后,进行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独生子女(n=103)与非独生子女(n=103)比较

由表9可知,就修身奖励满意度而言,独生子女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该结果说明,较之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更高。

此外,数据分析表明,就修身奖励满意度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

(三)讨论

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探讨《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结构和心理测量学特征。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问卷的结构仅包含一个因素,内容涉及个体关于地位、金钱、声誉和身体特征的满意度,故将其命名为修身奖励满意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仅包含一个因素的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因此,该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本研究发现,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本研究发现,该问卷相隔二至三周的重测信度为0.64。这说明,该问卷的稳定性可以接受。

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之间,均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p值均<0.01)。这说明,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深层幸福感,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为了检验该问卷的聚合效度,选择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作为效标变量。本研究发现,该问卷的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存在中度正相关。而该问卷的修身奖励满意度与消极情感和体质指数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比较低。因此,该问卷的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时,又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而修身奖励满意度与消极情感和体质指数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比较低。

针对《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任正伽向李庆安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建议。任正伽认为,《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第3、第4、第6、第8和第10题,均涉及身体特征,因此,可以将这5个题项直接编制为《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实际上,不久前,他已经将《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纳入其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他看来,同时涉及《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和体质指数的研究,将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结果。为此,本研究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对《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的5个题项,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7.457,df=3,χ2/df=2.486,RMSEA=0.050,GFI=0.995,AGFI=0.975,NFI=0.991,IFI=0.995,TLI=0.982,CFI=0.995。这些指标说明,身体魅力满意度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该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此外,采用样本B的数据(n=598),考察了身体魅力满意度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226(p<0.01)。本研究也发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体质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42(p<0.01)。照此看来,较之《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对于体质指数的预测效度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因此,任正伽的建议和假设,尚待进一步检验。这就是说,《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与《身体魅力满意度问卷》之间在预测效度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尚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探讨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收入类型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就修身奖励满意度而言,主观收入中等型显著地高于主观低收入型(p<0.05)。这说明,帮助主观低收入群体时,固然有必要从物质层面帮助和扶持他们,也有必要从精神或心理层面帮助和扶持他们,以最终提升他们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深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之一。

主观收入类型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相应的《主观收入类型问卷》,也是我们研制的一套新工具。主观收入类型的概念主要源于唯识学的核心命题。

唯识学是佛学中最精密的学说,[26]277其核心命题是“万法唯识”,即:凡宇宙一切所有,都不离识的关系和不出识的范围。[26]125“唯”为不离之义,“识”的核心则是认知。基于“万法唯识”的要义,可以提出一个重要的经济心理学假设:个体对于其客观收入的主观解释,将决定该个体对于其客观收入的满意度。

该假设与Kelly[28]的个体观念理论和Ellis[29]的理性情绪疗法(RET)的ABC理论,都可以相互吻合。

Kelly[28]的个体观念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认为,人们都会创建一些关于世界运作方式的个体观念。随后,人们借助这些观念,去解释他们所观察的现象和经验。

Ellis[29]的ABC理论认为,人们生活中的激活事件(A),之所以会引发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与人们关于那些激活事件的信念(B)搅在一起,或者因为它们受制于关于那些激活事件的信念。

显然,无论是个体观念理论的“观念”,还是ABC理论的信念(B),都与万法唯识的“识”,存在有趣的交集。三者都可以充当主观地解释客观事物的心理工具。因此,基于Kelly[28]的个体观念理论、Ellis[29]的ABC理论和“万法唯识”的要义,都可以提出前文所述的经济心理学假设:个体对于其客观收入的主观解释,将决定该个体对于其客观收入的满意度。

有理由相信,主观收入类型的概念与配套工具——《主观收入类型问卷》,将为经济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工具。

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修身奖励满意度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

从1980年到2015年的35年时间中,绝大部分国家公职人员都在奉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人口政策,但是,许多非国家公职人员夫妇似乎没有奉行这个政策。本研究的相关数据能够佐证这种假设。在本研究的598名大学生中,非独生子女竟然占82.78%。究其原因在于,至少在过去的20多年里,农村和城市的许多非国家公职人员夫妇生育了多个子女。此外,一般地说,国家公职人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非国家公职人员。

因此,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修身奖励满意度之所以显著地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公职人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非国家公职人员。不过,关于这个解释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也发现,就修身奖励满意度而言,男生与女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以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为本位,同时,结合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提出了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三项假设:(1)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其中,修身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奖励满意度则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2)修身涉及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亲、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的主题;(3)修身奖励满意度涉及位、禄、名和寿的主题。

基于这三项假设,李庆安[10]编制了由《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的《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通过两项实证研究,考察了《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还考察了深层幸福感的若干特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心理学概念——主观收入类型,进行了主观收入类型的深层幸福感比较。下面,拟从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讨论。

(一)《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结构与心理测量学特征

根据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第一项假设,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为此,将《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设置为两个部分:《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前者的功能是测量深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后者的功能则是测量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根据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第二项假设,修身涉及君臣、父子、昆弟、朋友、事亲、知人、知天和素位而行的主题。为此,李庆安编制了《学生修身问卷》。

根据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第三项假设,修身奖励满意度涉及位、禄、名和寿的主题。为此,李庆安编制了《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

研究Ⅰ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基于《学生修身问卷》的学生修身结构包含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

研究Ⅰ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由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构成的学生修身模型的拟合度是出色的。这说明,《学生修身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研究Ⅰ发现,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0.82、0.75和0.79。这说明,《学生修身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研究Ⅰ考察了《学生修身问卷》相隔2至3周的重测信度。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的重测信度依次为0.58、0.57和0.66。这说明,该问卷的重测信度可以接受。

研究Ⅰ发现,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修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研究Ⅱ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10个题项均聚合于一个因素——修身奖励满意度,内容涉及个体关于地位、金钱、声誉和身体特征的满意度。

研究Ⅱ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仅包含一个因素的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模型具有出色的拟合度。这说明,《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

研究Ⅱ发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这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也达到了良好的水平。

研究Ⅱ发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相隔2至3周的重测信度为0.64。这说明,该问卷的重测信度可以接受。

研究Ⅱ发现,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修身奖励满意度既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深层幸福感,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

综上所述,《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1)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2)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3)具有可接受的重测信度。

(二)积极错觉与“阿Q精神”

在学生修身结构的三个因素中,社会资本和热爱学习的概念,我们都相对熟悉,不需要进一步解释。不过,积极错觉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拟作一些澄清。

直接派生了积极错觉因素的苦中寻乐的主题,是对古代汉语“素位而行”之特定情景的现代解释。素位而行的情景分为四种类型:(1)素富贵,行乎富贵;(2)素贫贱,行乎贫贱;(3)素夷狄,行乎夷狄;(4)素患难,行乎患难。这四种类型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1)顺境中素位而行;(2)逆境中素位而行。因此,本研究的“苦中寻乐”,特指逆境中的素位而行,排除了顺境中的素位而行。

在顺境中素位而行,而且“不愿乎其外”——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人可能容易做到。但是,在逆境中素位而行,而且“不愿乎其外”,很多人可能难以做到。

我们假定,如果个体在逆境中能够素位而行,并自得其乐,那么,他在顺境中也照样能够素位而行,并自得其乐。该假定吻合于明代学者辛全的观点。[15]41

基于这种假定,我们编制《学生修身问卷》时,专门设置了逆境中素位而行并自得其乐的主题,与此同时,完全排除了顺境中素位而行的主题。这种设置可以确保该问卷的简约性。

积极错觉(positive illusions)是美国心理学家Taylor和Brown[22]提出的概念,主要包含三种成分:(1)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评价;(2)夸大的控制感;(3)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有关研究表明,积极错觉不仅能够促进心理幸福感,而且能够促进动机、恒心、绩效和成功。[22-23]20世纪末,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异军突起,积极错觉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30]

提到积极错觉,就不能不提“阿Q精神”。“阿Q精神”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种极端的人格特质。由于这种特质,阿Q永远可以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不为名利而苦恼,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例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就自我安慰地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因此,阿Q永远是得意的。

精读《阿Q正传》,就不难发现,“阿Q精神”已经完全具备积极错觉的三种成分:(1)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评价;(2)夸大的控制感;(3)不现实的乐观主义。

无疑,“阿Q精神”与积极错觉存在许多交集。当然,“阿Q精神”还是不能等同于积极错觉。西方心理学家将积极错觉视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但是,由于“阿Q”本人孤独、无助和悲惨的苦难人生,加之“阿Q精神”背后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多数中国人惯性地将“阿Q精神”当作消极的人格特质。实际上,“阿Q精神”对于心理与行为的积极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Science杂志有关论文的理论构思与孔子的有关假设相互吻合

在儒家文化中,修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核心价值,是人人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正如孔子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不仅强调修身,而且为修身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从表层结构上判断,在这里,孔子直接告诉修身者,他们将因修身而获得四项奖励:位、禄、名、寿,亦即地位、金钱、声誉、长寿。四项奖励正是学生修身奖励结构的四个主题。

从深层结构上分析,在这里,孔子间接地提出了关于人性的一项假设:位、禄、名、寿是人性的普遍追求,亦即人类的普适价值。古人如此,今人也一样。中国人如此,西方人也不例外。因此,四项奖励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而言,个体对于四项奖励的满意度,是其幸福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值得关注的是,Reynolds等人[31]发表于Science杂志的研究报告,其理论构思与孔子的前述假设竟然相互吻合。

Reynolds等人[31]探讨了基于学校的儿童早期教育与28岁时幸福的关系。他们所评估的幸福涉及5个领域:(1)教育成就;(2)社会经济地位;(3)健康状况与行为;(4)犯罪与司法体系卷入;(5)家庭后果。其中,中学毕业证书等,属于教育成就的指标。教育与收入指标相加之和,则构成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指标。通观该文发现,“教育成就”和“社会经济地位”的领域,均可纳入位、禄、名的范畴。而“健康状况”的领域则可纳入寿的范畴。因此,Reynolds等人[31]评估幸福时所关注的前三个领域,与孔子所提及的四项奖励高度吻合。这就是说,《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所蕴含的理论构思与Reynolds等人[31]的理论构思,存在许多交集。这些交集不仅折射了古代中国智慧与当代西方科学的兼容性,而且预示着《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和其他《深层幸福感问卷》对于西方社会的适用性。

不过,Reynolds等人[31]的研究涉及的位、禄、名、寿,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客观指标,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涉及的位、禄、名、寿,则是心理学的主观指标,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四)《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评估与解释功能

借助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7-8]而采集的数据,可以从表层结构上评估个体的幸福感,但是,无法从深层结构上解释个体幸福感的前因。这就是说,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只有评估功能,而没有解释功能。

与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截然不同,借助《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而采集的数据,不仅可以从表层结构上评估个体的幸福感,而且可以从深层结构上解释个体幸福感的前因。这就是说,《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不仅具有评估功能,而且具有解释功能。

先分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评估功能。这是指该问卷可作评估幸福感之用。

那么,《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评估的果真是幸福感吗?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研究Ⅰ和研究Ⅱ均选择主观幸福感和体质指数作为效标变量,以检验《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与传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体质指数的聚合效度。

研究Ⅰ发现,作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前因成分,《学生修身问卷》的三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不过,聚合效度均很低。修身的三个因素与体质指数的聚合效度均为零。

研究Ⅱ发现,作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后果成分,《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修身奖励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理想地聚合于一个共同的概念——幸福感,同时,又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和可辨别性。而修身奖励满意度与消极情感和体质指数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的聚合效度,但是,聚合效度均比较低。

同时兼顾研究Ⅰ和研究Ⅱ的两点发现,就可以认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评估的正是幸福感,而不是别的概念。因此,该问卷的评估功能假说是可以成立的。

分析了《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评估功能,就可以分析其解释功能。这是指该问卷可作解释幸福感的前因之用。

要分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解释功能,须先分析该问卷的一个重要特征:该问卷将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深层幸福感理论,幸福感分为两种类型:深层幸福感与表层幸福感。深层幸福感是表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表层幸福感则是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

根据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个体努力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决定于三个因素:(1)他相信,努力的行为将会产生预期的绩效;(2)绩效将会受到奖励;(3)这种奖励的价值是积极的。

以深层幸福感理论为本位,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和奖励都属于深层幸福感。由努力、绩效或奖励而引发的积极情绪,以及因解释、回忆或预期努力、绩效或奖励而引发的积极情绪,均属于表层幸福感。

此外,期望理论的“努力”对应于儒家文化的“修身”,期望理论的“绩效”对应于儒家文化的“止于至善”,而期望理论的“奖励”则对应于儒家文化的“位”“禄”“名”“寿”。

以深层幸福感理论、Vroom[11]15的期望理论和儒家修身模型为本位,同时,结合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我们提出了学生深层幸福感结构的一项假设:学生深层幸福感由修身和修身奖励满意度构成。其中,修身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前因成分,而修身奖励满意度则属于深层幸福感的后果成分。该假设是编制《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重要指南。

因此,作为修身结构的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既是学生深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又是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前因变量。换句话说,作为修身结构的三个因素,不仅具有评估学生深层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解释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功能。

那么,《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解释功能,难道仅仅局限于修身结构的三个因素对于修身奖励满意度的解释功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分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一个重要特点:问卷的题项均涉及具体的行为和情境。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每个题项都有解释功能,而不是局限于修身结构的三个因素对于修身奖励满意度的解释功能。

试以《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第8题为例。其题项说:“目前,对于我的体重,我的满意度。”其等级评定分为六级:极度低、中度低、轻度低、轻度高、中度高和极度高。这六级依次记为1~6分。

显然,某个被试对于该题的等级评定,不仅属于该被试修身奖励满意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可以从体重的角度对该被试的修身奖励满意度进行一些解释。这就是说,该题项既承担着评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功能,又承担着解释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功能。

同理,《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其余题项均既承担着评估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功能,又承担着解释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的功能。而《学生修身问卷》的所有题项都既承担着评估学生修身特征的功能,又承担着解释学生修身特征的功能。

由于《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可以认为,《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所有题项都既承担着评估幸福感的功能,又承担着解释幸福感的功能。

至此,《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不仅具有评估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解释幸福感的功能。

(五)《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教育功能

《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不仅具有评估与解释功能,而且具有教育功能。该问卷的教育功能,是指该问卷具有加强社会资本等教育功能。

如果说,该问卷的评估与解释功能均是问卷编制之前设定的目标,那么,该问卷的教育功能则纯粹是问卷编制之后的意外发现。

2019年11月28日(星期四),李庆安为北师大的硕士生讲授《语言发展心理学》课程。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先填写了《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然后,依次分享了填写该问卷的感受。让李庆安深感意外的是,瞿银兰(化名)同学谈论感受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她觉得她对父母关心不够,并因此而自责。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问卷的编制者,李庆安深感好奇。有人竟然因为填写一份问卷而激动和哭泣,有必要对该问卷进行科学的访谈研究。

为此,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间,本文第二作者选取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25名大学生为被试,先让其中15名被试填写《学生修身问卷》[该问卷被试版标注“社会调查问卷(一)”的字样],其余10名被试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该问卷被试版标注“社会调查问卷(二)”的字样],然后,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结构访谈。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如下:“你填写这份问卷时,有些什么想法或感受?我们希望,你多讲述几点想法或感受,至少能够讲述三点想法或感受。”访谈者可以追问细节, 但是不可以提出诱导性问题。每位被试填写问卷和接受访谈的时间共计40分钟左右。

与瞿银兰同学一样,在该访谈研究的25名被试中,9名被试(占36%)谈论填写问卷的感受时,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他们流泪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类型:(1)因觉得亏欠父母而流下自责的眼泪,该类型的被试共计2名;(2)因觉得顿悟而流下兴奋的眼泪,该类型的被试共计3名;(3)因感受到父母、朋友、同学或老师的爱而流下幸福的眼泪,该类型的被试共计4名。

将25名被试的访谈录音整理为文字之后,共计17628字。针对这些文字的分析与编码表明,由《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的《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具有加强社会资本等五种教育功能:

(1)加强社会资本。访谈研究的数据表明,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7位被试和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两位被试表达了类似如下的感受:他们做了问卷之后,将开始“改变自己”“主动学会关心”父母。这就是说,这两套问卷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兹摘录12号被试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如果一个人能够与身边的其他人,包括父母、亲友、同学和老师相处好,那么,我觉得,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力量、有自信、有底气、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人。我想,这样的人应该智商和情商都不低吧。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这就是这份问卷带给我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平时是一个不爱说自己脆弱的人,但是,做了这个问卷以后,有一种想表达自己的冲动。老师,你别笑话我啊。实际上,自己内心最脆弱的,就是长年与父母关系不和。不瞒你说,我一学期和父母也打不了一个电话。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打工赚钱,养活自己。这么多年,这样的状态也习惯了。但是,做了问卷后,突然心里开始羡慕那些家庭温暖与和睦的同学,毕竟我还年轻,还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一句话,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主动学会关心他们。感谢老师听我的秘密。

学生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反思、觉察和改变。问卷的填写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路径:达到人际间相知、相通而和谐的境界——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2)思考社会资本。访谈研究的数据表明,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12位被试表达了类似如下的感受:他们做了问卷之后,开始重新思考身边的各种关系。这就是说,该问卷能够促使大学生去思考社会资本。兹摘录15号被试填写该问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我觉得,现在的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实际上,都不爱思考……但是,今天做这份问卷,让我主动思考。我自己也觉得非常神奇,开始重新思考各种身边的关系。我发现,我以前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可能太狭隘了。我总觉得,人际关系就是同学关系,就是舍友关系。但是,今天做了这份问卷,我主动思考,又回顾了一遍题目。我发现,人际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着方方面面,并不是单纯的同学关系。那只是人际关系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也很微不足道。此外,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或者一个情商高的人,一定是能够处理好很多关系的人……

通过分析和对比问卷条目与自身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以“问卷”为镜,可以觉察得与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觉知和反思,可以拓展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疆域的反思和探索。

(3)启动自我觉知。访谈研究的数据表明,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5位被试和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10位被试表达了类似如下的感受:问卷 “提醒”或“点醒”了他们。这就是说,这两套问卷有利于启动大学生的自我觉知。兹摘录1号被试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看到这些题目之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各种事情。感觉以前就是每天吃喝,去上课,去学习,回宿舍,大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也没什么计划和安排。也不想自己过得怎样,开心不开心,愉快不愉快,没有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看了问卷之后,它倒是给我提了个醒。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以前每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

……

说实话,我还真庆幸自己做了这份问卷。虽然只有10道题目,但是,好像可以让我从很多方面去审视自己。好在我还有时间。从明天开始起,我得转变转变了,为了不辜负剩下的大学时光。最后,我也谢谢老师让我做了这份问卷,也感谢设置这些题目的老师。

正如许多学生所言,填写问卷的过程,使他们获得了目前人际关系模式的一面“镜子”: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学生们开始照见和警醒目前人际关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进一步改善他们当下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觉知。

(4)唤醒和加强感恩意识。访谈研究的数据表明,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7位被试表达了类似如下的感受:他们“要感谢父母和家人”。这就是说,该问卷有利于唤醒和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兹摘录10号被试填写该问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我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最想说的几个题目吧。第4题、第8题和第10题,这三道题是我能作主的事,是在我可控制的范围内;其他题都是客观因素太多,是我不能控制的……

还有第9题,我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我家的经济状况不怎么好,但是,我的满意度很高。这要感谢父母和家人,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没让我受过委屈;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我的需要。就这一点,我也应该知足(此时,学生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填写问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直接的感恩体验,增加了学生情感的代入,激发了学生多角度地、多方位地和情境性地理解、接纳自身与他人的处境。

(5) 激发如实填写问卷的兴趣。访谈研究的数据表明,填写《学生修身问卷》的12位被试和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10位被试表达了类似如下的感受:他们所填写的问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促使他们无意识地、专注地和如实地填写问卷。兹摘录9号被试填写《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部分感受如下:

上学以来,我做过不少问卷,在咱们学校做过,也帮外校的同学填过。我知道,就是完成任务而已。不管是署名的还是不署名的,我一般是不经过大脑,随便写写而已。一般的问卷,一看到题目设置,我就没啥兴趣了……

前面部分还认真写一写,越到后边越觉得烦,随便画完就算了……

不过,今天的这份问卷,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问卷真是好!

首先,问卷的题目设置,每一道题目都与我息息相关。

第二,题目很简短,题量也很少,让人没有厌烦感。

第三,简单之中透着不简单。虽然只有10道题目,但是,做的时候,每一个题都让我进行了认真思考。做这10道题,我花了将近20多分钟。

第四,持续性很强。我是说,做完题目以后,我感觉,这个问卷带给你的思考,不仅仅是题目本身,也不仅仅是你刚才做题目的那个瞬间,真的是给你带来了一种长久的思考。

第五,很冲击。我觉得,它的题目虽然很简单,但是,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插到了你的心里,让你痛,让你思索(此时,被试沉默并落泪)。你知道,有的时候,某些点真有把你抓住的感觉。

第六,多个维度。题目里边隐含了多种关系,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家庭,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第七,目标的一致性。我感觉,10道题目是紧密联系的,看似单个,实际上都是整体,而且我觉得,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是说,做这10个题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

不管什么问卷,必须确保被试愿意如实填写,否则,其信度就值得怀疑。《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都能激发被试如实填写的兴趣,这对于确保问卷数据的质量和信度,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六)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发现,《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测信度,具有评估和解释幸福感的功能,还具有加强社会资本等教育功能。不过,本研究尚存在若干局限,有待进一步探讨。

(1)两项实证研究的被试为山西省某二本高校的大学生,那么,其结果能否推广到中国所有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2)两项实证研究的被试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生被试偏多,而男生被试偏少,那么,其结果能否推广到所有男生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3)学生深层幸福感与前因变量、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待将来探讨。

(4)学生深层幸福感的生理机制问题,有待将来探讨。

(5)Vroom[11]15的期望理论与儒家修身模型的整合,固然是编制《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的理论基础,但是该问卷的主题均属于儒家价值观的范畴。为此,深层幸福感的跨文化比较将是一项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五部分 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点:

(1)《学生修身问卷》和《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构成《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

(2)《学生修身问卷》的结构包含三个因素:社会资本、积极错觉和热爱学习;《学生修身奖励满意度问卷》的结构仅包含一个因素——修身奖励满意度。

(3)《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具有出色的结构效度、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可接受的重测信度。

(4)《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评估的是幸福感,而不是别的概念。

(5)《学生深层幸福感问卷》不仅具有评估和解释幸福感的功能,而且具有加强社会资本等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深层主观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