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璇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越发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更是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可由于受到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如何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吸引力问题进行研究,逐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确保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高职教育吸引力研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研究,也是当前高职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实用价值。国内学者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在中国知网上键入“职业教育吸引力”关键词,共出现219条文献记录,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综述,如李名梁[1]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进行解析、反思,进而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提出对策;王颂[2]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含义、吸引力不足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综述,指出了以往研究中遗漏的问题。(2)国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举措,如荀莉[3]列举了澳大利亚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举措;李敏谊[4]对英国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举措进行了分析研究。(3)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如牛倩[5]阐述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策略;朱雪梅[6]认为解决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出路在于增强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改善职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完善职业教育顶层制度设计;陈健、钱彩秀[7]认为要从转变观念、建设师资、改进教学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虽然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相关的文献很多,但是涉及职业教育吸引力与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只有少数几篇文章与制度建设相关,如檀钊撰[8]指出教育政策和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李红卫[9]认为政府在设计和推行外生制度方面应更有作为等。
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政策,但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地方政府,由于办学资源、资金有限,职业院校在办学资源、生均经费方面经常都无法落实。
普通高等教育偏重于理论学习,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实践训练,立足于市场和企业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高职教育发展较好,校企合作紧密,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好、就业率高;许多经济不发达省份,生源难以保障,与学校合作的优秀企业有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社会评价低等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就业起薪较低,职业可替代性明显,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兴趣。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导致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大多数考生只是因为考不上本科院校才不得不选择高职院校。
影响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外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与高职教育产生竞争的本科教育质量等,而影响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内因主要包括基本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课程设置情况、师资队伍素质、实验实训条件等(图1)。高职院校应努力调整内因,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影响外因,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图1 影响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因素
体制改革是高职教育“练好内功”的必要措施。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包括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将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会促使高职教育吸引力逐渐增强,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评价。
高职教育应该通过自身的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支持行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0]。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一种制度+一种班级+一种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
1.“一种制度”
深入探索校企“二元制”办学,以“招生即招工”为思想引领,实施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双育人”机制,将企业员工培养成为理论和实践双修的新时代工匠。
2.“一种班级”即为“订单班”
根据企业需求,为“订单班”学生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岗能力,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深度融合。
3.“一种学院”是指创立实体“产业学院”
企业和专业深入合作,实现生产链与教学的高度协同。从产品的基础设计到工艺制作,再到产品的经营销售、企业的运营管理,通过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将“高职教育即是办企业满意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企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优化社会评价。
立足于高职扩招的新态势,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特点,将单独招考与职业培训两种形式有机结合。
1.职业适应性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相结合
通过职业适应性测试,为特殊考生专业选择提供依据。以专业群为单位,设立简单易操作且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测试,考察特殊考生的职业能力。建立院校协作机制,统一认定职业适应性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成绩。
2.对接“1+X证书”制度,促进“书证融通”
将“1+X证书”制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有机融合,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软实力,进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1]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合格的参训学生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毕业时力求“证书管用、就业好用”。
3.设立“学分银行”,增强学制的弹性和灵活度
根据不同生源开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既要有专业核心必修课,也要有大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兼具兴趣和实用性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不再受传统的“三年学制”的限制。[12]
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落实二级管理制度,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职能。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决策领导——推进实施——动态调控——监督评价”的良性运行体系。
以制度为保障,科学办学,加强内涵建设,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承办各级各类赛事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职院校应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积极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合作。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根据高职院校办学情况,汲取世界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开办中外合作专业,引进境外优秀教育资源等。
1.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外合作专业
与有资质的优秀企业合作,根据不同家庭背景的生源特点,提供多种学习模式。既可以引进外教到校教学,亦可以灵活采取“2+1”“1+2”学习模式,既能为学生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也能切实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2.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境外优秀教育资源
不仅可以尝试与国外院校共同开发教材,而且可以借鉴国外院校的办学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3.增加升学机会
通过与有国外背景和资质的企业联合办学,为职业院校学生开辟国际化的升学渠道,满足经济条件较好且有升学意愿的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