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志,杨在娟,郭 亮
(1.浙江省临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临海 317000;2.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浙江 台州 318000)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海岛经常受到台风和暴雨袭击,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甚至形成岩体裸露的基岩岛屿,大气降水难于形成地下水,易受干旱、风害、盐雾等气候影响,致使海岛造林成活率低、树木生长困难,成为特殊的造林困难地[1-3]。中国海岛可以分成五个组别[4]:庙岛群岛组、浙江海岛组、闽粤岛屿组、台湾岛组和海南岛组。浙江海岛组主要由北亚热带的浙江及附近海岛组成,主要有舟山群岛、台州列岛、大金山岛和普陀山等,由于岛屿与大陆长期隔离,植物群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形成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与大陆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5]。
有关浙江海岛困难地造林树种的选择,已有不少的研究,主要有造林树种抗逆性试验[6],树种引种和筛选试验[7],土壤立地条件研究[8-9]。这些研究为海岛造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有关浙江中南部台州列岛困难地适生树种的选择研究鲜见报道,特别是造林后对树种的长期观测尤其缺少。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岛屿群中部的台州湾东南洋面,1993 年被批准为浙江省省级森林公园[10],又是国家一级渔港,浙江省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山海、军事、垦荒、人文、渔村等特色文化显著。为打造多彩的大陈岛,建设海上森林,将森林景观融入大陈岛旅游,本研究于2012 年在大陈岛开展了8 个树种的造林试验,旨在为大陈岛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实践依据。
试验地点设在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岛屿群的中部,台州湾东南洋面,地理坐标在121°44′55″~ 121°55′10″ E,28°23′24″~ 28°37′02″N,距台州市区54 km,陆域面积14.6 km2,由上大陈岛、下大陈岛等29 个岛礁组成。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分充沛,与邻近大陆相比,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低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为33.5℃,年平均降水量为1 387.5 mm,蒸发量为1 438.2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1%。具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夏季偏南大风增多,盛夏以偏南大风为主;冷空气、台风和地面倒槽是出现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地貌为剥蚀海岛丘陵和海岸地貌,主峰凤尾山海拔228.6 m,坡度在10~ 40°。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等,有机质丰富,矿化度低,pH 值6.0~ 6.3[11]。森林植被经常遭受台风损毁,自我维持和修复能力弱。目前,岛上以人工种植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为主[12],北坡等风口分布有原生的柃木Eurya japonica和滨柃E.emarginata等灌木,上大陈岛朝南山岙有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
根据大陈岛海岛困难地块的土壤特点以及气候条件,以抗风、耐干旱、适应性强、水土保持能力强等为主要考虑因素,选择了天竺桂C.japonicum,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乌桕Sapium sebiferum,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8 个树种的2 年生泥球苗作为参试树种,同一树种苗木规格要求基本一致,苗木产地为舟山和台州本地苗圃。
2.2.1 林地清理与造林 大陈岛试验林地在试验前为灌木林地和木麻黄疏林地,造林区域位于凤尾村甲午岩、北岙村中咀和南岙村丁钓头3 处,灌木林主要是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萌生灌丛和葛Pueraria montana蔓生灌丛,有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柃木Eurya japonica,倒卵叶算盘子Glochidion obovatum等灌木伴生,草本层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等;木麻黄疏林有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野梧桐,矮小天仙果Ficus erectavar.beecheyana等灌木伴生,草本层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五节芒等。造林区域坡度在12~ 15°、坡向南偏东、土层厚度在30~ 40 cm、海拔为56 m 左右。种植前采取带状清理方式,清理带宽为1 m,间距为1.5 m,株距为2.2 m,种植穴规格为0.4 m×0.4 m×0.4 m。于2012 年3 月,采用随机块状混交的方式种植,于6 月、10 月各抚育1 次,连续抚育3 a。
2.2.2 生长调查 于3 处造林区域分别选择1 处典型地块设置1 块样地,3 个样地的大小分别为66 m×40 m,60 m×40 m,53 m×50 m,每个样地中各树种共种植100 株以上,每种树种不少于12 株,并记录各树种种植前的苗高和地径。定期调查幼树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情况。分别于种植后3 个月(2012 年6 月)和7 个月(2012年10 月)时调查幼树成活率;分别于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2015 年4 月、2016 年4 月和2017 年4 月调查幼树保存率及各树种的苗高和地径(每处样地分别随机调查各树种10 株,同一树种不足10 株的样地全部调查)。
2.2.3 数据统计 采用SAS 软件中的GLM 程序进行性状方差分析,以检测树种间的差异。
由表1 可知,苗木种植后3 个月,各树种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红叶石楠、枫香树、湿地松和乌桕的成活率最高,皆在94%以上;台湾相思的成活率最低,为83%。种植5 年(2017 年)后,各树种的保存率排序为:红叶石楠>乌桕>枫香树>红楠>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湿地松>台湾相思,其中,红叶石楠、乌桕与枫香树保存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皆在82%以上,台湾相思的保存率为0%,全部死亡。究其原因,主要为2016 年(种植后第4 年)试验地大陈岛遭受寒潮低温,台湾相思当年保存率仅为8.9%,存活下来的幼树也受到重创,继而在受寒潮影响第2 年全部死亡。该结果表明,台湾相思较其它树种不耐寒。
表1 种植后试验树种的保存率比较分析Table 1 Survival and preservation rate of different tree species on different time
调查分析8 个树种造林1 年后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结果见表2。由表2 表明,造林1 年后,乌桕的平均株高达到158.6 cm,其年株高生长量达38.3 cm。其次为台湾相思、枫香树、红叶石楠,其平均株高在90.4~ 108.3 cm,株高年生长量在24.1~ 47.3 cm。株高生长较差的为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和湿地松,其株高年生长量皆在20 cm 以下。造林后第1 年株高生长量能反应树种对土壤的适用性,各树种株高年生长量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红叶石楠>乌桕>台湾相思>枫香树>红楠>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湿地松,这说明红叶石楠具有很好的生长潜力。
造林1 年后,乌桕的地径达21.1 mm,其地径年平均生长量为7.0 mm,显著高于其它树种(P<0.05),而其它树种地径平均年生长量在3.1~ 6.4 mm。8 个树种造林1 年后地径年生长量由高到低排序为:乌桕>红叶石楠、台湾相思>湿地松>红楠、舟山新木姜子>枫香树>天竺桂。
表2 试验树种在种植1 年前后的生长分析Table 2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growth different tree species planted one year later
从图1 可看出,8 个树种造林后5 年间株高均随着时间延长逐年增加,保持较快生长速度的树种为乌桕、红叶石楠、湿地松和枫香树,其他树种的株高生长相对较慢。台湾相思尽管在2015 年之前保持较好的生长速度,但受2016 年1 月极度冻害影响后大量死亡,株高与上一年相比几乎未增加(主要是顶端枝条全枯死,仅有少数幼树部分枝条保留少量绿叶);存留的幼树在2017 年也全部死亡。
图1 各树种树高生长动态变化比较Figure 1 Height growth of eight tested tree species
图2 各树种地径生长动态变化比较Figure 2 Ground diameter of tested tree species
从图2 看出,2015 年时(种植第4 年),天竺桂、红楠和舟山新木姜子的地径总体处于同一水平,基本保持在35 mm 左右,而乌桕、台湾相思、红叶石楠、湿地松和枫香树基本保持在40 mm 左右。2017 年时(种植第6 年),湿地松的地径最大,明显高于其他树种,达100 mm;枫香树、红楠、乌桕和红叶石楠的地径其次,分别为80 mm,77 mm,76 mm 和76 mm;而舟山新木姜子和天竺桂不仅树高在8 个树种中相对较低,地径也低于其它树种,均不到70 mm。
从图3 看出,造林后5 年间,除天竺桂外所有树种的树高年生长量均在造林第5 年(2016 年)达最高值,而天竺桂仍呈线性增加。造林第2 年树高年生长量最高的为红叶石楠(为47.3 cm),第3 年为枫香树(为74.1 cm),第4 年为红叶石楠(为83.1 cm),第5 年为湿地松(为111.9 cm),第6 年仍为湿地松(为97.5 cm)。红楠和舟山新木姜子则相对生长缓慢,而天竺桂在种植后5 年间树高年生长量仍在逐年增加,可作为海岛造林的优良树种。
由图4 可知,对于地径年生长量,除台湾相思外,其它7 个树种造林后地径年生长量几乎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2016 年受寒害影响不大,因此可推断寒害对树高的影响大于对地径的影响。在8 个树种中仍然是湿地松表现出较好的生长趋势,2017 年,湿地松的地径年生长量为2013 年的5.33 倍;其次为枫香树,其地径也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尽管在2013-2016 年其年生长量保持在12~ 14 mm,但在2017 年其地径年生长量大幅增加(为29 mm);2017 年,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红叶石楠和乌桕地径年生长量保持在19~ 21 mm。
图3 各树种树高年生长量变化比较Figure 3 Annual height growth of tested tree species
图4 各树种地径年生长量变化比较Figure 4 Annual ground diameter growth of tested tree species
由于海岛的大风、干旱、土壤瘠薄和盐雾等因子制约了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海岛困难地造林适宜树种选择是基础和关键。高平仕等[13]在舟山群岛上的造林试验也显示湿地松的生长快于普陀樟(天竺桂),但保存率不高,建议适当提高湿地松的造林密度,以提高林地立木数量。台湾相思具有抗逆性强、抗风耐旱和萌蘖力强的优点,且生长快、有混交优势,被作为海岛林相改造的优良树种[14]。本研究也发现台湾相思的株高和地径生长尽管在8 个树种中处于中上水平,但遇寒潮则难以在台州地区越冬,不适合台州湾及以北的海岛造林,应往南推广应用。
综合造林树种的株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及其保存率,本研究认为红叶石楠、乌桕、枫香树成活率高、生长快,是适宜大陈岛海岛困难地生长的优良造林树种。舟山新木姜子和红楠均属樟科Lauraceae,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抗风能力,是适应海岛环境的特色树种[15]。本研究发现红楠、天竺桂、舟山新木姜子的前期生长较慢,保存率和生长皆略逊于红叶石楠、乌桕和枫香树,但若以增加海岛林木多样性为培育目标,这3 个树种也可作为大陈岛海岛困难地的候选造林树种。
海岛恶劣的环境条件通常不利于树木生长,但可通过人工造林不断改善和提升大陈岛森林植被的外貌景观,实现建设海上多彩森林的目的,将森林景观融入大陈旅游,推动海岛经济发展。海岛山地中下坡土壤较厚处,宜营造以天竺桂、红楠、枫香树和乌桕等乔木树种为主的乔灌结构模式。在海风影响较小的地段,可引种舟山新木姜子、樟等树种。中坡土壤一般处,宜营造以木麻黄、大叶榉Zelkova schneideriana、湿地松、枫香树和乌桕等乔木树种为主的乔灌结构模式。以上三个模式可在林缘和公路旁配置红叶石楠小乔木,既色彩鲜艳又避免遮挡驾驶员视线。
在台州大陈岛引种8 个树种实施造林试验,通过对其株高生长、地径生长、保存率等指标的5 年的观测,发现红叶石楠、乌桕和枫香树造林5 年后的保存率均在82%以上;高生长最好的树种为枫香树和乌桕,其次为红叶石楠和湿地松;地径生长最好的树种依次为枫香树、红楠、乌桕和红叶石楠。另外,湿地松虽然造林第5年时树高和地径相对低于枫香树、乌桕和红叶石楠,但其年生长量逐年增长,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后续可继续跟踪调查其生长情况。总体而言,红叶石楠、枫香树、乌桕是海岛地区造林的首选优良树种,而红楠、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可作为重要推荐树种,湿地松可作为备选树种,台湾相思对低温冻害较为敏感,不适宜在大陈岛海岛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