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围合与分割
——不在方艺术空间

2020-09-28 10:36王毛真吴瑞通讯作者李少翀WANGMaozhenWURuiCorrespondingAuthorLIShaochong
世界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动线庭院厂房

王毛真,吴瑞(通讯作者),李少翀/WANG Maozhen, WU Rui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Shaochong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1 背景

不在方艺术空间的所在地半坡国际艺术区原是国家“一五”期间由前苏联援建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艺术区的建筑主体是1961 年建成的西北第一印染厂旧址(唐华一印,图1)。随后纺织工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遗留下了超过10,000m2质量颇高的厂房空间(图2)。2007 年,一些本地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进入,自发形成了小规模的艺术聚落,称为“纺织城艺术区”。2012 年,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将该片区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并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原有厂房的连续性空间划分为独立隔间用以租赁,商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求进行改造装修。如此一来,特征鲜明的厂房空间面目全非,艺术区的商业化氛围越加浓厚,导致部分艺术家群体渐渐离去。

1 原印染车间

2 2007年印染车间状况(1.2图片来源: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

2 目标

在这样的背景下,垣建筑设计工作室于2015年接手了艺术区中两跨厂房的改造设计,将其命名为不在方艺术空间。甲方是一位独立摄影师、收藏家,他希望这个空间成为艺术的载体,展示和传播陕西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可以满足一定规模的沙龙、研究、办公、接待、储藏等功能。但是在设计之初,针对展示空间中的展品形式与内容尚不明确。

面对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项目,我们在分析研究后首先确定了几个原则:(1)对待历史:足够地尊重工业遗产,充分展现其空间价值;(2)对待当下:积极地应对外部环境,既要屏蔽混杂的商业氛围,又要改善和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3)对待未知:内部空间要预留足够的自由度,保证展示空间灵活调整的余地;(4)对待感知与体验:为这个现状面积仅256m2的厂房空间赋予“造园的意趣”,从而拓展参观者在艺术空间中从感官到身体的知觉体验。

3 2015年改造前厂房状况(摄影:吴瑞)

3 “墙”的围合与分割

基于以上原则,本设计的空间策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展开:首先,清除之前改造装修的痕迹(图3),使老厂房真实的空间架构得以显现,让历史的线条、质感成为整个设计的基底;其次,将其中一跨厂房用一圈墙围合起来形成“实”,另一跨厂房则维持原状留空形成“虚”(图4)。

“实”的部分共有3 层,为了在空间密度上形成尽可能丰富的层次,被4 道墙分割为中心是“庭院”、四周是房间的立体环绕型空间,人们以“庭院”为视线的聚焦点,沿着螺旋上升的动线参观周边每个独立的房间,又透过“墙”面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洞口发现空间之间对景或借景的联通关系。“虚”的部分通过厂房结构的完整性与原始感使其自身能够独立成为一个专题展厅或者灵活使用的大空间。“实”与“虚”各自拥有独立的出入口,但在内部保持联通(图5)。

4 穿“墙”而过的动线

艺术空间的主入口从厂房东南角进入,穿过内凹的“前庭”进入接待厅,该接待厅左侧的界面是刷白的砖砌老“墙”,右侧的边界是现浇的混凝土“墙”,这面“墙”留有一个很大的“洞口”,框取了由北至南一系列层叠起来的空间片段,并把参观者的视线完全引向北侧,使其在水平方向上感受到空间最大化的联通与最丰富的层叠。为了延长动线,楼梯布置在入口的对角位置,使得参观者抵达二层之前需要穿过中心“庭院”,在这个“庭院”中,参观者的视线从底部引向上部,使其在垂直方向上感受到空间的完整与贯通。北面的光打亮了“庭院”的顶部,而后柔和地弥漫下来,将围合“庭院”的混凝土“墙”渲染得更加灵动。拾级而上进入二层,楼梯以北是“实”的边界——东西方向的一条狭长空间,在它西面的1/2 处向“虚”的一侧悬挑出一间茶室,其中一根横梁和两根十字钢柱将作为茶室地面2cm 厚的钢板固定在老的结构体之间,而茶室的外墙则用竹子竖向密排,尽可能的轻盈通透。这样,结构体的厚重与茶室外墙的轻盈形成强烈对比,让实与虚、新与老之间通过合作产生了对话。最后,顺着二层东边的楼梯抵达三层,会发现紧贴天窗的走廊尽端还有一个放大的空间,它作为整个立体环绕型空间的制高点,南侧可以俯瞰“实”的顶部——空间的层叠,北侧可以透过天窗将“虚”的顶部——大坡屋顶尽收眼底。在一段行进、环绕、上升、观察的体验之后,“实”与“虚”的再次交汇意味着整个参观的结束(图6)。

4 概念模型(摄影:王毛真)

5 剖透视分析

6 各层平面

5 “墙”的材料诠释

墙的材料诠释是通过性质完全相反的混凝土与竹子这两种材料进一步强化实与虚、新与老的空间概念。艺术空间内部的木纹混凝土墙仅在肌理表达上与原有混凝土墙进行区分,希望“新墙”与“老墙”作为展品的背景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实”的界面,更加突出内部空间的单纯性与抽象性。而艺术空间外立面的双层“竹墙”是另一个完整的“虚”的界面,竹墙的自然属性软化外部商业空间的生硬感,营造出不同界面的差异性;竹墙的半透明效果与混凝土实墙相互衬托,营造出艺术空间自我身份的神秘性。

6 结语

这个设计将墙视为抽象的空间要素,试图通过墙自身的组织以及墙与其他要素——“水平层”“庭院”“房间”“洞口”“动线”的构成关系营造一个抽象、立体的园林。墙的围合先是建立了明确的空间领域,使实与虚、新与老的空间概念得以成立;墙的分割进一步建立了空间的秩序,使大与小、主与次、中心与周边、独立与联通的空间关系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得以实现。最终,通过“穿墙而过”的动线让这个艺术空间呈现出中国园林里处处有景、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叙事性体验(图7)。

不在方艺术空间的主体改造于2016年完工,但因为诸多原因一度闲置,直到2019年一批艺术品的入住,才得以修整、完善并对外开放。设计之初预留的空间自由度给予了展品形式与展陈布置的多种可能性,最终呈现出一个能够注入更多体验与情感的艺术空间。

7 轴测分析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地点/Location: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国际艺术区/Banpo International Art District, Xi'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客户/Client: 不在方艺术馆/Bu Zaifang Art Gallery

建筑设计/Architects: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垣建筑设计工作室/XAUAT, Wall Architects

主持建筑师/Principal Architects: 吴瑞,王毛真,李少翀/WU Rui, WANG Maozhen, LI Shaochong

设计团队/Design Team: 蒋姝君,黄晓童/JIANG Shujun,HUANG Xiaotong

设计顾问/Design Consultant: 仲源/ZHONG Yuan

结构设计/Structural Engineer: 宝玉林建筑服务有限公司/Baoyulin Construction Service Co., Ltd.

层数/Storey: 地上3层/3 Floors

建筑面积/Floor Area: 360m2

设计时间/Design Time: 2015.04

竣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2019.08

摄影/Photos: 王嘉琪(其间摄影)/WANG Jiaqi (QIJIAN.Photos), 徐友骁/XU Youxiao

猜你喜欢
动线庭院厂房
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回到庭院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庭院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庭院中的童年
你的动线在哪里?
动线思想下的商业导视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