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4)
从行业类型划分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大部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即意味着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实施途径而言,经济的增长来主要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的增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第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其背后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按照生产要素增加和生产效率提升对总的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大小,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做一个简单地划分,其分别为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是粗放式的、外延式的增长方式,以及靠提高生产率的增长是集约式的、内涵式的增长方式。但实际上,一个经济体的增长同时存在要素投入增加和效率提升带来的贡献。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变革,新常态时期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高质量发展对商贸流通效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在改善基本服务供给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其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然而,受当前经济基础条件的影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仍然存在效率不足、管理落后、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并且区域发展的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极大的影响了商贸流通效能的增长。因此,提升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是保障经济平稳增长基础条件,研究两者的动态关联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综上所述,我国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密切关联性,(任保平,2012、徐永锋等,2015、林英泽,2016、周婷和许坚,2017)。本文拟从耦合视角出发实证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联性。
“耦合”这一概念最初是物理学中用于表述系统间各要素关系紧密程度的名词,耦合程度越高意味着变量间的关联性越强,反之,耦合程度越低就意味着变量间的关联性越低。从要素关系的变化规律来看,除了表现在是否关联以外,耦合还表现为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一致性与协调性。或者说,要素间的关系在保证具有关联性后,还需要对其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判断要素变化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与系统稳定性。因此,本文拟借助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模型对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性进行考察。
表1 耦合度阶段判定标准
耦合度模型是将多个变量或者要素看作一个整体的多个部分,考察各个部分在不同时期的关联程度,以反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拟设定耦合度模型对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表达如下所示:
式(1)中,C、T、I分别表示耦合度、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从式(1)中可以看到“T×I”与“T+I”两部分均介于0~1 之间,因此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也在0~1之间。根据耦合度的取值情况,参考以往研究,本文将耦合度的取值区间划分四个阶段,并以此作为耦合度评价标准,具体划分情况如表1 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标准
表3 区域商贸流通技术效率评价结果
耦合度关系只能反映出要素间是否存在着关联性,但是在经济事物发展过程中,关联性的强弱往往难以反映变量发展间的一致性程度,因此需要设定协调度模型对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式(2)与式(3)为协调度模型的表达式:
式(2)中H、S 分别为耦合协调度与综合协调指数。式(3)中,综合协调指数式通过测算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在两者协调关系中的贡献程度所得,其中α与β即两者对协调关系的贡献系数,通常情况下假定α=β=0.5。由于S的取值也介于0~1 之间,因此协调度 H的取值范围也在0~1 之间。同样,可以根据协调度的取值大小可以将其分为不同阶段,相应的判断标准及阶段特征如表2 所示。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除了参照产值、规模等传统指标外,更加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效率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商贸流通部门资源集约化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在DEA 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对行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其中,投入指标采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仓储邮政等主要商贸流通部门的资产投入、就业人数、国家财政支出与企业规模衡量,产出指标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与第三产业增加值衡量。鉴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给出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测算的具体过程。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变化,产业结构通常遵循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变迁规律,即表现出产业高级化过程。新常态背景下,随着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产业高级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在东部的北京、上海地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因此研究采用产业高级化衡量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衡量。
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此,本文采用DEA 模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各省区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的效率评价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可以看到,2007~2018 年间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值均小于1,其最小值为0.807,最大值为0.977,即技术效率水平处于无效状态。从变化趋势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变化阶段,即2007~2012 年总体上升阶段、2015~2018 年间缓慢下降阶段以及2012~2015 年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阶段。结果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呈现出非平稳的变化趋势。对比东中西三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商贸流通技术效率均值处于全国最高水平,西部地区相对较低,2011 年以后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变化幅度来看西部>东部>中部,即西部技术效率的稳定性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起点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较市场需求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表4 区域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变化情况
表5 各省市区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的耦合分析结果
表6 各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耦合度的时序变化
表7 各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分布
产业水平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服务性需求的增长,第三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这成为了衡量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省区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的变化情况用于比较产业水平的发展差异结果如表4 所示。
从表4 可以看到,2010 年后我国产业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对比各地区的情况来看,产业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产业水平明显较高,其2016 年第三产业占比就已经超过了50%,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水平相对较低,尤其在中部地区,其第三产业占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在40%以下,这与中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存在密切关系。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资源储备丰富的地区,山西、东北三省等多个省区均以煤炭、钢铁等重工业部门为主要产业,并且已经发展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因此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
根据公式(1)进行测算,我国各地区2007~2018 年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的耦合度情况如表5 所示。
从表5 可以看到,我国各省区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与产业水平的耦合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所有省区的耦合度均在0.8 以上,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说明商贸流通业与产业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分地区来看,除了内蒙古外,东西部省区的耦合度普遍在0.9 以上,中部有一半省区的耦合度介于0.8~0.9 之间,即中部省区商贸流通业与产业水平的关联性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表明,商贸流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赖于地方商贸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表6 给出了各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耦合度的时序变化情况。
从表6 可以看到,2007~2018 年间我国商贸流通技术效率与产业水平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0.9 以上,从时序层面来看,两者关系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但呈现出了较大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2007~2010 年表现为下降趋势,2010~2015 年间波动变化的频率较高,其反复经历着上升与下降的过程,2015年以后基本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状态,并在2018 年达到了样本期间的最大值。对比各地区的情况可以发现,除了2007、2008 与2018 年,东部耦合度一直处于全国最高水平,西部耦合度的变化趋势与全国较为一致,并在各地区间处于中等水平,中部耦合度一直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不过其在2010~2017 年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表8 各地区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
根据公式(2)与(3)进行测算,我国各地区2007~2018 年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与产业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情况如表7 所示。
从表7 可以看到,各省区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7~0.9之间,协调度值大于0.8 的省区有东部的北京、上海、浙江与西部的西藏4 省区,其他省区均在0.7~0.8 之间,即上述4 省区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与产业水平处于理想化耦合协调阶段,其他省区处于高度协调阶段。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较产业水平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两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对比各地区情况来看,中西部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水平的协调性相对较差,这与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着较大关系,同时也意味着两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存在着较高的弹性优化空间。表8 反映了商贸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的时序变化情况。
从表8 可以看到,2007~2018 年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总体上处于0.8 以上,可以说全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处于高度协调阶段,样本期间内总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2009 年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这一上升趋势在2010 年后开始下降,2014 年后又呈现出上升态势。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变化情况相似,但在不同时期各地区的波动浮动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中部地区的2007~2010 的波幅较大,东部协调度在2012~2013 年间出现了急剧上升的变化,西部在2012~2013 年间出现急剧上升,对比各地区的大小情况可以看到,除了2007 年和2008 年以外,东部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中西部相对较低。从均值结果来看,西部协调度略高于中部地区,从这一结果可知,2007~2018年间我国商贸流通业技术效率与产业水平的内部协调性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尤以东部地区情况最好,这进一步说明,经济发展环境对协调度的变化存在着较大影响。
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耦合度模型对两者关系的内在关联与协调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2007~2018年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技术效率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其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情况。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中部耦合度一直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市场服务体系健全的重要保证,构建符合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势在必行,对此有关方面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高数据的有效性;第二,考虑地区差异,灵活制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与策略;第三,中央和地方要加强措施与政策的联动实践;第四,新常态背景下,要提升商贸流通效率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第五,要不断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为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第六,要注重行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优化,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逐步提高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效率,促进行业的集约化生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