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初探

2020-09-27 23:03荚玉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习课外活动中华

荚玉梅

摘 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18个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在人教版教材没有更新跟进的背景下,笔者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实施从课堂教学对教材的智慧整合延伸和课外活动的有效延展两方面作出了探究和尝试。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实施策略 教材整合 课外延展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维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由此确定了18个任务群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以说,语文学科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也是一个检测语文人教学智慧的新时代,尤其在人教版教材没有更新跟进的情况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任务群在教学上的实现,更考验一个语文人的学科担当和教学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是在18个任务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另有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与此密切相关,笔者从事一线教学十七载,一直在这条道路上不懈探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有以下思考和尝试。

一、课堂教学从多角度对教材进行整合延伸。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综合性”并不代表“大而全”,不代表“全部和所有”,说到底,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文化、与审美、与道德、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很有关”,但综合性不代表其全面性,更不代表其全面均等性。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实施不能脱离语文教学本身,不能抛开教材,漫无边际,不能只看到“文”而对“语”视而不见。

人教版现有教材篇目的选择和编排本身就考虑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正常教学也必定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教学中会比较零散,深入度不够。所以,要想实现任务群教学,智慧的整合、适当的拓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在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中对人教版必修教材所做的几个整合或拓展的例子。

1.将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整合成群文阅读型专题“古词新诗总关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说:“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以诗歌是最能打动人、最能教化人的一种文学样式。 本单元有古诗词,有现代新诗,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诗歌发展变化的历史,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这种变迁;从中看到诗歌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安排三节课时间,以本单元为载体,拓展阅读与这几首诗词有关的其他优秀诗作,班级分组从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结构形式、情感表达四个角度对古诗词和新诗的“变”与“不变”展开深入的鉴赏交流活动。

2.在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教学中展开纵深阅读,拓展写作交流型专题“谁是英雄?”。

教学中印发《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全文和《史记》中《鸿门宴》全文,采取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

传统文化的“占有量”和“记忆量”是任务群教学的第一步,不能忽视。“记忆量”相对来说受重视,“占有量”则通常被忽视。在互联网时代两者其实同样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占有量”,增加学生的“记忆量”,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全面也更深入地去理解文字中的内涵,形成自己相对客观又个性化的评价。

两篇文章全文阅读后,学生对荆轲和项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对这两位人物的评价,上交作业平台进行交流。

3.在必修二第二單元《氓》、《离骚》、《孔雀东南飞》教学后整合教师讲座型专题“生死抉择”。

《氓》中的女主人公被男主人公始乱终弃后说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清醒决绝的话语,选择勇敢地活下去。伟大诗人屈原为自己的美政理想的破灭纵身汨罗,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和焦仲卿为坚守爱情的纯真、为反对封建家长制选择双双殉情。面对不同的人生困境,我们该如何抉择生死,这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结合本单元这几篇诗文,同时也结合其他诗文、历史故事,分类阐述人生困境中,他们的生死抉择,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内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4.将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整合为“跟着名家学议论”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在梁惠王提出问题后采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接着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论证主体是并列结构,关键句都在段末。《劝学》开门见山,接着从“为什么”和“怎样做”的角度对中心观点“学不可以已”进行论证,采用了递进式结构。《师说》则从“师”的含义的阐释开始,提出从事的标准,再联系现实多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是典型的“引、议、联、结”式结构,主体部分主要是正反对比式结构。可以说,这三篇文章在议论文写作框架的搭建上提供了最好的示范,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设计活动让他们深入研读,提升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外活动的辅助。但课外活动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开展的有效性。有效性的课外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

例如以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古词新诗总关情”专题教学结束后就延伸开展了班级内的“我来推荐一首诗”活动和全年级的原创诗歌比赛。在活动开展前拟定计划,活动中积极组织、评价,活动后整理分享、颁发奖状。

又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谁是英雄?”的写作交流后,

结合其他同类文章阅读,举行“谁是英雄?”读书沙龙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中阶段需要遵循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教育教学规律有序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承担的就是这样的推进任务,同时,更要在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语文教学工作者自当为此献计献策,不辍不怠,把这当作自己的使命,而非工作。

猜你喜欢
研习课外活动中华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课外活动类作文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