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伟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对环境进行保护。
一、地理教学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1)地理教学以环境与生态为主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日常授课中,主要的教学目的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人口观等,使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为学生构建环保意识的重要前提,为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点和关键。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有着很多的联系,为环境教学的实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地理教师要应用地理学科中的优势,将教育和培养的功能发挥出来。
(2)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地理教学,可对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进行提升。在地理的日常授课中,环境意识教育为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具备很大的优势作用。环境问题为地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传授给学生保护环境的知识,使学生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提升环保的责任和意识,以便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自觉对环境进行保护。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将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信息选取出来,实现信息的开放性,以便将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其中,教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并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有充分的认知,以便帮助学生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的观念。其中教师一定要与乡土地理教学进行结合,对所在区域的环境问题有明确的了解,从学生周围的地理现象和事物着手,这样能够切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其环境教育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大气时,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的雾霾情况,引导学生树立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明确雾霾产生的原因,教师可利用这一现象,结合真实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树立节能减排意识,转变个人生活方式,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
(2)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教育,还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以便使学生亲自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并利用其中的探索活动,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产生正确保护环境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使学生亲自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参加环境座谈会,使学生详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观看真实的案例,如“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的效果会非常理想。
(3)以社会生活环境作为教育的起点。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使学生在生活經验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知识进行感悟。在地理学科中,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当作主要的研究内容,所以涵盖了很多的生态环境知识,并与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气候、生产循环以及水资源的应用等,都是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起点,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如沙尘暴的产生、河流的治理等。这样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探究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会不自觉地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