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周祎
[摘 要]音乐教学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思维教育的实施和实现一方面取决于思维教育论的研究和思维教育基本问题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改善等。文章对基于思维发展视角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有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维发展;音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7-0020-03
一、探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1.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传授音乐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能够有效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音乐与科学、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数学、音乐与美学等都是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可以培养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艺术气质,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2.中外音乐教育的对比与反思
通过概括当代西方主流教育观点得出,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1)审美体验价值。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难点,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了解音乐、享受音乐。(2)创造性价值。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音乐具有内容和形象不确定性的特点。学习音乐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培养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3) 社会交往价值。完善人格。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促进交流,增强自信、自尊及合作和竞争意识等。
与西方的音乐教学相比,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当前的音乐教学内容较为独立单一,这会削弱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
第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经常“假认真”,教师往往“假教学”。教师常以求太平、讲课堂纪律为借口,让学生安静听,并急于给出“权威性”的标准答案。教师会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会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误解。
二、音乐教学对初中生思维发展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在音乐教学领域,创造性教学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创作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所具有的无形的力量远远超出个人的想象。听音乐、唱歌是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减压方式。医学研究发现,音乐节奏会对学生的脑电波、心跳、胃肠蠕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与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并鼓励学生编排他们喜欢的音乐节目;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创编歌词、节奏、简单旋律等。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提高想象与联想能力。
2.加强学生的感知力与脑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听力的发展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师可以用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一起探索音乐的内涵。音乐教师应在结合专业知识、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样且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境况及创作个性,从而正确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要调动感官去了解音乐,感知音乐,从而对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情绪等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各种研究,心理学家霍华德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便包括智能音乐理论。这种理论指出每个人对音乐都有感情,都具有通过作曲、歌唱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对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阶段。通过学习音乐,学生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及音乐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
3.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创造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对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能够快速理解和判断的思维活动。直接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密切相关。直觉辨别力指人脑能够凭借经验进行快速识别、直接理解和客观全面判断。在音乐欣赏课上,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引导、鼓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声音、新的节奏和新的音乐知识,并让他们通过讨论和辩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最复杂、层次最高的思维活动。音乐作品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特点。音乐创作者的个人追求、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创作者创作出的音乐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独特魅力。音乐创作者需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高昂的音乐创作激情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初中生思维的策略
1.巧用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最符合学生生活状态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迅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提升思维能力。情境法是融情感、言语、行为于一体的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要想感悟、理解音乐,往往需要借助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生动的情境引起學生内心的共鸣,可以通过歌唱、演奏等方式将抽象的音乐概念和复杂的音乐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绘画、角色扮演、播放视频等积极创造各种各样的音乐情境。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期间会遇到许多障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应创设立体的情境,这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应结合现实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调动已有的经历,更好地去分析音乐,从而发展思维。教师可以创设障碍情境。例如,无人不知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是一位真正的勇者,他在半聋的情况下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命运交响曲》,并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堵上了学生的耳朵甚至蒙上了学生的眼睛,以创设障碍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调动思维,发展思维。
2.妙用律动及创作活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如果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过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便说明他们已经一步步地领悟到了音乐的美妙,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学习中。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律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而且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在鉴赏《卡门序曲》时,笔者就采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律动来展现对音乐的理解。学生一会表现“妇女”的优雅,一会表现“儿童”的欢快,一会表现“斗牛士”的飒爽英姿。律动能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音乐变得具体形象,而有了具体的画面,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提升音乐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有效利用创作活动。如在鉴赏《鳟鱼》钢琴五重奏时,在学生理解了“变奏”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设计结尾故事,并创作相应的音乐。每个学生的社会阅历不同、性格不同、音乐认知不同,因此所创作的故事和音乐也不尽相同:1.有学生创作了鳟鱼被放生的故事。創作的音乐由小提琴主奏,其他几个乐器伴奏,旋律欢快。2.有学生创作了小鳟鱼被吃了的故事。创作的音乐由大提琴主奏,其他乐器伴奏,速度缓慢,表达悲痛的心情……通过创作,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力,还发展了多元思维。
3.引导探究
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以更好地发现、探索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理解音乐,企图统一学生的认知。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否定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预习探究、对比探究、合作探究等,尽可能让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多提出“还有不同的见解吗?”“换个角度来思考!”等来启发学生,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
如在鉴赏《卡门序曲》A段时,笔者让学生闭着眼仔细聆听,然后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学生的奇思妙想让笔者意想不到。“老师,这首乐曲速度快,情绪激昂,我感觉正站在行人来来往往的大街上。”“老师,我好像正在老家过年,很热闹,耳边都是大擦和鼓的声音。”虽然学生没有一个提到了斗牛场,但是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笔者予以鼓励:“你们不仅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能分析出原因。”在音乐教学中,笔者从不要求学生做出“1+1=2”式的回答,因为这样给出的答案过于死板,笔者会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发挥思维力。
4.改变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生动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催生他们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刺激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熄灭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的发挥和发展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影响。例如,有一次笔者参加全市课堂教学评比,因为是借班上课,和学生不是很熟悉,所以笔者就花费了些心思。为了能上好这堂课,笔者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带着学生玩了个叫“我来比画你们来猜”的游戏。在游戏中,笔者不再是他们眼中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幽默活泼的游戏伙伴。这样,笔者瞬间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教学氛围也随即变得宽松和谐。最后,在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回答问题非常地积极,而且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笔者都会给予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主动创新。
音乐教学与审美教学息息相关,思维是审美的工具。通过音乐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启迪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更好地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峰 .人性的消解与历史的实践建构:唯物史观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变革与超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理论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 康宁.中国经济转型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 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9] 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