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金凤
孟姜女传说源远流长,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几乎家喻户晓。关于范杞梁这一人物的研究,主要在于对人物来历的考证,事实上,范杞梁作为孟姜女传说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死亡对于整个故事结构和情节走向都有重要作用。
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人物一直都是杞梁妻或者孟姜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故事中心却发生了几次转变,结构才最终定型,并呈现为人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样子,范杞梁这一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地位亦随之变化。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的记叙中,杞梁的形象是非常模糊的,只可知晓其为齐人,死于战事。《礼记·檀弓下》《孟子·告子下》记载的孟姜哭夫的故事中,杞梁依旧是战死。值得注意的是,此中强调的是“哭”的情感力量,它取代突出礼法作用的“却君郊吊”上升到故事中心的位置。
西汉时期,刘向《说苑》载“遂进斗,杀二十七人而死。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此非所以起也”[1],而在《列女传》中,故事在杞梁战死、却君郊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杞梁妻哭城、城崩、杞梁妻投水这些不见于其他书面记载的情节,不可不谓之一变。
唐末诗人贯休的诗歌《杞梁妻》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2]顾颉刚分析,较诸前代的记载,杞梁由战死变为肉身筑城而死是故事的重要变化之一。此外,杞梁身份还由将军下移为筑长城的苦役,这与《雕玉集·感应篇》所引《同贤记》中有关杞梁之妻的记述如出一辙。
宋元及以后,孟姜女的故事多以平话、小说等形式流传。《风月锦囊》所收《姜女破镜重圆记》未明确说明杞梁死亡方式,《曲海总目提要》的《长城记》演绎其死亡的方式为活埋。在这些江湖传本的孟姜戏中增加了大量庞杂的情节,已与孟姜女传说的发展系统隔了一层。在人情味和世俗味更浓烈的戏曲当中,故事的社会功能和精神映射发生了巨大变化,故事的深层蕴藉需要进入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解读,但范杞梁死亡这一核心情节仍旧得到了保留。
范杞梁之死的演绎有其自由性,更具稳定性,不论是在稗官野史的记载中还是在明清以来的各种戏本中,都或多或少地描写了范杞梁的死亡,故事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情节从未被替代删除,在今天的传唱中反而歧异多貌。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叙事方式,另一方面显示出民间叙事的结构法则。因而,作为孟姜女传说不可或缺的情节单元,杞梁之死负载着重大的文本意义。
拆分孟姜女传说的故事链,提取其中的关键节点,会发现这一传说的在各种讲述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表1所示。
表1 孟姜女传说故事节点表
这九个节点环环相扣,层层嵌套,存在严谨的因果逻辑关系。修筑长城是杞梁逃役的原因,出逃过程中与孟姜女相遇并结为夫妇,大背景又注定杞梁会被抓走,成为修筑长城及君王暴政的牺牲品。范杞梁之死处于故事线的中间,是矛盾冲突激化的决定因素,同时上下勾连,为孟姜女千里寻夫提供动因,为孟姜哭夫而致城崩提供合法性依据,将故事推向高潮,是孟姜女哭夫的起源、和皈依。一旦将范杞梁死亡这个节点位移至其他位置或者直接抽离,故事序列则变成:杞梁被抓、孟姜寻夫、哭夫崩城……这样一来,哭城、报复、殉情这些情节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般而言,重要的故事节点是固定的,在结构法则上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但是,“节点之间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故事家充分驰骋自己的文学想象,随人所愿地增加新的故事母题。这些母题只要不构成与故事节点的逻辑冲突,是可以随故事家们的喜好随意选用的”[3]。因而,人物生活的大背景、故事继续向前的大前提就有了自由发挥的可能性。表1九个节点中,杞梁之死这一情节从未被随意改变,但其死亡方式在某些时代出现了变化,这与叙事的语境相关,诸如大背景从齐莒之战转变为秦始皇修长城、故事核心由哀哭到城崩以及在流传中逐渐加入的逃役、孟姜复仇、孟姜殉情等情节,彰显出叙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杞梁之死这一环节既缺乏这样大规模改写的伦理条件,又担任着稳定整个故事结构框架的责任,因而在各地域传说、民族传说和江湖戏曲传本中,这一情节都必不可少。
从叙事功能来说,杞梁之死的情节在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意义。在熊佛西《长城之神》、张恨水《孟姜女》等现代的重写型作品当中,即使人物塑造、价值追问都一反传统故事和戏本中的常态,但范杞梁死亡的情节在文本勾连、意义表达上仍旧发挥着巨大作用。熊佛西《长城之神》中,喜良为祭长城之神而死,也是孟姜女寻夫、哭夫的源头。张恨水《孟姜女》中,万喜良是一条单独的叙事线索,其死亡是凸显故事主旨的重要一环。
这一叙事手法或可借助明清人评点戏剧时所创设的“主脑”(1)参见李渔《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立主脑》,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一范畴进行描述。“主脑”引申指“整部作品的关键”[4],若说孟姜哭夫是孟姜女传说的大主脑,范杞梁之死可以说是故事的小主脑,二者相互配合,方能达到叙事目的,完备地将故事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杞梁之死必须保留却又在不同的版本系统中有不同程度的敷演。
孟姜女传说历经了一个漫长复杂的生成过程,其内涵不断更新、融合、改造,增添许多富有想象、超出现实的情节,最终成为一个夫亡妻死的大悲剧。孟姜女传说作为一个象征着忠贞爱情、对抗强权的标志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构造中,并在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中被冠诸首位,它能经久长存的原因就在于思想内容广阔丰富。杞梁之死作为孟姜女传说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承载着深刻的美学内涵、悲剧意蕴和文化意义。
作为民间意愿发泄的出口,因时代的差异和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孟姜女故事在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催生了无数想象,而杞梁的非正常死亡自始至终未曾改变,原因有二。第一,在故事严谨的因果逻辑中,杞梁之死是果,修长城则必有杞梁筑城而死,有其妻哭夫则必有夫死。因而在唐以前及唐代流传的故事中,杞梁的不同死亡方式是应承大背景而来,在宋元之后的江湖戏本中,杞梁的死亡(不管具体死亡方式交代与否)是为了成全孟姜女的节烈、忠贞、勇敢,以完成道德教化;第二,在故事的信仰表达、情感申诉中,杞梁之死是铺垫和伏笔,也是悲剧最为本源的体现,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孟姜女传说中并没有直接去解释和指认范杞梁的死亡涵纳的深广意义。从《礼记》中记载的故事开始,就以孟姜女的哀哭作为渲染悲剧气氛的重要手段,范杞梁的死亡与孟姜女的哀哭先后出现,悲情色彩得到了进一步加深。范杞梁在话语对峙中是无声的“中断”状态,“中断意味着事物处于悲剧状态”[5]。换言之,不妨说从故事开篇即秦修长城开始,所有呈现悲剧性的责任都是由范杞梁死亡这个节点承担和显示的。谢林认为“全部的悲剧艺术都是以隐藏的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这种干预为基础的”[6],“其行动的最后结局方面却取决于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凌驾于人之上,甚至于操纵着人的自由表演”[7]。必然性在孟姜女传说当中表现为:其一,在伦理秩序的作用下,预先取消和解决了这种矛盾冲突,民间力量与强权的对抗势必以民间力量的失败告终,即社会借助它自身的机制,先验地决定了对峙双方中处于弱势的一方绝不可能获取生命的自由;其二,在故事的历史生成和地域传播的过程中,民间期待的注入使得孟姜女走上神坛,被赋予神性来与强权对抗,因为范杞梁及其所代表的民众是难以战胜强权的。在民间力量、强权、被赋予神性的民间力量三种力量的交锋中,为了凸显孟姜女的神性,必须牺牲范杞梁。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孟姜女传说于悲剧色彩之上又覆盖一层神话色彩,这两大因素缀连起来,便焕发出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蕴。
以孟姜女哭长城来演绎悲剧,以杞梁之死来保留和加重悲剧氛围,然而最后孟姜女也死了,两重悲事叠续,愈悲愈美,一悲到底,打破了中华民族喜好团圆的审美传统,从悲壮转化为悲奇,可视为真正的悲剧。事实上,男女主人公同以死亡收尾不仅仅是为了故事逻辑自洽,也存在更为隐秘的联合,即对于生死观的表达。故事中对生命的存在、死亡与回归叙述,彰显出根植在民间叙事当中的生命意蕴。
孟姜女故事的悲剧意蕴是隐藏于表层结构之下的,故事中不同事件的排列既展示出了这一传说的稳定性与开放性,又受深层结构的支配。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之间不仅存在水平的(句段的)关系,也存在垂直的(想象的)关系,后者指的是“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8],根植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到唐代,在贯休《杞梁妻》诗歌及《雕玉集》所引《同贤记》中,孟姜女传说的故事要素焕然一新,基本奠定了故事结构。孟姜女传说历经漫长的演变,最终在唐代定型,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唐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时代。在此种氛围之下,孟姜女传说就于伦理层面之外多了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关注。
范杞梁只是役夫的代言人,他逃役被抓,家庭破碎最终亡命他乡的遭遇是成百上千的役夫的缩影。后世依附于孟姜女传说流传的望夫石的典故是在言孟姜女与范杞梁之间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恋,反映出二人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然而,纵然过往千般好,最终还是在强权的逼迫下毁于一旦,因而在范杞梁死后,孟姜女也随之而去。范杞梁的死亡是必然发生的,孟姜女则是死于悲剧性的自我选择,二者死亡的不同之处折射出的是生命的矛盾——对于圆满的追求但求而不得。孟姜女的行为是“用生命的毁灭对毁灭的生命做无奈的抗争”[9],生命被掩埋才是这一悲剧故事中的最大黑暗面。
范杞梁之死的生命美学意蕴还体现在后世扮演的孟姜女宗教仪式剧当中。在湖南、江西等地区保存下来的傩戏《孟姜女》中,范杞梁这一人物身上蕴含的生命意蕴更加深刻。在傩戏中,范杞梁从死亡到成功冤屈洗刷、升仙的过程,也是饱受磨难到得到救赎的过程,他的死亡寓示生必然走向死,此为生之无可奈何,救赎成功即死而复生,象征着生之回归。孟姜女传说中不同生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系诸杞梁之身,不同生命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范杞梁的人生历程凸现出来的。
在孟姜女传说的发展过程中,杞梁之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在不同的变异版本中有多种不同的死亡方式。对故事进行结构性分析发现,杞梁之死承上启下,起着保持故事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不论如何增添、变化其他情节,杞梁的非正常死亡始终不变。而通过对范杞梁之死深层意蕴的探讨,可以窥见隐藏这一情节背后浓厚的悲剧意蕴与生命美学意蕴。杞梁之死与孟姜女的死亡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夫亡妻死的彻底的悲剧,也折射出生命的矛盾和生存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