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至炫
工作六年了,我有幸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四年。几年来,在忙忙碌碌的教学工作中,我得到了历练,也积累了教学经验。可最近一年,隐约感到那股上进的劲儿在松动,自己似乎成了一个教书的“机器”,不停地轰鸣在课堂内外,除了严厉和认真,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好像并没有提升多少。
静下来想想,刚参加工作时,岗前培训老师的一句话似乎提醒了我:对于教育者,思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自身素养的第一要素。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有力量。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仔细想来,六年忙碌的时光里,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认真停下脚步思考一下:我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专业成长的路,我该如何去走?
我决定先从听课开始,从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身上学些本领,提升自己。我开始穿梭于各种课堂听课,更是不放过校外的课堂观摩活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充满活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精神状态是饱满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是也有很多老师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除了学生偶尔的随声附和,师生之间的生成性互动很少,让人感受不到教师与学生心灵在碰撞。其實常态下的课堂,更多的是这种状态。私下里,老师们在办公室常常谈论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动脑,课堂上亦缺乏积极性,但却往往不想:我们老师爱学习、爱动脑吗?
我们已经走在“课改”的路上,但却似乎不愿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自己来说最“拿手”,也最有效。我们在彷徨中前进,在前进中迂回,在迂回中停滞。绝大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习以为常地固守着经典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许多成绩,因此常常在发问: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吗?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反思。有时候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思考我们要去哪里。尤其是对于已经教学多年的教师而言,对课程太熟,对学生的行为反应也了如指掌,反而忽视了思考和创新。
最近,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受益匪浅。吴非老师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吴老师的见解和质问,发人深省。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教师中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机械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检查的“奴隶”、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现在甚至成了学生的“奴隶”——常常被媒体“生辱师”的报道吓住,消极地认为不敢管学生了。回到家,还可能成为孩子的“奴隶”。那想一想,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是否我们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我很赞同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这句话有两层含义:教师确实每天都重复着平凡的工作,但却不是机械重复,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教育情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善于思考,才能从容应对,这恰恰是教育的艺术所在,生命所在。只有拥有了思考的大脑,你才会立起身来,不再跪着生活,不再倦怠地生活。
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从开始走上讲台的热情和留恋,到如今有时竟也有些厌倦,因为我确实感到了疲惫,而这疲惫来自难以应对的复杂变化。越来越多的知识更新,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的家长,越来越多的教学之外的繁杂事务,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的新情境、新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拥有思考的大脑,沉下心来思考如何才能从容应对。而不是沉陷在忙乱和疲惫中叫累、叫苦,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时间久了不但影响工作效果,更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可喜的是,近几年我们学校的老师开始拥有了“思考的大脑”。在我们的校刊里,留下了很多老师思考的印记。在“教海探幽”里,敢于向传统教学宣战,汲取新思想,同时又能辩证地取舍而不陷入盲目。一个个经典的教学案例,都是老师们在教学一线思考的结晶。在“成长心语”里,诉说着一个个充满真情和智慧的故事,老师们明白“不跪下”,并不意味着在学生面前总是昂着头。学会抬头仰视学生的闪光点,敢于直视学生的优缺点,还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贴心交流。我们的老师没有成为学生的奴隶,而成了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在“读书论坛”中,老师们慢慢体会到,做有思想的老师,唯有读书;不跪着教书,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通过读书,充实教育知识,获得教育智慧,让自己站得越来越直。在“他山之石”中,老师们开始学会寻觅真正的“玉”,见贤思齐,不是照抄照搬。如何在他人思想的弱水三千中,只取自己最喜爱的一瓢,成了老师们的新思考。在“校园文学”里,老师们纵情于文笔,或抒写家庭温情,或畅谈生活琐碎,或感悟时光荏苒,或小论人间事理……我很喜欢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的一句话:“精神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老师们就是精神的高雅者。
我们提出“思考的力量”这一话题,其实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因为教育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理想和现实的碰撞。当今教育现实中最突出的,是我们常常以考试、检查等等作为标尺和“挡箭牌”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无法回避。我们教师自己想要真正站起来,摆脱“镣铐”跳舞,还不现实。究竟怎样让教育的理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既开花又结果,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思考中,谁能戴着“镣铐”自由地跳舞,谁就可能成为当今教育舞台上最美的舞者。请坚信巴尔扎克的那句名言: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