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芸
一、歌曲导入——营造氛围
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等多维度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上课伊始,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氛围极其重要。教师运用歌曲导入新课,能够酝酿轻松而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At the zoo”中Part A的对话部分时,教师将本单元Part B末尾的歌曲部分(At the zoo)提到前面。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这首歌曲:“Cat is fat. Rat is fat. See them run. Fun!Fun!Fun!Monkey is short. Giraffe is tall. See them play with the ball.”然后,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带领学生一起哼唱。最后,教师问:“歌曲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生答:“Cat、rat、monkey、giraffe。”教师可以以“giraffe”为切入点,正式进入对对话文本的学习。
歌曲导入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在领唱时,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身体。学生在舒展身体的同时,既能感受到英文歌曲的美妙,也能领会到英语课堂的轻松欢快。在灵动而友好的氛围中,学生就能不知不觉进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模拟文本——活化主题
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把知识点僵化在书本表面,可以组织学生将文本内容模拟再现。在模拟演练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进入课本角色而浑然不觉,悄悄掌握知识而不自知,真正实现了知识上的“内化”。
例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My classroom”中的Part C Story time时,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模拟故事进行学习。本板块呈现的是一只蜜蜂飞进教室,先后落在灯管、电扇及墙壁上,最后落到黑板上引发的故事。教师在课前准备一只纸做的小蜜蜂并把它贴在教室的某个位置,如门上。教师会引领学生展开如下对话:
师:What’s this?(这是什么?)
生:It’s a door.(这是一扇门。)
教师指着提前贴好的小蜜蜂,故作惊呼状:“Look! What’s this?”(看!这是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授单词:bee(蜜蜂)。之后,教师就可以移动“小蜜蜂”的位置,引领学生掌握这一部分出现的重要知识点:There is a bee in/on/near ...。
通过模拟再现文本导入新课,其实是一个让知识从课本这个“神坛”走入“民间”的过程,是让文本主题“活起来”的过程。这一操作,不仅让课本知识变得“生活化”,也让文本主题“学生化”,利于学生接受。
三、思维导图——呈现全局
思维导图是英语课上的教学“神器”。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感知本节课的知识全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Where did you go?”中Part A的“Let’s talk”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寒假活动的思维导图,如图1:
这一思维导图设计四个关键问题:Where did the teacher go?Who did she/he go with?How did he/ she go there?What did he/she do there?(教师去哪里了?教师跟谁一起去的?他/她是怎么去那里的?他/她在那里做什么了?)在与学生探讨解决完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会出示关于文本中主人公Amy的寒假出行思维导图,如图2:
学生在处理教师假期出行的思维导图时,已掌握这四个关键点的处理技巧。因此,他们能迅速进入对文本重要知识点的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浅层。
思维导图帮助教师呈现课本内容全局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多变的色彩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也吸引學生自觉关注到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新授环节,起到了简化作用。
四、温故知新——加强衔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乌申斯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加以复习是特别重要的一环。通过复习导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塑造整体的知识结构框架,加强新旧知识点的过渡与衔接。
例如,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Last weekend”中的Part A的“Let’s talk”,教师利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复习相关的动词及动词词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weekend”(周末),然后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你们周末做什么?)学生会在有效时间内迅速回顾相关知识点:play、read books、drink tea、watch TV、clean my room、wash my clothes、see a film。教师把学生提供的答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同时点出这些单词及短语除了可以出现在一般现在时态中,也可以运用于一般过去时态,只是形式要产生变化。从而,教师引导学生正式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温故知新是一种常用常新、易于操作的课堂导入方式。若是使用得当,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串联。假以时日,学生也能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
五、自由交流——迸发火花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绝对不是“独裁者”。在授课过程中,将“主权”交给学生,创造平等而宽和的氛围极其重要。上课初始,作为“自由交流”的谈话法就能帮助教师有效引导课堂教学。在宽松而融洽的“叽叽喳喳”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能迸发思维火花。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Last weekend”中Part B 的“Let’s talk”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教师简单说出自己上周末的活动轨迹后,向学生发问:“How was your weekend?”(你们的周末怎么样呢?)同时,教师利用课间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关键词提示:busy、interesting、funny、happy、sad。然后,教师利用核心句型“Was it...?”再次提问。在教师一一抛出问题后,学生积极作答,畅所欲言。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提前感知到了本节课重点句型的语用环境与意义。在这一环境之下,学生才能真正将英语“用”起来,实现英语的“语用”功能。
“自由交流式”导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迸发“火花”,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方法也能开发学生对于新课的学习思路,在接受新课过程中,保持注意和兴趣。
六、利用实物——由表及里
校园里的每一株草都能“说话”,教室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表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以周围切实存在的物体为切入点,既直观形象,又易于理解。
以三年级下册英语第四单元Part A中的“Let’s talk”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同学们手中的课本、尺子、橡皮等物品。如:教师把尺子放在椅子下面,提问:“Where is the ruler?”学生回答:“It’s under the chair.”之后,教师依次将直尺放在椅子的上面、桌子的下面、桌洞里,并且继续提问:“Where is the ruler?”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口答:“It’s on the chair.”“It’s under the desk.”“It’s in the desk.”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境里,在观察、领悟和回答的过程中,掌握了“on、in、under”这三个方位介词,也渐渐熟悉了“chair”和“desk”的发音。接下来,教师在讲解对话文本时,便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学生迅速把握重难点了。
利用实物导入新课,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实物的帮助和教师的辅助下,学生能够领悟到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体表面。日复一日,学生能够培养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七、播放视频——激活课堂
视频教学是各个版本的英语教材都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因为视频可以帮助教师呈现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氛围,生成“色香味”俱全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在活灵活现的故事情境中开始学习英语,激活课堂。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ook at me!”中Part A的“Let’s learn”时,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导课方法。教师播放视频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头和肩膀,膝盖和脚趾》)。 这一视频风格活泼,画面简单直观。欢快的音乐配以俏皮的动作,学生便被牢牢吸引。在循环“跳动”的视频画面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唱、做动作。教师可以一起唱起来、动起来。这样,课堂氛围便被迅速激活。接下来呈现的整节课也不会呆板而无趣。
以播放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便捷。“一石激起千层浪。”视频风格不同,达到的师生共鸣就不同:或舒缓和婉,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怆。无论何种风格,都会给予学生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活课堂,使其“浪花朵朵”、效率满满。
八、巧用图片——一目了然
图片也是一种直观而形象的教学道具,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直入主题。
例如,五年级下册英语第三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中Part B的“Let’s learn”,教师出示一张餐馆背景图,然后贴上以前学过的食物图片:cake、rice、noodles、beef、chicken、fish。教师在粘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看边答。之后,教师贴出图片:ice cream、hamburger、tea、sandwich、salad。学生根据图片得出单词的含义,并尝试读出发音。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纠错。在学生慢慢改正后,教师就正式进入领读讲解环节。简单明了的图片辅助在这一节课伊始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教师在无形之中化解了词汇教学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在认读单词的时候,能主动将其牵引到教师展示的图片上,实现听觉、视觉与记忆的多维联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九、学科渗透——融会贯通
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为了利用英语学习到各个方面的信息,捕捉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在导课环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实现知识在跨学科之间的流动。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My friends”中的Part C Story time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这一故事板块呈现的是:一只小兔子发现了一个大萝卜,想把萝卜拔出来但是力气不够。小猴子、小狗、小花猫、Zip和Zoom都来帮忙。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拔出了萝卜。正式讲课前,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讲述中文版“拔萝卜”的故事。学生在语文课上早有涉及,因此讲解起来毫不费力。台下的学生听起来也会收到“舊壶装新酒”的不同感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渲染下,教师强调“人多力量大”和“团结合作是美德”的道德理念,然后正式进入对文本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轻而易举地将语文、英语和传统文化上的知识点加以糅合。
由此可见,“学科渗透”式导课方法,能够使学生接触到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开眼看世界,能够塑造一个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导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让每一节英语课“有温度”“有色彩”“有效率”。教师把握好课堂导入环节,何愁不能展现精彩纷呈的英语课堂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曹范学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