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三重维度

2020-09-26 12:36许静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旅文化遗产

许静

习近平自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阐述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以来,结合国际国内背景,立足解决现实难题,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文明交流互鉴问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对于有效缓解地区冲突、更好凝聚各国力量意义重大,不仅加深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同时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一、基本内涵

(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每种文明都蕴含着独特价值,是本民族群体智慧的历史积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指针对当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我们要始终秉持尊重和平等的心态,摒弃“文明优越论”的错误观念,不敌视、不轻视任何文明。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罗伯特.路威在1984年出版的《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指出,从我们目前的日常饮食来看,至少有一大部分不是自己国家原产的。番茄、豆子、土豆、可可来源于美洲;咖啡的原产地在非洲;白米和蔗糖最早是印度生产的。因此,各种文明是地位平等的,每种文明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认可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其他文明的历史、特点和发展状况。

(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人们都有一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灵,希望能够享受不同地域的文明盛宴。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指在保障本国文明发展的基础上,为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摒弃“文明冲突论”的落后观念,营造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2018年9月12日至11月23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沙特旅游及民族遗产总机构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华夏瑰宝展”在沙特阿拉伯国家博物馆展出。“出境文物展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将一种文化精华呈现在另一种文化面前。”[1]此次出境文物展不仅使沙特人民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了中沙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使两国之间的交往合作更加密切。

(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文明也不例外。无论何种文明,如果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只会逐步倒退,最终迎来灭亡的结局。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指对待不同文明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反对文化上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罗伯特.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指出:“中国人老早和这些高等文明有接触,过后又从马来人、突厥人、蒙古人那里输入不少发明。希腊人的文化建筑在埃及人所立的基础之上,罗马人又尽量从希腊人那儿搬过来。我们的现代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所以与外界隔绝的民族之所以停滞不前只是因为十个脑袋比一个强。”[2]路威教授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转借”实为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因子,没有“独家制造”。历史上任何复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与外界异族的往来过程中,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完成的。同时,孙中山先生也倡导对西方文化秉持开放态度,他认为:“只有博取兼收,用人所长,补己所短,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3]既要吸收西方文明的精髓,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实现文明之间的交融互补、融会贯通,从而复兴本国文化。

(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实现文明的永续存在和发展,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薪火相传,二是推陈出新。只有这两个要素相结合,才能为文明的世代守护和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指把创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结合新的时代进步,与时偕行,激发世界不同文明的内在活力,共同创造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促使世界文明百花园生机盎然,彰显永恒魅力。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新媒介开拓出多样的传播渠道,人们的各种观念不断摩擦和碰撞,极易迸发思想的火花。我们要牢牢抓住时代机遇,改进文化传播方式,变更文化传播载体,促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永远保持活力。敦煌研究院通过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创新文明传播的载体和方法,真正让敦煌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融入大众生活,不仅加深本国人民对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为加强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二、价值意蕴

(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我们既需要经济物质力量作强大根基,也需要文化精神力量作有力支撑。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紧紧相扣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回答不同文明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促进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同时为其奠定强有力的人文根基,打造人类文明欣欣向荣、同放异彩的美好局面,共同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将来。

(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当前,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盛行,地区战争和国家冲突时有发生,造成这些不良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这些矛盾和隔阂产生地区、国家之间的误解和偏见。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在和睦相处的前提下,积极进行跨国和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共同珍惜宝贵的和平时光。世界和平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每个国家都需要为之不懈努力。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歧视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在出现文明差异时,加强对话协商和理解,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路径探析

(一)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是文明传承的必要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针对部分突出问题,我提出以下两项措施:一是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舆论监督,能促使人民大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中华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各类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专栏、专家访谈等方式,给大众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破坏文化遺产的违法事件进行打击,提高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二是合理探索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合理探索和利用是对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通过一定手段使文化遗产被人们所见、所感、所思,仿佛穿过历史的长廊置身其中,感受文化遗产的气息和独特魅力,使其始终保持生机、经久不衰。文化遗产相关机构应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而不是将其封闭起来与大众隔绝。

(二)发挥青年中坚力量作用

其次,国家之间进行文明交流互鉴最直接的载体就是人。当代青年肩负文明传承与弘扬的使命,应该自觉承担责任,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注入青春能量。一是增强文化认同,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文明传承是文明弘扬的前提和基础,当代青年只有传承好中华文明,才能当好新时代的中外使者,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我国著名学者张汝伦教授在其著作《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一书中指出:“人类文明之所以在地球上脱颖而出,就是人类能够将自己取得的成就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文明如果没有人传承,那么它就死了。”[4]因此,当代青年一定要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启迪作用,为传承好中华文明积蓄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二是促进中外交流,做中华文明的弘扬者。从4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共有49.22万不同地域的留学人员在中国多个高等院校进行工作学习,这为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传播搭建了便利桥梁。因此,当代青年应积极做中华文明的弘扬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要学会转变和改进交流方式,尽可能使外国人员能理解、听进去,努力传播中国文化和讲述中国故事,使其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魄力以及精神风貌,给予中国更多一点的支持。

(三)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最后,旅游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最有力的助推剂,在旅途中能够亲身感受不同文明的别样风彩和人文情怀,易于拉近彼此之间的心距,促进民心相通,加深各国情谊。因此,当前我们要继续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数据报告显示,在上半年异国旅游的游客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亲身体验了当地的文化活动,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文化馆等地。可见,新时代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文化与旅游的交叉性越来越强。为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结合各地区文化旅游的不同内容、特征和适用人群,把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满足公众对旅游质量的要求,有力推动文旅融合。二是适度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促进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必须在文化表达方式这块持续探索恰当的途径,才能加深国际友人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创新,扭曲了文化的本意,丧失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徐赫.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赴沙特阿拉伯“华夏瑰宝”展览为例论出境文物展览的策划与实施[J].中外文化交流,2019,(3):70.

[2]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吕叔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13-14.

[3]《中国思想史》编写组.中国思想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21.

[4]张汝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90-391.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旅文化遗产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汉字三千年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Task 3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Tough Nut to Crack
说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