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梅
【摘 要】心理疾病属情志病,药物和心理治疗虽然疗效很好,但分别因副作用和患者的抵触情绪使治疗难以长期进行。经研究发现,绘画具有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一是美学规律的运用,使不少病人不治而愈;二是绘画的表达和宣泄功能,能体现患者的潜意识,给医师提供准确的治疗途径。鉴于画疗对绘画能力的要求,国内医院等相关机构不对六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测试,这也成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希望有更多有利于儿童表现的辅助绘画形式出现。
【关键词】美学规律;宣泄;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65-02
一、心理疾病的诊断及绘画治疗依据
心理疾病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失调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认为,心理疾病属情志病范畴。目前,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治疗。药物治疗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坚持。心理治疗虽然疗效很好,但要求患者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各种症状带来的痛苦。
19世纪30年代,美国一群艺术家在一所精神病院教精神病患者绘画。后来发现,这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有了相当程度的好转。20世纪50年代,南伯格在纽约大学艺术教育系开设了艺术治疗相关课程。至此,艺术才成为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1]。绘画疗法是绘画艺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是对心理学的艺术性表现与实施,又是对绘画艺术的心理学的应用[2]。
绘画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是以大脑两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的。当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大脑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的、绘画的、综合的集合-空间的鉴别能力。这表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被右半球所掌控。同时,对精神分裂症侧化損害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大脑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现为情感活动异常,主要是负性情感的体验。这说明右半球功能损害影响患者情绪机能,同属右半球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可以影响和治疗患者的情绪机能障碍[3]。
二、绘画治疗心理疾病的优势及历程
(一)美学规律的控制与调节,使视觉污染得到了治理和预防,不少病人不治而愈
图画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图画对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20世纪中叶,美国芝加哥的变态反应医师兰道尔夫致力于研究发病与环境的关系。他发现了很多环境性致病因素。除了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和海洋污染,还有一种可视可感的、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视觉污染,包括造型污染、色彩污染、光污染。国外有人计算过,仅色彩不和谐就可降低生产率的1%[4]。画、图案、标记和色彩等,都能被目光扫瞄成特定的想象信息。想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后,能引起某种意识和情感,甚至影响大脑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系[5]。
人们发现,良性的生活图景或画面拥有丰富的寓意,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使很多心理疾病不治而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反映自然风光的绘画作品,这样美好的生活图景,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法国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出入殡仪馆、太平间的工人,多患有神经官能症或消化系统疾病。后来,研究人员命人在殡仪馆的墙上画了一幅浅绿色的田园风光画。几个月后,工人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
在我国古代,很多仕途失意的文人都寄情于山水,寻找良性的生活图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野逸生活,无疑是治疗仕途失意的良药。
(二)绘画的过程是一种表达和宣泄,同时能体现患者的潜意识
首先,绘画的过程是一种表达和宣泄。斯宾塞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就会失掉一半。”绘画不仅能排遣寂寞、发泄愤怒、释放压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愉悦身心。绘画是一种轻体力劳动,画家把笔当成武器,通过笔纸的摩擦,来宣泄情绪,表达思想。柯勒惠支的版画“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6]。鲁迅先生十分注重版画的宣传和表达功能,并主张将版画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其次,人们内心的不好情绪常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在羞于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下,绘画像个诚实的孩子一样,不经意、准确地将人的潜意识体现出来。有的患者将黑色、灰色涂满画面,这反映出患者情绪比较压抑、苦闷;有的患者用色很单一,不会换色,这表现出了其沉默、喜欢独处的个性。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他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和梦境而著称。他所描绘的梦境,都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①。在达利死后不久,有人研究发现,达利是个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患者,他的作品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破碎的人格、瓦解的意识。从生活状态退回到动物状态,人的东西渐渐褪去,动物的东西一一还原[7],潜意识在其精神世界中占据了主导。
在欧美国家,心理医师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和读画能力(医师必须拿到艺术硕士学位)。在画疗过程中,心理医师可以诱导患者画出自己的内心所想,不管画好画坏,重要的是绘画的过程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环境。心理医师应留意观察患者在绘画过程中对哪一步感兴趣,如看到患者喜欢调颜色,则说明患者在其中找到了一种快乐的生活体验。
总之,心理医师不能用常规方法把概念的东西强加给患者,而是让其主动参与。患者的绘画过程是和潜意识紧密相通的,而心理医师在品读患者的作品时,会看到患者的问题所在。之后,心理医师开始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画疗对绘画能力的要求,国内医院等相关机构不对六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测试,这也成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希望有更多有利于儿童表现的辅助绘画形式出现,帮助六周岁以下的儿童表达情感、疏解情绪、正向引导。
注释:
①萨尔瓦多·达利,百度词条。
参考文献:
[1][4]肖晓玛.关于艺术治疗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9(2).
[2]巩丽群.绘画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张振娟.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20.
[5]杨志宇.鲁迅提倡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J].文艺争鸣,2010,(16):28.
[6]李欧.当代美国的艺术治疗[J].世界文化,2007,(11):7.
[7]彭文晓.论学校美育的心理健康功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