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欣妍
【摘 要】电影《中国机长》根据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成功备降的真实事件改编。近些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开始占据电影市场,且大都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本文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角度出发,探究电影《中国机长》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机长;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31-02
一、现实依据的支撑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侧挡风玻璃意外脱落,释压状态下副机长的上半身被吹出驾驶舱外,仪表盘被损坏,无线电通讯失效,自动驾驶完全失灵,驾驶舱内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多度,超出了人类体能承受极限。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机长驾机成功备降,机上119名乘客无一受伤,堪称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因为发生的事件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一则新闻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机长》的灵感便来源于此。“在已为人知的故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电影,相对于新创作的电影来说,有先天的优越性。”[1]有了现实热点,有了话题热度,便有了观众基础,与此同时也就有了票房潜力。
从真实事件的发生到正式开拍,再到院线上映,速度非常之快,事件的余热未过,能够让人记忆犹新,冲击仍在,可信度大大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的震撼力也来源于一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幕,“每当观众在影片的开始或结尾处看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时,他们对电影的看法总会产生一些变化。‘真实事件给了人们更多感动的理由,也让观众可以更加投入。”[2]因此,影片整体的叙事风格更加写实,真实事件改编成电影给予了观众最大的震撼与感动。
《中国机长》最大的魅力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真实取材是其最靓丽的底色,也是电影最天然的光环,这样的故事可遇而不可求。由于此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都有固定的发展方向,主要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也具有现实的原型,这些现实依据,不仅为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加了强烈的立体感,也为电影情节提供了丰满的文本基础,使得电影具有更加真实的力量。
在电影中,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高度还原了这一事件,尤其是人物原型的性格特征,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影片开始,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凌晨起床,掐表憋气洗冷水浴练肺活量,这为后来表现机长超强的身体素质及清醒的意识埋下了伏笔。殊不知,人物原型刘传健机长是空军飞行教员出身,他时常会在家里进行长时间的憋气训练,也会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天气里跑上一万米,使得他在这次事件中不会因为缺氧而丧失判断力。电影对这一细节的展现精准而巧妙,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在万米高空挡风玻璃破裂的状况下依然沉着冷静,与李现饰演的西南空管局管制员之间的对话,语气语调都与当时的录音一致,高度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同时,张涵予把刘传健机长平时不苟言笑、遇事冷静果敢的性格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原型人物本身就足够打动人,且电影中每一个情节都是真实的场景再现,尤其在很多细节上,都非常符合实际,所以更显真实。观者在银幕上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情节并非演绎,而是刘传健机长、机组人员及所有旅客的真实经历。
二、稳而有力的叙事节奏
电影《中国机长》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却是一个无比有力的真实事件,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不需要任何演绎就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中国机长》在叙事手法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整个事件,以白描的方式塑造人物、渲染情绪、设计情节和把控节奏,用工整的镜头语言讲好了整个故事。
艺术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所以电影的冲击力更强。众所周知,在这次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从飞机右挡风玻璃脱落到安全迫降,一共只用了34分钟,这也就给刘伟强导演带来了难题,由于有现实依据,所以不能进行戏剧化的夸张处理,最让人揪心的部分,是持续时间没有那么长,即便从起飞到降落,时间也不够一部电影的时长,所以如何合理地加入各种铺垫、矛盾以及细节,还不能打乱影片的叙事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
导演以顺叙的方式将电影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交相呼应、稳而有力。
第一个部分是轻松明快的铺垫。电影一开始,就干净利落、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机组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行业细节,以及乘客的众生相,尤其是在飞机起飞前乘务组和机组人员检查客舱情况及飞机安全系统的过程中,演员的动作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展现出轻松明快的节奏。
第二个部分是流畅而紧迫感十足的危机突发。这一部分是电影的高潮,每一帧都扣人心弦,这一段的叙事节奏总体为“紧”,情绪层层递进。飞机在起飞后的巡航阶段,无论是驾驶舱还是客舱,氛围都是相对轻松诙谐的。当飞机右挡风玻璃出现破裂,气氛逐渐凝重,直至右挡风玻璃全部脱落、欧豪饰演的副驾驶上半身飞出窗外、飞机与地面无线电通讯失效,惊悚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摄影和剪辑分别以多机位和快切的方式表现客舱释压后乘客的不安及恐慌,用近景来表现乘客行为情绪的变化,营造出危机突发带来的惶恐。同时,影片为了渲染高潮部分,戏剧性夸大了恶劣的天气,虚构了飞机勇穿雷暴云层的情节,并通过多方视角的切换,让紧张感持续到飞机平稳迫降。
从挡风玻璃破裂到与管制中心失联,再到在雪山间徘徊、强穿云层,最后安全备降,情绪层层递进,并通过玻璃破裂这个意象,给观众的情绪起伏留有缓冲的余地,导演准确把控着观众从揪心到担忧最终释怀的情绪。
第三个部分便是飞机安全降落、危机解除后,影片的节奏逐渐放缓。飞机安全抵达地面后,观众紧张的心情也开始放松,导演用煽情的慢镜头刻画了劫后余生的场景,结局也交代了全体机组成员的情况,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刘伟强导演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完整且條理清晰。
三、人文表達
《中国机长》出品方博纳影业,其董事长于冬认为:“要拍好主旋律电影,重在做到两点,一是‘工匠精神,一是‘人文表达。电影是记录时代的,而我们正好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电影人,我们有责任用现代电影的语言表达、创造、转化,来把中国的故事拍好,把中国的优秀影片传播到世界各地。”[3]人文表达是电影不可或缺的情感符号。
在影片《中国机长》中,灾难突发时人性的弱点一瞬间被放大,同时又呈现出不一样的勇敢,尤其是张涵予饰演的机长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以及袁泉饰演的乘务长对乘客的安抚、提醒,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表现出了民航人的坚毅与笃定,更展现了全体机组成员的专业性,以及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强。
影片开始,导演就把很多生活化的片段展现了出来,比如机长要给女儿过生日、给流浪狗滴眼药水;乘务长毕男的婚姻矛盾;情侣之间的生活状态,等等,影片中所展现的个人情感得到了真实表达,他们在工作之外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子女,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在危险面前,这些真实平凡的普通人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无论是机组人员还是地勤人员,他们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专业性,以及较强的职业素养,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平安回家,最终他们在互相理解信任与包容坚持的完美配合中使得飞机安全降落。
虽然《中国机长》以好莱坞类型电影为叙事模板,但又并非像好莱坞类型片那样浓墨重彩地渲染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把航空管理部门各个岗位人员的优秀品质放到团队精神中,放到我们的时代背景里,这样的时代,才能出这样的英雄,这样的时代,才能出这样的奇迹,一次奇迹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专业人士的坚守和努力。
《中国机长》高度体现出中国当代的民航精神、集体主义至上的中国精神,所以团队群像的展现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机长》不仅重现了真实事件的惊险,还让观众对真实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激起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机长》虽然没有选择宏观叙事,但其格局与视野更显宏大,表现出一种形势与内核的统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向每一个尽忠职守的人致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四、结语
具有浓厚纪实叙事色彩的电影《中国机长》,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近些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开始占据电影市场,呈现出我国电影的创新意识,同时彰显出中国电影的巨大进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不仅要把真实作为电影的现实基础,更需要专业的电影表现技巧。
《中国机长》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重要的是导演在人物塑造、情绪渲染、节奏把控和人文表达上都恰到好处。电影《中国机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成功典范,对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巴里·刊特曼.大电影产业[M].尹鸿,刘宏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8.
[2]梁中立.电影与真实事件[J].世界电影之窗,2016,(10):68.
[3]李婷.“川航英雄机组”题材电影<中国机长>杀青,9月30日上映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N].川报观察,20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