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成长教育》中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

2020-09-26 13:31时雨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

时雨

【摘 要】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是青少年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电影《成长教育》的主人公珍妮在试图选择爱情而放弃学业时,她的父母、校长和老师为帮助她找寻自我价值而付出的努力,借此来总结电影在传递和培养价值观时可借助的途径与可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成长教育;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1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指出,11周岁到18周岁是人的自我意识确定和自我角色成型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对世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同时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反思。这种心理层面的社会意识的确立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顺利地进入成年期。[1]而在诸多的社会意识中,基于一定的思维、经验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或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至关重要,且对青少年日后的行为具有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指引意义。因此,对契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进行宣扬与传递,是电影这一艺术表征的重要指向。

电影《成长教育》是根据英国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改编的。主人公珍妮是一位生活拮据的16岁少女,出于对金钱的向往而爱上了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并一度选择放弃学业追逐爱情。在经历了现实的打击和教育后,珍妮终于明白:人生没有捷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应该找寻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对财富和幸福的追寻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电影将目光聚焦于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关注其社会意识的转变与价值观念的养成,富有强烈的社会教育意义。

一、《成长教育》剧情梗概

16岁的女主人公珍妮,就读于伦敦的一所女子学校,她的成绩优异,有希望入读牛津大学。她梦想着进入大学后,可以继续演奏自己喜爱的大提琴,观赏美术展览,看浪漫的法国电影。在一个雨天,她邂逅了中年男人大卫,他有着沧桑的阅历,也有着巨额财富,这些经验和财富吸引着珍妮。珍妮在惊喜与兴奋中,爱上了这个与自己年龄相差悬殊的男人,并开始鄙夷自己的老师过着庸碌的生活。终于,在这种美妙的诱惑下,珍妮决定离开学校,不再继续为成为一个牛津大学的学生而努力,只要在大卫的帮助下过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接触增多,珍妮发现,大卫的财富获得不是通过努力工作,而是用了许多令人不齿的手段,甚至有一天,她忽然发现,这个有魅力的男人居然有妻子。现实的打击让珍妮清醒,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她选择继续完成学业。

影片中,主人公珍妮一度迷失自我,甚至想要放弃学业,成为他人的附属,但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谅解和帮助下,珍妮重新审视自己,放弃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爱情,并且认识到人生没有捷径,她是一个独立的女孩,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

二、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原生家庭的观念底色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的行为举止、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造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底色。

影片中主人公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家庭,主人公的父亲是家庭的统治者。16岁的珍妮漂亮聪明,从小到大,父母致力于将她培养成一个“完美女孩”。在即将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她的关注集中到了学业上面,父亲甚至要求她: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教学大纲以外的事情上面。这使得珍妮从小就意识到所有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在父亲的荣耀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尽管珍妮的爱好得到了母亲的支持,但母亲在家中近乎卑微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珍妮对父权的恐惧。总之,对父亲的畏惧与逃离成为种植在珍妮幼小心灵中的观念种子。

在步入社会前,人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家庭,但青少年接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之后,也会在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并对自己将来可能会面对的社会情境产生憧憬式的想象。正如影片中主人公珍妮在追求藝术遭到父亲阻拦之后,并没有完全屈从于强大的父权,而是选择暂时妥协,并将希望放在未来读大学和毕业之后。

然而在发现大卫结婚的真相后,珍妮一家都陷入到一种低落的状态中,这种低落同时也是拥有成熟价值观念的子女反哺原生家庭的契机。珍妮的父亲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深刻反思了自己,向女儿道歉,并支持女儿继续追逐她的牛津梦[3]。父母也会有失误,但担负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父母就更需谨慎,及时发现、补救,减少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印象,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

(二)学校和教师引导价值导向

进入校园后,青少年逐渐远离父母,学校成为了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价值观导向很大程度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无论国内普遍的应试教育还是国外主张的素质教育,青少年的文化教育都是学校的工作重心[4]。

珍妮与大卫相恋后,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捷径。当校长和老师找她谈话时,珍妮直言不想要这“无用”的学位,但校长坚持劝说珍妮,她应该继续为学业发奋,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而不是“吸附”于别人。校长以其积累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珍妮走上正途。

当珍妮发现浮华背后的残酷真相后,来到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斯塔布斯老师家,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杂志、书籍和绘画作品,曾经她眼里枯燥的生活仅仅是表象。斯塔布斯小姐也和她一样爱好艺术,并且可以依靠自己,活在这样充满艺术感的生活中。老师的现身说法和学校的严厉教育,让珍妮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了崭新的认识。

(三)价值观自我建构

青春期是人的探索欲极其旺盛的时期,通过对世界的探索,更加亲近生活、理解生活;通过对自我内心的探索,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形成更加成熟的自我认知。

影片开头,珍妮看似博学、独立,实际上她对自己并没有相对成熟的认知。在家中她完全遵从父亲的指示按部就班,内心却渴望像法国女人一样优雅、浪漫;与大卫在一起的日子里,珍妮又一度想将自己的价值依附到大卫身上,希望通过大卫的帮助过上轻松又向往的生活。当珍妮放弃学业、决定与大卫结婚时,大卫是一个有妇之夫的残酷现实好似当头一棒,将珍妮打醒。

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恳求珍妮原谅,老师用自己精彩的生活教育珍妮、校长用严厉的方式让珍妮认识到错误,这些仅是珍妮反窥自我的外部因素。让珍妮回归正轨、找回自我的主要原因是在自我与外界的不断矛盾中逐步建构起的自我价值观。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家庭形态的变化,原生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家庭作为三大教育主体场所之一,是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发展积极情绪情感的源头[5],但原生家庭仅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最终帮助其逐渐建构起自我价值观。

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能够引导青少年深化其个体意义,启发其对社会的进一步思考,进而唤醒其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寻,因此是青少年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电影《成长教育》中所传递出的超越历史和地缘的价值理念有助于青少年正视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苦难,帮助其树立正向的成功标准,超越个体认知所带来的局限,引导其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7.

[2]朱永祥.当代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1997,(01):42-44.

[3]林丽.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成长教育>解读[J].电影文学,2014,(08):78-79.

[4]杨建新.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青少年价值观的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106-110.

[5]姜永志,白晓丽.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65-70.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
传承文化根脉铸就服务灵魂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简述关工委组织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