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外阅读是充实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和课内阅读一起,架起一座桥梁,让课内语文知识和课外语文知识得到较好的融合,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审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4-0014-02
【本文著录格式】陈亚忠.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课外语文,2020,19(24):14-15.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初期阶段,是心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审美标准确立的开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课堂教学的壁垒,让学生在更为广袤的天空中飞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早已超越了对技能的要求层面,上升到了德才兼备的水平。于是,语文教学也顺应时代的要求,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传统要求跨越到人格塑造、审美培养的阶段。衔接课内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完成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让学生养成对这个世界更立体、更科学的认识。
二、当下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今学校对素质教育越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进行课外阅读拓展时,阻力重重。学校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长期以来都将重点放在了应试教育模式下对试题的解答上,而忽视了良好的阅读教育对学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进而导致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严重的甚至影响到其人格、价值观的完善。
三、衔接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以课内阅读为纽带,连接课外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要对课内阅读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在深入了解课内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寻找良好的契合点,以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内容中去。教师应意识到,课堂并不是铁笼,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它应该成为学生起飞的平台,将课内教学视作技能的培养,将课外阅读教学视作对技能的强化,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眼前美景之后,着眼于远处更为瑰丽,甚至色彩斑斓的景色。比如,在教师讲授“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需要通过课文中现成的例句进行讲解。但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所以,教师应不拘泥于课本,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内容中发现总结该修辞手法的运用,然后,通过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或修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喻”。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比喻来造句,遵循着先理解形式和概念,再学会使用方法的逐步深入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照身边的事物,活学活用,掌握“比喻”的使用方法。许多知识之间存在互通的关系,这些共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应抓住这些共性,以课内阅读为纽带,将课外阅读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深刻体会课内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分析和探究,拓展思路,拥抱各种不同的思想,丰富阅读体驗。再比如,在教师进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讲授时,应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将其与课外讲述父爱故事的文章结合,丰富阅读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度的文章在讲述同一感情主题时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故事,发现故事线索,带领学生体会故事中父亲对儿子阿曼达深切的爱。在对文章进行充分阅读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课外阅读内容《我爸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父爱的伟大。通过自由阅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阅读之后的感受,并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父爱方式上的不同,由学生说出文章中他最喜欢的句子和理由,通过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体系。
(二)让学生的阅读方式更丰富
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技巧,尤其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很有可能因为一篇文章的吸引而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当该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该学生形成一定影响之后,该学生对于文字的表达自然会向该作者的风格靠拢,甚至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自己的写作表达风格。比如在《开国大典》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砥砺前行的辛酸,无法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新中国建立的不易,和广大人民群众所经历的困苦,难免导致学生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偏移。这时教师应该在让学生知道开国大典的重要象征意义的同时,寻找相关影片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抗战的艰辛和了解先烈们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血的代价。阅读本就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所以说,观看也是一种阅读,借以直观的图像表达,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当下幸福生活也会更加珍惜,还会借由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培养自己的爱国思想。
(三)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持,课堂就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最佳平台。教师可以借由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一些相关阅读活动。比如,让学生自主选取阅读内容,将其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有些学生喜爱诗词,可能会和同学们分享“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有可能分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喜欢小说的学生可能分享“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或者“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喜欢戏剧的学生可能分享“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教师在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中,不仅满足了学生与众不同的阅读心理,将其合理地在课堂上展示了出来,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推动其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更通过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加深了和学生之间的友谊,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
(四)保持衔接方式的多样化
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方式变化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课内阅读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培养自己的审美,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然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当今信息教学模式的高速发展和进化,让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各种各样的环境呈现在学生眼前,或者营造对应的阅读环境。比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视频展示人类在太空各个角度观察到的地球,并结合课文内容“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纱衣”,让学生对我们生存的地球有直观清晰的认识。
(五)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确立一个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衔接效果的方法进一步促进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改善。比如,在学生分享了自主选择的课外阅读内容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所选内容提出问题,比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或者“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诗”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于文字以及其背后意义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心智的成长状态。比如,在学生分享了“温酒斩华雄”这一《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后,教师可以询问他为什么选择分享这一段。学生可能会回答他钦佩关羽的武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敌人。教师在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之后,可以跟学生分享深一层的意义,比如告诉学生关羽不仅武功盖世,他在众将接连被华雄斩于马下的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这体现了关羽拥有莫大的勇气及自信。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意识到人物的优点,进而向其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借由这段剧情,传授给学生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三国演义》原文并没有写关羽如何将华雄斩杀,而是借由营中的一杯温酒来体现关羽的武功高强。在温酒尚未冷却的短时间内,关羽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到营中,这和之前众将有去无回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以此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关羽武功高强这一事实更加牢固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以全新的、科学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焕发生机,更好地充实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并通过阅读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种类繁多的阅读方式,通过这些阅读方式的有效运用,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受到更多文体、更多思想和更多形式的影响,让其从世界观到价值观,从人生观到生死观都得到一个较为完善和健康的成长。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关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蔡雄英.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7).
[2]王静.内引外联 相得益彰——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6).
[3]時秋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4]何婧.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