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群
摘 要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下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力的有效提升,建构“研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一条有效路径。本文以“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新授课为例,从建构缘起、常见策略、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反思四个角度提出思索。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力 研学课堂
课程改革进入了3.0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载体是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落实成为研究的新热点[1]。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动态系统,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有自身发展规律。但当前部分课堂,或忽视学生体验,教师满堂灌,导致学生能力无法有效提升;或课堂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学生满堂论,导致学生知识肤浅化和碎片化。这些现象均偏离课堂教学的本真,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力”的有效提升,从而获得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最终使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建构“研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通过组织学生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研学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研学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有:通过设计情境进行师生分析,情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情境分析实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充分表达自我的观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会得到有效落实;通过网络构建,使学生掌握归纳与整理的能力,在学习中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能洞察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力的有效提升;通过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知识的升华等。
一、指向“学习力”提升的“研学课堂”教学实践
指向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研学课堂”遵循学生自然发展规律,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师生的知识网络的建构实现学生知识的完善;通过知识的有效拓展使学生知识面拓展并体系化。课堂追求教学内容板块化、教学形式活动化、教学知识网络化以及知识脉络体系化。
指向学习力提升的“研学课堂”教学流程见图1。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新授课为例介绍具体教学流程。
图1 “研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1.情境导学,引入新知
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情境可设置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也可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在教学结尾时;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生活现象的习惯;可以设置实验情境,通过演示、生物学史的再现等使学生学会探求知识和设计实验;可以设置讨论情境,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使学生在讨论中实现对知识潜移默化的理解。
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中,在上课初始阶段设置问题情境:列出同学熟悉的细胞——红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同学自主补充认识的细胞的基础之上,提问“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细胞呢?”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活动二与活动三之间的过渡,给出2012年无锡太湖水华事件的新闻作为情境,提出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区别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2.问题导向,活动生成
课堂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和精讲,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智慧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中能自然流露出个人思维,并学会表达和交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挥。
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中,设计了如下3个活动:
活动一:小组合作完善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首先请学生现场操作低倍显微镜,讲述低倍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接着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尤其对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和细准焦螺旋等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请学生操作完成固定装片的观察。
活动二:制作临时装(涂)片观察不同的细胞。首先给出材料请学生完善实验步骤,材料用具有:绿藻、鱼的红细胞、草履虫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生理盐水、活性染色剂。接着请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并绘制出所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活动三: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首先设置悬念,请学生制作装片观察引起水华的蓝藻细胞,并与活动二中观察到的图像进行比较;接着请学生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生物类群的角度比较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活动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并能进行固定切片观察;在活动一的基础之上设计了活动二,通过制作切片观察不同种类的细胞总结出细胞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接着通过活动三,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进一步回归教学主体——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网络建构,知识完善
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克服遗忘,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和整体化。知识网络有以下几种建构方法:可以通过穿线法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将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增加知识间的辨析性,有效防止知识的混淆;可以层层递进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实现知识的理解;可以抓住核心知识进行扩散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发散思维;可以就实验流程构建网络以及构建知识的树形图以形成思维导图等等。
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中,以板书设计的形式层层构建知识网络图(图2),并在课堂结束时进行师生总结和提升。
4.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更好的服务教与学,可以通过拓展使科学研究史更加完整,可以通过拓展补充一些经典实验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拓展对一些知识进行提升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通过拓展展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并使学生的思考角度与科学家同步,可以通过拓展使学生体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但拓展也不是盲目的,要以核心内容为基础,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服务于教学需要,拓展要以教材为起点,使学生有效生成[1]。
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拓展。威尔逊曾经讲过:“每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到细胞中寻找。”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目前,对基因的研究可以说如火如荼。既然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还需要研究细胞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后研学成果。
二、指向“学习力”提升的“研学课堂”实践反思
1.设问和追问要有效
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要面向全体,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尤其要注意难度梯度,使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问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求问题具有开放性,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度的拓展,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使思维走向多元化。要通过问题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构的意识,在建构中完善知识体系[2]。
2.情境的创设要实用
情境创设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能只是课堂引入情境化。情境要多元化,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是实物、视频以及演示实验,可以是生物学史和故事,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近距离观察,可以是语言的渲染。情境的创设不一定要追求新奇和有趣,情境创设应贴近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最佳情绪状态,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真实的学习真正发生。
3.拓展与延伸要新颖
无效的拓展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产生影响。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材料进行拓展从而使学生突破重难点;可以在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处进行拓展,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在一些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适当拓展,使学生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升华情感;可以在习题巩固时进行适当拓展,既关注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初高中教材衔接的地方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2]。
指向“学习力”提升的“研学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和勇于展示的舞台,使师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就感并實现教学相长,最终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金.教材延伸和拓展的空间及原则[J].生物学教学,2009,34(03).
[2] 陆敏刚.生物学课堂呼唤有效拓展[J].生物学教学,2010,35(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