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赵扬 赵淑华
摘 要 通过实施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对自己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增强学生防病、防疫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
关键词 学校健康教育 生命质量 健康素养
学校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播健康的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对自己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自觉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主动树立健康意识、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并最终实现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目的。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的标准:“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1]因此,改进学校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迫在眉睫。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199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列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学校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明确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200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后称《纲要》)和2011年卫生部制定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3](后称《规范》),都对健康教育内容的5个领域、5个实施阶段及评价建议作出详细的规定。但至今学校健康教育实施得并不理想,暴露出我们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依然存在着重视不够、落实欠佳的情况。
2.学校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落实不到位
学生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都要从系统的健康知识理论灌输开始,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初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落实:一是体育课程,人们对体育课是提高人类健康素质的认识高度统一,因而落实得最好。尤其是从2002年教育部實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传统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获得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体育”课与健康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与方法不同,有的体育课仍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有的是在学期的第一节课或雨天时介绍一点健康知识,其生硬、随机性可想而知[4]。201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体育与健康”不是原来“体育”与“健康”两门课的简单合并,但并未明确健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出新的规定,因此,通过体育课去传播健康知识的做法无法实现初始目标。二是目前健康教育知识的核心内容在生物学课程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门课程在学校基本处于“鸡肋”位置。从初中生物学课整体的章节安排上看,生物学教材共6册书,只有初二年级教材涉及人体生理卫生,占总课程三分之一。从教学内容设计上看,以科普的方式去讲解医学常识较多,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做好防病防疫讲解偏少,更没有从提高学生对自我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能力上去讲授,具体到传染病的内容来看,涉及传染病的内容只有第五单元第一章的2小节9个页面的内容,除去画面实际文字讲解就更少了。所涉及的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解读都过于简单、粗浅,如对流感的防范措施中就没有提到戴口罩、勤洗手等最基本的防御措施,尤其对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危害的讲解更是无关痛痒,难以给师生以任何警示,因此,即使刚上完健康教育课,只要有1个人感冒,很快就是一家人、一个班级的多数人感冒等等现象发生。三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意义认识不清,导致该课程在学校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上级检查的工具和摆设,心理咨询师多数是通过培训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兼职老师,因人设课严重制约开课的质与量。2020年3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反思学校健康教育的初衷与落实情况,不难看到其中的差距。
3.学校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欠完善
在对山东省博山区15所初中学校调查中发现,生物学课教师有生物学专业背景的只占到60%,其余40%为跨专业的任课老师任教。学校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缺乏、专业不对口、素质偏低的问题。就算老师有生物学的专业背景,也很难应对健康教育的综合性特点。体育课老师的知识背景同样很难达到健康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课师资更是匮乏,不再赘述,只能让班主任或保健老师去讲专业性很强的健康知识,存在着缺乏系统培训与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以及主、副工作精力分配不当等等问题。可见师资的专业素养与配备同样影响着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优劣的问题。
二、学校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
1.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学科体系
“曾有专业机构预测,21世纪我国的精神健康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紧迫的社会问题。”[5]世卫组织把“精神上”健全的内容放在健康概念之首,可见其重要性。“精神上”健全不仅仅是针对生理上或病理学的意义,还有人的积极向上的、自觉追求健康的、崇高的精神活动。因此,我们建议加入审美教育的内容。我们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中的理论部分中美学知识的传授,能激活并构筑学生的“审美自律意识与审美自律能力。这是人类由爱美、惜美、进而自觉追求美的行为化的表现,它不受外力强制,由人的内心汩汩流出,因而是人类自由地、主动地追求美的原发动力,是人性善与美和理性之光的表现。这种意识与能力一旦形成,学生会心悦诚服地将外在的法规内化为自我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修养,自觉摒弃卑下,塑造自尊完美的人格,自觉达到对伦理道德和社会法纪的遵守和体认,从而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到那时遵守伦理道德和社会法规不再是约束,而是充满了自由愉悦的和谐美”[6]。此即黑格尔所说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境界。这样的精神境界与追求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终极教育目标!同时,进入这种精神境界的人也自然能防御或缓解生理学上精神问题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是美学理论而非艺术教育,它可以是单列一门课,也可以将内容渗透到教材里,比如戴口罩,普通的讲授是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审美的角度讲解是戴口罩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还是自尊、自爱和关爱他人等人性美的表现等等。同时建议,在师范院校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学科体系,因为师范院校既有相关的师资力量,又有中小学实践基地的检验,因而也是最有能力从根基上创建和完善健康教育学科体系的地方。
2.优化改进学校健康教育教材
一套好的教材是成功教学的依据和关键,因此,建议组织一个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编写团队,认真解读世卫组织和《阿拉木图宣言》中把“传染病、流行病等卫生问题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的深刻意义,理清健康教育、生物学、医学、心理健康、审美教育等课程的独特价值与相互关系,把提高学生对自己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以提升学生防病、防疫自觉性作为编写宗旨,将国情、重特大疫情和学生生长的健康需要相结合,在知识性、趣味性、丰富性、广范性上符合世卫组织的健康概念的新标准,引领当代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和走向。
3.提高学生对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传授健康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养成学生自觉追求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因此,健康教育应从提高生命质量入手,从“要我学、做、防”转变为“我要学、做、防”,将传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己生命质量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彻底地调动起来,健康教育对人类健康的指导价值与意义才能发挥出长效而积极的作用。
4.培養一支高素质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等自然学科领域,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社会学科领域。要求老师也必须具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才能胜任教学。因此,加大现有相关师资的培训力度,增加心理课师资编制,在师范院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方向的学历教育,为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培养一支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健康教育的师资问题。
5.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生长需要,以及防病、防疫的规律与特点和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标准,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考核体系,对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以检验教学效果。
6.构建多模式的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结合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将健康教育内容科普化、动漫化或者VR技术处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一是构建学校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完善数字化教材、微课和精品课程资源库。二是与卫生防疫部门建立健康实践基地,定期交流学习,了解最新的防疫知识与措施。三是利用课外活动、班会组织一定的防病、防疫演练,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演练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主动的防病、防疫意识和能力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
儿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人群,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性格、身心健康的养成都将受益终生,也必将带动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占领并不断优化学校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其长效机制和为全民族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1] https://www.wendangwang.com/doc/29d84f2f00ff61485b77b071
[2] file:///C:/Users/hp/Desktop/wf/《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3] http://www.doc88.com/p-1813809748345.htmlGB T 18206-2011.
[4] 马珊珊.“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5]王建平.简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的构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1 (28).
[6] 赵淑华.论美育的自律性[J].美学,2006(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