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时期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

2020-09-26 09:37高迎爽李楠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德才兼备课程思政课程

高迎爽 李楠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思政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精神,在新冠疫情时期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对“写作与交流”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統规划,在实现目的与改进方法统一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培养德才兼备的育人初心。

关键词:课程思政;“写作与交流”课程;德才兼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统一”,对广大思政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更是指明了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写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劳动,也是一项人类情感行为活动,创造性和创新性贯穿其中。写作课程在引导学生阅读、积累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创新精神,丰富健全其人格,具有较为鲜明的课程思政的功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面对特殊时期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写作与交流”课程对扎实推进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探索和重要实践。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写作与交流”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要求立足中国实际,挖掘、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注重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能力、有格局、肯担当,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代表了新的课程观。作为通识类课程,“写作与交流”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建设性和统领性特征,该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写作能力训练,更是致力于从更深层次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论证、学会沟通与创造知识,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教学理念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探索“写作与交流”课程在价值观塑造、逻辑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自我认知水平提升、个体人格完善方面的价值,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自我、审视世界、看待问题,从而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

(2)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写作与交流”课程定位为非文学写作,以学术专业写作为主,旨在通过“以写促学”,使“在写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写作”和“学习用特定学科话语写作”相结合,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有效表达训练,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3)始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大局观和客观性。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国际比较的视角,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养成作为一名学术人员应具有的政治意识、历史意识、国际意识、方法意识、政策意识、学理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跨学科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创作,打通人文、科学、社会和艺术之间的界限,通过主题式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

(4)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和创新导向。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讲道:一个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不关注社会需要的人不是真正的学者[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所学所知解读社会,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渐养成高度的学术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做自觉、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5)始终坚持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成长共同体目标。学术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创新性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套路可循,写作教学更是一片公共绿地,需要师生共同探索与交流。教学中始终遵循“打造好的写作者而非好的论文”的理念,在开放的对话式氛围中,师生充分参与互动,在丰富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多实操多讨论,及时反馈,实现有效沟通和共同成长。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写作与交流”课程的顶层设计

鉴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写作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困惑,“写作与交流”课程教学在顶层设计时注重切实贯彻思政元素育人理念。

1.注重育人系统性、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写作基础进行全面了解之后,笔者认真分析大学生对写作认识的偏差、态度的懈怠或觉得写作重要却发憷、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如何写得高大上等状况的原因,再结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未来学术人才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价值观念和能力素质,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和国际学术交流素质的要求,以及学术写作程序与能力要求,对“写作与交流”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主要由概论、有效沟通、学术写作能力训练(包括写作结构训练各个环节)、学术道德与文献查询(学术道德、学术写作规范以及文献管理工具的理论与实践)、学术写作与发表组成。教学内容以具体的专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紧密贴近学生现实和国家需要的素材为内容,确定具有时代性与价值引导性的主题,以问题意识的养成、逻辑训练和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学术文章写作方法、基本规范及交流能力提升等训练,在与师生广泛地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协同引导下,逐步完成一篇选题新颖、思想正确、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总之,“写作与交流”课程以项目驱动、兴趣引导、能力和逻辑训练为抓手,融入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内心、关注世界,在广泛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在不断写作实践中实现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统一,实现个人自我、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2.注重育人基础性、工具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目标

写作能力代表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大学生写作过程不仅会暴露出个人知识积累薄弱、视野狭窄、思想情操、思考程度、逻辑思维、写作技能方面的缺陷,还会暴露出个人情感、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了培养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全人”,任课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素材进行相应的交流与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树立合适的目标,实现内心精神的健康成长。为此,“写作与交流”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可持续发展。

(1)基础性是指通过“写作与交流”课程教学,为学生未来学习与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主要体现在思维训练方面。例如,通过观察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观点辨析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自我认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训练,形成学生的成长性思维;通过情境分析能力、价值推理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思维;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散能力、感受审美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思维,实现从中学作文向大学学术写作的转变,为大学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工具性是指“写作与交流”课程中阅读、写作、演讲、沟通等系列能力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智, 写作使人精确”。“写作与交流”课程以人文素养为导向,通过培养学生有效沟通能力与写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真实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疏解情绪、抒发情感,培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能,提高写作修养,培养与同行进行学术对话的习惯与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可持续性发展是指有助于未来学业、求职及人生发展的能力,比如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与探究的精神、可迁移能力等。写作作为学生未来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根基,涉及语言文字、求知、思考、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与习惯,是一个复杂的积累性、教育性和生产性活动,融通了人文、科学、社会和艺术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研究和治学的有效途径。并且,通过学术道德规范和严格的学术写作训练,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和客观、独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实现个人的更好成长。

鉴于大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教学过程中运用很长时间給学生分析写作以及学术写作的性质、功能以及对个人学业发展、求职就业和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分析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开展情况,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对比分析中认同“写作与交流”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愿意为之而付出努力。这是形成学术成长的第一步。

三、抗疫时期大学“写作与交流”课程思政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对高校的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赋予了新的使命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和相关课程能够结合世情、面对疫情的挑战和检验,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1.注重时代性、思想性和实操性的教学内容

在“写作与交流”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注重选择时代性、思想性较强的主题,结合一些实操性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新,并不定期为学生推送相关的文章或信息。

(1)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策意识,笔者首先向全体学生推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体会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激发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动力,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另外,结合不同学生的选题,推送相关的政策性文章,引导学生形成及时了解政策制度的习惯。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从国家需求出发,政治上高站位,思路上大格局,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正向功能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在讲授如何进行选题时,提醒学生选题要符合需要性原则,要着眼于社会实际需求,选择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目标一致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到社会实践中、文献资料中和自己头脑中去寻找。只有形成学术化思维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始终关注学科前沿和学术争论的焦点,勤于思考,善于积累,才能提出恰当、深刻的好问题。在此,笔者引用我国国学大师、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教学生写作课时提出的“观世音菩萨”五字要旨的典故。按照刘先生的解释,“观”指多观察生活,“世”指需要解读的人情世故,“音”指语言、音韵之美,“菩萨”指要心怀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很多学生听后对此感受颇深,领悟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好的学者要有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笔者以美国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的《热浪》、北大哲学系吴飞教授的《浮生取义》、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梁鸿的《出梁庄》为案例,进一步向学生阐述了如何立足新时代,做出有意义的篇章。

(3)为克服当前学生功利化学习、碎片化阅读的问题,在选材部分笔者列举了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案例,李时珍在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才完成了传世之作《本草纲目》。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为完成《物种的起源》,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完成《资本论》,自学多门外语,阅读和摘抄过的文献书籍有1500多种。为了研究俄国经济问题,年届50岁他还自学俄语。正因为多年的积累与修炼,加深了他对专业的理解与把握,才完成了共计300万字的经典代表作《资本论》,无论其致力于学术创造的精神还是其高超的文字提炼和问题概括能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4)针对学生写作缺乏学术规范的情况,“写作与交流”课程专门设置了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内容,并在选材、文献综述部分都进行了写作技术规范、学术道德、反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之风的渗透,明确投机取巧、网络和书籍等现有资料的拼凑粘贴或造假,以及一稿多投等都是没有价值甚至是违反规定的,学术道路重在科学、严谨、认真,引导学生系好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爱惜自己的羽毛,讲究学术诚信。

(5)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写作与交流”课程结合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典型舆情例如病毒发源地问题,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如是什么人说的、他的基本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论证是否充分、预设是否正确,信息发出的时间、场域是什么、他的口吻、表情以及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信息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思辨力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不传谣不信谣,成为理性的社会和谐秩序建构者。教学中还设置了“有效沟通”环节,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与倾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提升学生对自我、对人的生活生命历程和心智发展的认知与实践,发挥课程的社会交流建构功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2.注重开放合作、参与互动、探究性教学方法

(1)教学思路。当代杰出的新管理大师、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认为,在学习型组织的氛围内,学习有助于我们敞开心扉,检视、反思和改善自我,改变心目中既有的对周围世界及运行方式的认知,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3]。课程思政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承载着育人使命,是课程思政的载体与落脚点。根据“写作与交流”课程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生特点,聚焦于学术性写作和思维训练,寓教于智、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与交流”课程教学中注重开放、互动,鼓励学生多参与,研讨式、探究性、案例示范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依托适当强度的阅读、小班研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成长路径、了解和呼应学生实际需求、组织完善课堂参与环节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展开辩证思考,提炼形成文章观点,并从学理的角度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并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撰写文章。通过课程讨论、论文展示环节实现将沟通能力培养与写作训练自然融合。

(2)鉴于“写作与交流”课程的实践性和复杂性特征,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案例分析。例如,在选题部分,笔者将自己的选题经过与整个心路历程分享给学生,学生听后自己悟出,选题既要根据现实需要,要具有学术价值,但还要考虑可行性。同时让学生们知道他们在选题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也经历过。这种同理心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题目”拟定部分,在讲完题目拟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之后,笔者选择了一系列文章,与学生共同分析选题与题目拟定之巧妙,学习其题目拟定的方法。同时,又搜集了学生日常论文中有问题的题目案例,例如《以江西省xx市xx县为例:乡村文明建设中的殡葬改革》《探究内地大学生对西方“双标”式民主价值观滲透的积极反击》等,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症结,让学生从题目规范的视角、选题的视角、未来写作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剖析,有的同学则直接开始反思、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反思,意味着学生心智模式改变、成长的开始。通过案例分析学术写作中创新的意义、内涵、发散思维与跨学科意识,引导同学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明白创新研究就在眼前手下,并非高深莫测,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从而加强了创新的动力。从选题、拟定题目到开展写作形成篇章的写作结构训练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性思维培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格的过程。

(3)为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笔者一方面向学生分享《“拔尖计划”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年龄变化与学术职业生涯展开的轨迹》等文章,让同学们在研读学术写作的同时,了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或者人才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并内化为自律性要求。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援引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对学生群体的寄语,“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事实为依据,提出不同意见。在求知的过程中,看见的(实践过的)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实践为师,相信自己的实践,比相信权威更加重要。”[4]这些话非常适合“写作与交流”课程,英雄和榜样的经验坚定了学生们的信心与勇气。

3.注重灵活多元、成长导向性的教学评价

探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收获的科学标准,把考核视为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成长。课程考核以中期论文和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鉴于我国学生缺乏交流、合作的意识与习惯,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互动均计入总成绩。考虑到“写作与交流”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为体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践环节以写作实习为主,特设中期作业,比如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专业,探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际交流等领域发生的变化,寻找、确定各自的选题开展写作。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关注疫情防控,观察、反思疫情下的国际、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舆情等,自觉形成关注社会、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意识与习惯,既有助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练。

期末考核方式为课后论文,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完成一篇包含题目、摘要、文献综述、正文等在内的学术论文,要求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整体篇幅不少于5000字。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学术道德规范、科研诚信、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都是考核的重要观测点。正如德国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所说,“学生通过作业、自己写作与修改,可以得到方法的思考练习。因为这里可以表明学生是否正确的把握主要思想。同时表明他是否能在附属的事情中看出这种主要思想来。从而也就表明他能否运用它们。”[5]

四、结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写作与交流”课程的优化设计与实践,较好地发挥了其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观引领等多种育人功能和作用。将“疫情、世情、舆情、国情”结合到教学实践中,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国家安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都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与能力支撑。同时,通过教学活动撒播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与创新、关心社会与他人的富有科学与理性的种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通过主题式问题的探讨与辨析,引导“正能量”的沟通与交流,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切实推进了课程思政理念和作用的深化和落实。

参考文献:

[1]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 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3] 李君如.这是美国许多人误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原因[N].北京日报,2020-04-03.

[4] 钟南山.目前没证据表明新冠肺炎会成为季节性疾病[N].南方都市报,2020-03-16.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 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本文系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写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研究——以‘写作与交流课程为例”(GDJY202000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德才兼备课程思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看干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周丽现象”研究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