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明
【摘要】目的 观察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方法 择选70例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方案及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自拟加减柴胡疏肝散口服,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5.84±2.47)分,治疗4周后HAMD评分为(20.16±2.19)分,治疗结束HAMD评分为(12.25±2.01)分;对照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5.39±2.63)分,治疗4周后HAMD评分为(21.38±2.45)分,治疗结束HAMD评分为(15.94±2.18)分;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抑郁状态,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加减柴胡疏肝散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加减柴胡疏肝散;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脑卒中发病后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不仅可以引起多个功能障碍,危及生命,同时又可引起患者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在诸多心理疾病中,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的,具有报道该病发病率约30%[1],患者可见感觉躯体不适,或情绪低下、失眠、轻生等表现[2],需积极调治,对于患者整体病情的恢复十分重要。笔者在经典名方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进行化裁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择选7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且出现脑卒中后抑郁,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10月,其中男性28例,女性42例,年龄45~67岁,按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证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相互间可比。
1.2 纳入研究病例标准
①年龄40~70岁。②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后抑郁”等西医诊断标准[3]。③意识尚可,可以正常沟通交流。④排除合并肿瘤、心梗及其他严重疾病者。⑤愿意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
2 治 疗
2.1 对照组
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方案治疗,指导其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纤维素及矿物质,营养丰富,同时注意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的稳定,积极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同时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给与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为1疗程,共2疗程。
2.2 研究组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并在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療的基础上,再予自拟中药加减柴胡疏肝散调治,药物组成:柴胡10 g、郁金15 g、白芍15 g、川芎12 g、陈皮15 g、香附10 g、丹参20 g、合欢皮15 g、首乌藤20 g、黄连3 g、黄芩7 g、佛手9 g、香橼10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后取汁,分早晚服用。治疗4周为1疗程,共2疗程。
3 结 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分别与治疗开始时、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各自测评1次,并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3.2 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5.84±2.47)分,治疗4周后HAMD评分为(20.16±2.19)分,治疗结束HAMD评分为(12.25±2.01)分;对照组治疗前HAMD评分为(25.39±2.63)分,治疗4周后HAMD评分为(21.38±2.45)分,治疗结束HAMD评分为(15.94±2.18)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4周及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但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提示其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脑卒中后抑郁可归于“郁证”范畴,多系因突发中风,机体各项功能受损,患者难以接受而发生抑郁。因此患者表现以肝气郁结居多,故而笔者采用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方中柴胡、郁金、佛手、香橼疏肝解郁,白芍柔肝缓急,香附、川芎、丹参行气活血,陈皮化痰,合欢皮、首乌藤养心安神,黄连、黄芩清热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调理气血、疏肝解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故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 云.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29(3):21-23.
[2] 韩 悦.艾地苯醌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1):57-59.
[3] 刘小红,贾文智,赵小娅,等.柴胡疏肝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2019,30(22):2879~2881.
[4] 刘 洁,王宝亮.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9,37(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