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地方书写

2020-09-26 09:12颜虹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萝丝弗洛哈罗

内容摘要: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是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 1931-)早期的代表作。門罗以叙述哈罗提小镇地域内外发生的琐事为依托,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和顿悟,解读人物身份和地域的相互塑造关系。借助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本文认为人物的精神活动赋予地域和事件以意义,成就了门罗笔下关于哈罗提小镇(Hanratty)的人文、历史疆域。

关键词:地方书写 《你以为你是谁》 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人文疆域

一.《你以为你是谁》:关于哈罗提的人文疆域

爱丽丝·门罗出版于1978年的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延续了加拿大小镇生活的文学传统。作品中地域从哈罗提小镇(Hanratty)延展到多伦多,被认为是安大略城市文学的重要作品。十篇相互关联的短篇故事讲述了年轻的萝丝(Rose)努力逃离贫贱的家庭和落后的小镇;中年知识女性萝丝逐渐理解小镇的意义,转而对自己“独特的地域身份”引以为豪的心理成长过程。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为我们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身份的感知提供了很好的批评视角。精神分析文学批评方法在精神分析学诞生之初就被广泛运用于解读文学文本。从最初的《梦的解析》关注性别、自我认同,以及本我(id)、自我(ego)、超我 (superego)的认知,到后来批评家分析文本语言的象征意义以挖掘出潜在的意识,以及女性主义关于性别的社会建构分析,精神分析学以及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在研究人类行为过程中逐渐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我是谁?”由此延伸出相关的两个基本问题:“我如何变成这样的人?”以及“我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Jill Barker, 98)

细读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我们发现,爱丽丝·门罗延续并创新了女性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写作传统,有别于传统的 “叙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门罗在此深入刻画知识女性的精神世界:追求独立女性主体,转而关注多样化的人性,最终承认哈罗提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门罗通过记录萝丝关于“你以为你是谁”的反思,在哈罗提小镇地域空间上创建出一个独特的文化、心理疆域。

二.萝丝的精神游历之路

《你以为你是谁》小说集中十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幼年萝丝厌恶贫穷、落后的家乡,通过各种努力远离出身之地;凭借婚姻进入上层社会,却又因为追求独立的女性主体放弃压抑的婚姻关系;努力融入文艺圈,争取平等的男女关系,却屡屡受挫;回到家乡,感悟人类的脆弱和人性的差异。然而,穿插在人生琐事之中的萝丝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萝丝关于“我是谁”、“我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以及“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三个问题的思索是动态且深刻的。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是关于身份(identity),关于自我的认同(selfhood)的反思。最终的答案莫过于“我即所言者。(I am that which speaks)”正如Jill Barker 所言:“……话语叙述源于缺失的感觉,而这种缺失隐含着欲念。只有当我们无法得到欲望之物才会觉出语言使用的必要性……”①(Barker, 99)《庄严的鞭打》叙述了两件鞭打事件:萝丝因对抗继母弗洛招致父亲一顿痛打以及小镇居民“伸张正义”雇人鞭打老泰德(Tyde)。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琐碎事件实际上影射了萝丝对家乡、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思考。幼年的萝丝轻视弗洛代表的传统女性对自我的约束,幻想贴近“有尊严、有思想”的父亲形象,敢于表达欲望和理想。在萝丝眼里,继母粗俗、没有主体性或者欲望, 是西哈罗提传统妇女应当追求、并努力践行的“自我”。但是,萝丝身上的“自我”渐渐被“本我”所代替——萝丝发现“自己的个性变得越来越像是个带刺的菠萝。骄傲和愤世嫉俗在她内心慢慢堆积,在她身上发生了令人诧异的结果。(Munro, 7)”萝丝“本我”欲望与弗洛代表的女性“自我”约束矛盾冲突最终在弗洛得知萝丝教弟弟布莱恩污秽的言语却不知悔改之后,向父亲告状,导致萝丝遭受的一顿痛打事件中集中爆发。

第二个问题:“我如何变成这样的人?”这对于每个自我(言语的主体)来说就是一段关于缺失和欲望的个人心理发展史。对于该问题的思索和表达是对弗洛伊德和拉康关于自我主体性认识,即独立的自我意识出现在婴儿时期被权威(父亲)剥夺欲望之物(母亲)之时的个体反映。弗洛伊德关于母亲-父亲-孩子著名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Oedipal triangle)包含了动态否定、缺失、获得语言以弥补精神缺失的过程。如果说弗洛以及父亲对萝丝的管教是为了帮助萝丝获得传统女性的自我,贝基·泰德的经历则象征了女性“自我”(the self) 与“他者”(the other)的此消彼长。贝基·泰德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身体畸形而长期被父亲老泰德关在家中。镇上便由此流传着一个失去母亲关爱、受尽父亲虐待的苦难女孩的谣言。进而演化成“正义之士”雇佣人手鞭打老泰德的事件。老泰德去世,随之而去的还有约束贝基女性自我的权威。当“解放了的贝基”带着扭曲的面貌和艳丽的服饰出现在公众场合,人们却很难接受这种“不正常”的女性外在,仿佛她代表了释放欲望的女性他者形象。

在《特权》故事中,萝丝内心“他者”欲望使得她急于向外人描述那些专属于贫穷和野蛮的特权:污秽的厕所偷窥情节、不该属于孩童时期的关于性的画面,以及幼年萝丝对学校高年级浓妆艳抹的三个女孩的羡慕和痴迷,无一不体现了幼年萝丝女性欲望的萌芽,她内心开始珍藏起不可与人分享的秘密。”(Munro, 26)

“我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人物最后获得的独立主体性(subjectivity, 即以语言表达构建的自我意识),则是以屈服、妥协于社会制度和语言构建为代价,以接受缺失欲望之物以及自我(the self)的分裂存在(the other)为代价。幼年的萝丝开始思考女性的独立主体性问题,并试图摆脱落后的贫穷出身。《半个葡萄柚》萝丝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西哈罗提第一个升入高中的孩子,接触到体面的上一层社会。这是她追求自己所认同的主体身份的首次成功。此后,少女萝丝如愿以偿只身前往多伦多求学,并幸运地成为“奖学金女孩”得到汉莎文博士的收留和扶持。之后又阴差阳错嫁入豪门,从此远离贫穷出身。然而与哈罗提地域渐行渐远的过程中,萝丝的精神世界却充满了矛盾和压抑。中年萝丝抛家弃女、全身心地追求艺术和独立主体:追求男女平等、释放女性欲望。萝丝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夫、女儿以及众人的厌弃。

多年来,萝丝一心想逃离西哈罗提的地域限制,试图以语言构建起“乞女”“奖学金女孩”“知识女性”“艺术家”等独立女性身份,始终填补不了内心的身份认同缺失。回到物是人非哈罗提小镇,老年萝丝突然领悟到赋予她身份主体的正是她大半生所评判、揶揄的落后小镇——西哈罗提。

三.总结:门罗作品的人文关怀和价值

门罗不关注现实生活发生的具体事件,而是对萝丝心理进行细腻的现实主义刻画,以逼真的人物心理和深刻的思想赋予哈罗提小镇地域和生活琐事以意义。正如评论家加兰·霍尔库姆(Garan Holcombe)认为,和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门罗故事的全部基础在于“顿悟性的时刻,那突如其来的领悟,那精确、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细节②”。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中,对萝丝心理的现实主义描写贯穿少女萝丝的成长过程:为追求独立的女性主体,萝丝逃离家乡,混迹于傲慢造作、趋炎附势的多伦多“文艺圈”;回归哈罗提,萝丝蓦然回首,更清晰地了解自我,懂得尊重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最终意识到“贫穷、愚蠢”的哈罗提小镇才是“让人自由生活”(live and let live)的疆域。

参考文献

[1]Alice Munro: The Beggar Maid [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91.

[2]Eva-Marie Kroll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anadian Literatur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4-215, 241-275.

[3]苗福光:加拿大文学中的地方书写与身份建构——以门罗短篇小说《声音》为例[J].外语学刊.2015(01)

[4]王午林: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5.

[5]周怡:《艾丽丝·门罗》 [M].花城出版社.2014.

注 释

①“Language is not needed unless something is absent but nevertheless imaginable. The important subsidiary perception: a being that uses language is constructed out of loss, and loss in turn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desire. It is only in the absence of a desired object that language becomes necessary, and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 that a self comes into existence.”.0

②As with Chekhov, Garan Holcombe notes: "All is based on the epiphanic moment, the sudden enlightenment, the concise, subtle, revelatory detail."(https: //en.wikipedia.org/wiki/Alice_Mun ro)

基金項目:本文为上海杉达学院2017年度校基金项目—“文化多元系统文本实例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颜虹芳,上海杉达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女性文学与文学社会学(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理论))

猜你喜欢
萝丝弗洛哈罗
养鸡趣事
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洛普西的小兔子的故事
宠物狗弗洛比
李汉三家的狗
“升学”宴
黑马会旅游分会副秘书长加入哈罗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