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潇
【摘要】在高校三路长拳的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身体条件,结合三路长拳的运动特点,相应的制定出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好、更高效、更顺利地掌握并熟练全部三路长拳动作和达到具有一定可观赏性的动作水平的对策和教学与练习方法,为课堂以外的武术体育竞赛奠定基础,为此项运动更为广泛的传播提供原动力。本文结合一些教学经验探讨高校三路长拳教学因材施教的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三路长拳 心理 身体条件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2-0109-02
一、意义
三路长拳是一项需要动作表现力强和要求多方面身体素质的一项武术项目,具有强度大速度快,节奏紧凑,套路动作长度又适合教学的特点,想要漂亮地演练一套三路长拳,需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有多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学生的心理方面也要具备相应要求。目前所了解到的是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在这方面面面俱到。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在了解目前学生的一些身体素质情况和心理制定出一系列在教学和练习方面的对策,使学习和练习少走弯路,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尽可能做到取长补短使学习进度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心理方面的几种类型
1.一些学生遇到三路长拳大幅度动作时,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继续突破提高体能,相反给自己设定上限。他们的年龄段(身体健康),经过循序渐进的锻炼,身体素质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没有或很少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情况下,身体素质差。当他们在三路长拳的学习与练习中遇到强度较大的深蹲步法或快速步法变换时,就会感觉难以承受。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选择回避,认为“体能达不到”,而不是突破自己所限定的界限。这样就导致三路长拳的动作久练不提高。面对这种类型要让他们了解到自身在三路长拳基本功方面的进步,例如:让学生了解三路长拳中扑步快速变弓步的速度稳定性的变化(将初学动作用视频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将训练后的视频和原有对比)。
2.在一个班里有一些不怕吃苦勤劳肯练的学生,他们的表现突出,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愿意让他们在练习上起模范作用,但正是由于这一点让他们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也会产生对自己三路长拳动作的学习过于自信。当教师指出缺点或需要纠正动作时,他们很难接受,始终认为自己需要纠正的动作也是很好的,或者改正之后由于感觉自身能力不够而感到失落。面对此种类型,教师应该运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让他们明白:有错难免,纠正是达到更佳效果的方式。
3.在三路长拳练习中,女同学的演练动作较为轻柔,因为她们认为展现出美丽的一面才是好的动作,所以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动作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舞蹈或形体的动作姿态,这样就影响了三路长拳的标准快速力量的展现,使动作缺乏攻防表现,和原有动作风格形成本质区别。要让她们正确的了解到女同学演练出英姿飒爽动作风格才是三路长拳演练过程中所应表现的美感。
4.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这项运动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当然也谈不上有任何的兴趣,会把这种心理状态,作为自己喜不喜欢这项运动的一个依据,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一項运动兴趣是需要一定阶段的了解和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之所以他们能够对其它的项目产生兴趣,首先,一个前提因素就是他们对这项运动的了解,并且有机会参加到这项运动当中,体验和感受,在运动当中逐步产生了兴趣,所以说能够有一个参与和接触作为前提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经常耳熏目染的环境和亲身体会的机会,不可能马上对一项运动产生兴趣,如学校组织了一些足、篮球比赛或者是乒乓球比赛,要求学生参与或者是充当观众,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就会沉浸在比赛的氛围当中,做这些运动动作和得分情况,以及在赛前大家如何准备如何运动,这种无形当中的耳熏目染就给他造成深刻的印象,甚至自己也想参与到比赛当中一试身手。这种机会和氛围可以培养学生不放弃,遇到困难努力克服的习惯。平时的教学当中会遇到一种情况,个别学生在开始学习的前几节课当中跟不上大家学习的进度,动作做得也很不协调,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项运动,想逃避。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练习和深入的观察了解会提高,有可能有上体育课是敷衍了事应付过关考试通过的想法,这种被动的学习、被动的了解是不可能对这项运动产生兴趣的,不用心的练习更不可能提高,在常规的学校活动中,当其他同学为本班同学精彩的漂亮的技术动作欢呼喝彩时,观看的学生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都放在他们的动作上,认为自己也可以达到这种动作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这种环境的烘托下他就会努力的去想怎么能做好、该如何做,并付诸于行动,在武术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的环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你争我赶努力达到更好的一种主动寻求学习和练习的氛围,如教师组织本班学生在有大量观众的环境下进行动作表演,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掌声,组织有各自观众的教学表演比赛,还有就是将动作突出的同学作为大家学习的目标,或将他优秀动作的图片挂于训练场地当中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建议用竞赛比拼的形式给胜利的学生加分,营造出一种动作优秀就受欢迎的氛围,对努力练习、动作突出的同学喝彩欢呼。教师要设立一些目标动作给大家示范让大家努力达到,另外也可以用一些优秀学生为核心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对优秀动作的学生不断地宣传和鼓励,总的来说教师选择一些引起学生关注的方式让他们注意到这项运动,并随之主动观察实践。
5.在实践当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平时并没有任何的锻炼习惯,校园生活当中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就餐和休息,没有任何的锻炼意识,加之平时性格属于慢性子动作也不习惯过快,在开始接触到三路长拳武术项目的时候,很不适应,都会产生厌恶练习的情绪,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要注意引导,适当的方法使他们适应,这种适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上,另一方面是身体条件上。往往选择结合专项的方法,采取一套练习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提高他们的兴趣,而是选择让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教的相关方法手段,这个过程遵循由简到难,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肢体活动速度,如:如三路长拳当中结合左右拍脚来提高速度的基本练习,上体保持正直双手背于身后,挺胸抬头,左脚开始保持上踢腿直腿(脚背伸直),保持收胯快速踢左腿,开始的时候腿踢得不宜太高,保持与膝盖同高即可,放慢速度慢抬慢落,适应速度以后逐渐加快上踢腿的踢腿速度,当这个高度踢腿速度有明显提高,再要求学生提升踢腿高度,循序渐进的使学生适应这种速度并逐步再提高速度。再例如:三路长拳的起跳动作速度练习,脚蹬地慢速起跳过度到快速的蹬地起跳等等方法。
三、身体条件方面
1.身体素质
(1)性别方面不同。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身体素质也不相同。女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好、灵活,动作普遍很协调,对动作模仿能力很强,而男学生相对没有女同学那么好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他们的优势是具有很好的力量素质(爆发力、静止力),耐力也要好于女同学,对于三路长拳的深蹲步法和步法变换经过训练更容易适应。在练习中可以将他们以不同的方法分别训练。
(2)爱好兴趣不同。根据学生课余时间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了解到他们在身体素质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哪些不足。例如一些学生经常到健身房锻炼肌肉,他们的力量方面很好,但协调性柔韧性方面的运动做得很少,经常游泳的学生他们的腰腹力量相对突出,等等。根据他们的身体素质特点在三路长拳学习和练习中取长补短。身体素质有优势的动作减少时间,相对较弱的方面加长时间并运用特定的办法专门练习。
2.身体形态不同。体重过重或身体偏瘦类型的学生。体重过沉导致每一个动作的负担大,特别是大幅度动作,如:扑步穿掌变换扑步架掌,左右拍脚及腾空踢脚等,也会导致过早疲劳和动作速度减慢。偏瘦型的学生的力量(爆发和静止)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了不愿下蹲的尴尬情况。对于这两种类型学生不可操之过急,要采取特定的循序渐进的方式。
四.身体条件方面差异的方法对策
1.身体素质因人而异的对策方法
(1)协调的对策方法。平时由于体育锻炼少身体素质发展不全面的学生,运用以下方法提高协调柔韧性:①三路长拳镜面反向练习法,这种方法是两人一组面对面练习。一名学生做标准动作,另一人在对面做相反动作。例如:马步架掌到虚步栽拳,反向动作要求是:右掌上架左手立掌,左脚蹬地向左转身成虚部载拳(反过来),这种方法锻炼了协调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套路。②根据三路长拳特点改变制定了两种协调性练习方法,第一种:交叉绕臂原地踏步练习法。是指手臂直臂朝不同方向绕动,同时高抬腿踏步。第二种:两人一组交叉步击掌练习。这种方法要求两名学生面对面向同一方向保持同一速度交叉步移动,当听到教师的哨声或口令后,两人各自用跑步方向一侧的手与对方击掌。
(2)力量的对策方法。对于女学生或需要在三路长拳学习与练习过程中增加力量的学生,有以下方法,步法夸张动作练习:这种方法通过夸大动作腿部力量强度,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重心位置。例如;做虚步时将前脚抬起离开地面,以增强支撑腿强度。又如:弓步时将后退微抬,用前腿支撑,增大前腿支撑力,进而提高步法进本功中的腿的力量素质。
2.身体形态对策方法。体重偏重和过于瘦弱的学生的训练方法不可急于求成,根据学生特点和套路动作改变制定了慢速练习法。慢速练习法就是将动作速度减慢,使之减慢到接近24式太极拳那样的练习速度,步法强度减轻,使他们在这样的速度掌握并练习动作、步法,当能够熟练顺畅进行时,继续按这个速度加大步法强度(重心降低),在适应慢速加大步法强度的练习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动作,直到达到标准速度。
结束语
通过体会觀察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据此根据三路长拳的运动风格和动作内容制定因类型而异的方法对策,为的是每个学生愿意学习,喜欢练习,练习的好,这样就能整体上烘托了一个良好的、互相促进、互相鼓励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雷旭.三路长拳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6(08)
[2]向启文.三路长拳特点及教法研究[J].博击(武术科学).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