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完善,这就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效果暂时落后的现象,成为小学数学的学困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根据具体的原因,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式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阻碍,实现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成因分析 因材施教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4-0125-02
一、引言
学困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于学困生问题的错误态度,从而导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非常艰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暂时落后,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教师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学习上的差异,没有必要“谈后进色变”,只要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就能实现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导致学困生现象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成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生大部分都对数学学习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學生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并掌握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作业拖沓、抄袭。
2.学校教学的原因。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复杂的学科,对于形象思维占据优势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较为普遍的学习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的差别,很容易会产生数学学困生现象的形成。另外,学困生现象形成以后,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和教学策略也是导致学困生难以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生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种教育形式,家长的文化程度、言行举止、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能产生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读书无用论”更是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无法在课下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导致学困生现象的出现。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现状分析
1.不能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员,同样具有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困生从心理发展上来讲,大多具有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只有教师给以充分的尊重,才有助于重新点燃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实现有效的转化。但是现阶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无法真正的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凸显,仍然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学困生的辅导。
2.无法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给予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显示出其独有的教学优势。教师只有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转化策略,才能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但是现阶段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影响了转化工作的效率。
3.完全忽视了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现阶段教师在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困主要是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从而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加强补习,而忽视了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小学数学学困生因材施教的转化策略
1.教师应加深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认识,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是我国春秋时期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一项教育原则,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重新焕发了生机、实现了教育内涵的有效拓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应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及内涵进行深刻、正确的认知,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实施。首先,教师与时俱进,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放置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进行创新的解读,并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生间的个性化差异,从而对学生进行一视同仁的对待,改变对学困生的歧视态度。其次,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在详细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后,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对学困生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以此,来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习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最为有效的转化途径。首先,教师应树立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只要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密切联系,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应注重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实施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转化策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影响着学困生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专业素养及教育素养的提升,以此实现具有针对性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制定。首先,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及参与培训的方式,及时、有效地进行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更新,从而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班级内各个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数学学困生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使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得到更为有效的实施。其次,除了专业素养以外,教育素养也是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在终身学习意识的指引下,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知识储备,除了自己专业方面的学习,同时还应更多的涉猎教育心理学、管理学及沟通协调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教师在完备的素养及知识体系中,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学困生的心理,进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相关的转化策略。
4.注重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为达到长期、有效的转化效果,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注重引导数学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有效的课前预习是高效率课堂学习的重要保障,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不懂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听讲、在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向学生布置具有针对性课前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学困生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查,通过学生上交预习报告或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困生对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提起注意,并认真、有效地进行预习作业的完成,实现预习习惯的养成。其次,教师还应培养学困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课堂讲解的环节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倾听、思考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绝大多数的学困生都具有不认真听讲的不良学习行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与学困生课堂中有效的互动及交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认真地进行课堂讲解内容的学习与积极思考。
5.积极进行课堂评价环节的完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评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激励、导向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课堂评价环节的完善及课堂评价体系的健全。首先,教师应对以往的课堂评价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而应将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等都纳入到课堂评价的标准之中,从细微之处发现数学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对这一闪光点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此实现学困生数学学习信心的树立,从而有效地促进转化效果。其次,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困生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活动中,并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进行自身与其他学生的对比,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与他人在学习方面的差距,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强化学困生自身的转化意愿,从而实现了转化效果的提升。
6.在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家校合育策略的实施。通过以上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发现家庭教育是学困生形成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也应注重从家庭教育入手,通过家校合育策略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转化策略的实施。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对学生成长环境、家长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方面情况的了解,来对学生形成学困问题的家庭原因进行具体性的分析,并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强化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其次,教师还应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学困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单独的对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进行学生学困现象的分析,共同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在家长的配合下共同进行学生学习的辅导、监督,在家校合力下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发挥自身沟通方面的素养,不应把沟通变成“告状会”,使学生家长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家校合育的合作效果,不利于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五、结语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項长期、系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在充分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后,对学生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式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实现学困生的逐渐转化。
参考文献:
[1]类维汉.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J]. 学周刊. 2018(15)
[2]李悦.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02)
[3]杨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与转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 2016(05)
作者简介:
张宏雄(1977-),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