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谦诚 张贝利 李幼生
【摘要】目的:《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开展的《外科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本课程采用专家引领、理论授课,针对外科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专题授课和同步互动。课程结束采用开卷笔试、实习巩固知识点、向学生问卷反馈及感想等形式。结果:3个班级共60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其中55名学生(91.6%)建议由专家授课。学生们高度认可互动环节,共45名学生(75%)建议互动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3。有56名学生(93.3%)要求将选修课安排在常規外科学授课结束后。44名学生(73.3%)要求用中文授课。59名学生(98.3%)希望授课内容追求广度而非深度。结论:我们认为专家引领授课,选修课课题内容新颖并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强调师生课时实时互动、密切交流、外科实习时温故而知新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外科教学 选修课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29-02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科书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最新的医学进展,而外科教学就能够并应该传授外科学最新的理论和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适时推出《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旨在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形成师生密切互动,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开展《外科新理论新进展》课程建设并总结相应经验和体会。
1.方法
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开展的《外科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学生对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五年制)、2015级(五年制)及2016级(八年制)共3个班级60名学生。
本课程设计(表1)由普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专业组成,采用专家引领、理论授课,针对外科专业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进行专题授课和同步互动。全部课程任教老师均为本院外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课程结束采用开卷笔试、实习巩固知识点、向学生问卷反馈及感想等形式,从而使学生了解外科学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外科学教学效果。
2.结果
3个班级共60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60份(表2),回收60份,回收率100%。
针对问题1:55名学生(91.6%)建议由专家授课,主要认为专家教授在专业领域造诣更深、平台更高外,也渴望一睹平时很难见到的大师们在讲台上的风采;问题2:学生们高度认可互动环节,互动时间选择不一, 45名学生(75%)建议互动时间占课程时间的1/3。有关互动主题,可以学生提问,也可由老师设立几个讨论切入点;问题3:有56名学生(93.3%)要求将选修课安排在常规外科学授课结束后,其主要理由是选修课如穿插其中可能会影响常规外科学复习迎考;问题4:44名学生(73.3%)要求用中文授课,关键词和重要专业名词有英文注释就可;问题5:59名学生(98.3%)希望授课内容追求广度而非深度,授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学生认为老师可以就某一方面由浅入深,过分追求深度效果适得其反。
学生们对问题6都谈了对本课程的看法,以下摘录一段某同学的感想:“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AI下的MR技术:外科医生的黑科技》一课。在高大上的教室里,罗蒙老师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沿及趋势,并讨论了“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医生”这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以及我们应如何去适应医学现代化的趋势。我还上台体验了模拟解剖仪器,它能将复杂的人体解剖分解后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这样空间想象能力不佳的人也能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罗老师传达给我一种新理念,一种发展的、不断学习的、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医疗力量的理念。”(图1、图2)
3.讨论
外科学的范畴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其涵盖的范围与其他学科也多有交叉,外科学的内涵也从强调手术技巧发展到理念上的创新。当代外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突飞猛进,对外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我九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选修课,通过更新更广泛的知识熏陶,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视野、突破专业壁垒,力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1]。本课程根据我医学院的实际情况,以专家领衔、多形式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我院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力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课程建设的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很有参考价值。本课教学反馈学生总体上给出较高的评价。学生普遍希望专家领衔,渴望借此机会能和专家教授互动。授课时通过问题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根据反馈意见,我们要求授课老师响应学生反馈,注重课堂反应,提升教学效果。力求使本课程“立意高一点,题材广一点,内容新一点,思考多一点。”
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归纳如下经验体会。
唯“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学教学不仅要培养有学识、有技术的人才,还要为社会输送品德高尚的人才[2]。本选修课所选定的任课老师均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博士生导师,可谓是真正的大师。例如李幼生教授是全国闻名的胃肠外科专家,李青峰教授是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整复外科专家,他们不但在专业领域具备很高的造诣,而且拥有很高的教学热情和人文情怀。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几乎都选择希望由专家领衔授课,也是渴望能和专家老师有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的专家老师为本次选修课挤出宝贵时间,积极备课准备,发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积淀,展示丰富的教学经验,体现了这些大师们教书育人的“真性情”。
求“新”:本选修课课题的拟定力求内容新颖,始终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例如医学虚拟现实技术正在逐步形成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数学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3],與此同时,以组织工程及干细胞研究为主体的再生医学掀起了新的医疗技术革命[1]。本课程中有5堂课内容涉及这一领域,把握了外科新理论新进展的时代节拍。学生们既通过常规外科学授课学习了经典的外科学理论和技术,同时通过外科选修课学习了最新的理论和进展,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科的兴趣,拓宽了他们外科学习的视野和切入点,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及推陈出新的。
务“实”:传统授课缺乏师生交流的时间。本课程一方面设计强调了实时师生互动,使学生们有机会就他们的理解及问题能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从而激发出许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另一方面,本选修课专家担任外科学常规教学的任务并不多,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此课的开展实实在在的创造了学生和专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学生将来面临的专业选择和研究方向能得到专家们确切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我们的专家也可以借此机会发现优秀的学生苗子;再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的机会温故而知新,巩固知识点。例如李幼生教授的《腹腔高压与腹腔间室综合征》一课,是对 “急性腹膜炎”知识点的延伸,在随后的实习期间老师讲解外科重症感染,学生们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看见由于腹腔高压而腹腔开放病人,其真实的场景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总之,我们认为专家引领授课,选修课课题内容新颖并把握外科学新理论新进展的最前沿,强调师生课时实时互动、密切交流、外科实习时温故而知新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孙玫.通识教育不忘与时俱进——论高校开设医学前沿通识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汇,2018(10):84-85.
[2]杨志强.发挥教师教育特色探索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132-134.
[3]曾道炳.虚拟现实技术在精准医疗时代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展望[J].北京医学,2017(12):1292-1293.
作者简介:
戴谦诚,男,外科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外科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起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专业方向:创伤外科和减重代谢外科。同时长期从事普外科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