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情况 习近平主席对我国选手在2019年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经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阶段,在服务大局和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及分析1.上海中职教育全国领先,但面临发展瓶颈。上海很多具有6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中职校培养出了院士、部级领导等优秀人才,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从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他省市的中职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基本都升格为高职校,而上海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历史悠久、办学能力强、特色明显的学校还停留在中职阶段,且生源明显较少,发展后劲不足。
2.上海高职教育特色明显,但在全国排名滞后。上海高职院校基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及本世纪初由成人高校和中职校合并成立的,当时都以成人高校为主办学,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办学特色明显。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双高计划”学校、“行动计划优质校”“骨干校”“示范校”,上海的高职院校上榜者寥寥无几。
3.“双师”队伍初步建立,但能力发展不均。上海在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以及“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要有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有紧跟行业发展方向、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赴企业锻炼时间较短,无法深入了解专业技术;企业特聘教师是很好的校企合作,但企业专家都有本职工作,往往不能在学校固定兼课,作用不明显。
4.专业结构符合发展要求,但课程不尽合理。上海聚焦“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也逐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但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还存在很多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
建议1.充分发挥全国重点中职优势,大力发展“五年一贯制”教育。
可以借鉴江苏等省市的经验,充分整合历史悠久、特色明显、办学能力强的中职校,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发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
2.围绕“职业”需求,做大做强高职教育。
打破高校围墙,让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让高职专业教师与职业技术导师无缝对接,让教学质量与行业评价体系无缝对接,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优质应用型人才。
3.充分发挥企业特聘教师的作用,探索“企业名师”带教青年教师制度。
名师出高徒,应用型、技能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可以探索“名师带教”制度,与企业名师签约,带教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青年教师。
4.促进世界大赛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021年9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大赛的每个项目都是一项职业,可以就业也可以创业。可参考大赛项目对相关专业进行改造,对课程进行重组,使其更符合行业和岗位要求;可借鉴大赛“以客户需求为第一导向”的评价方式,改革技术技能课程评价方式;可借鉴强调以解决行业(工种)实际问题为项目导向的大赛技术标准,对相关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拥有实力强劲的职业教育学校
背景情况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长三角职业教育协同推进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性机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必将加快推动长三角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问题及分析1.长三角都市圈就业总量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1978—2018年增幅达118.30%。产业转移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造成了影响。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产业转移,使职业技术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
2.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这造成职业教育质量和效果不好,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从而使职业教育规模逐渐萎缩。
3.本应与市场和产业密切相连的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主要“错位点”——供给不足、质量不高。许多职业技术院校没有认真思考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只倾向于与高新开发区的知名企业合作,从而造成双方供需不对称。
4.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着力点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只提供服务平台,很少有点对点的政策扶持和深度合作。有些地区校企合作的企业覆盖率不足三分之一。
建议1.加大政府统筹,保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种资源供给三省一市。政府部门要协同加强宏观调控,联合加大投资,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供给。建立跨区域信息平台,发挥桥梁作用,提供長三角校企合作沟通信息、咨询服务并协调利益关系。联合制定《长三角职业进修法》,规定工人专业训练的要求和培训经费承担比例。协作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师开展跨区域科研活动,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到生产一线指导实践,并纳入其绩效考核。
2.优化布局,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切度。按照长三角产业结构布局的要求,适应各区域产业转移趋势及满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良性发展,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创造区域就业与城市人口互动增长的新空间。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主动对接,职业院校以长三角企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招生计划。推动职业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在产业圈内立足长三角区域总体需求,协作设立或开办学校,促进资源共享和学生对口就业。协同推进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区域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避免专业建设的同质化。
3.推进校企合作,发挥职业院校资源和区域产业优势。跨区域整合应借鉴美国的社区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在长三角区域范围内有计划地推进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与获得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跨区域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专业技能培训师资等,实现企业资源跨区域共享。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为长三角区域不同类型企业培养人才。推动长三角职业学校和企业跨区域建立利益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师资共建、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4.发挥职教集团功能,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联动,树立新型“大职教集团观”。鼓励跨行政区域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长三角职教集团。在三省一市已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国际商务职教集团、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和软件职教集团四个不同产业的跨区域职教集团的基础上,继续组建相关领域职教集团,发挥促进资源共享、订单式培养等重要功能,打造具有长三角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在长三角职教集团内部构建“三螺旋模式”结构,即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密切合作,让每一主体对职教集团都有归属感,增强职教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协调力、适应力、互惠力。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