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骁骞:“奔跑”的中国记者

2020-09-26 12:22小左张睿
东西南北 2020年14期
关键词:驻外毒贩巴西

小左 张睿

美国又乱了。

这一切的起因,是黑人乔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

46岁的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弗洛伊德,被怀疑使用假钞。一名白人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将自己膝盖压在了弗洛伊德的脖子上。几分钟后男子窒息死亡。

白人警察当街杀死了黑人平民,美国人愤怒了。

从当地时间5月29日晚起,美国当地抗议者走上了全美22州及华盛顿特区共33个城市街头进行抗议示威。

其中一些抗议游行转变为了暴力游行。警车被点燃、警察大楼起火、很多超市和奢侈品店遭遇洗劫。

因为事态的不断升级,美国明尼苏达州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但也无法控制抗议蔓延到全美国各个州,甚至是欧洲、日本……

“危险”,很适合形容现在的美国。

在暴力与冲突混杂的地方,一个职业却不得不更深入危险之中,成为逆行者,他们就是:记者。

1

为了报道现场的真实情况,让全世界的人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让真相不被掩盖,记者往往就在危险与混乱之中,这次也不例外。

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许多记者在直播过程中,被警察用胡椒弹射击甚至被逮捕。显然,无论是暴徒或是记者,已经在混乱中开启无差别攻击。

当地时间5月30日,白宫外抗议现场混乱,示威者情绪越来越激动。央视记者在现场,遭遇警方向示威者投掷催泪瓦斯。

我国的记者不仅设备被撞倒,还受到催泪瓦斯影响,只能眼泪汪汪地直播。

而在危险和混乱中,我们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央视记者:刘骁骞。

这一次,他来到事发地明尼苏达州,深入最群情激奋的游行现场进行采访。

开始他很淡定地在人群外分析事态,结果突然遭遇骚乱,警察似乎要投掷一些催泪弹,于是人群开始混乱,刘骁骞和摄影记者先行撤离。

奔跑撤离的途中,刘骁骞还讲了一下当时的情况。

评论中有人认出了他:这不是去巴西采访大毒枭的那个记者吗,怪不得这么淡定,是见过大场面的。

这位记者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因为他数次“冒死”采访,报道不可能报道的“新闻”。

与之前的直面死神相比,似乎深入暴乱都不算什么了。

2

刘骁骞第一次“红”,是因为“逛菜市场式”的采访。

镜头中,他一脸平常地介绍着身后人正在进行的工作,仿佛他所处的地方真的是一个忙碌的菜市场。

但实际上,这是巴西毒贩的交易现场……

巴西毒贩势力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势力强大的毒贩,就连政府也不敢对他们轻举妄动。他们的武装力量甚至能与政府抗衡。新冠肺炎疫情在巴西蔓延后,因为不满政府无作为,巴西毒贩、黑帮们自行封城。

但别以为他们是什么“义士”。血腥、暴力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如果警察敢来,就等着吃枪子吧。”

“我们有非常多的狙击步枪。”

子弹和毒贩并不会认真分辨你是否应该葬身枪口之下。即使你是一位记者。

2002年,巴西最有名的采访调查记者,就因为偷拍了毒贩的交易而遭到绑架。在遭受了数天惨无人道的虐待后,他被活活烧死。

刘骁骞深知其中的危险性,但为了揭开这个神秘地带的面纱,毅然前往。

借由毒贩希望展示自己力量的心理,刘骁骞获得了采访报道的许可。但是真正到达毒贩所在的贫民窟,才知道自己面临的是无数只狙击步枪,大大小小的枪眼都对着你跃跃欲试。

你能想象和几十个几百个杀人凶手面对面吗?

刘骁骞还在后来披露,其实开始他没有被获准进入,而是跟随警察的行动与黑帮周旋,直面了一次子弹横飞的火拼现场。到后来,才获准进入。

新闻中他如走入菜市场般轻松,语气甚至没有任何波动,但其实他刚刚走过十几架机枪把守的关卡。

他與毒贩谈梦想,而对面的毒贩坦言自己是个只有今天没有明天的亡命之徒。

联络人告诉刘骁骞:在毒品加工工厂和贩毒窝点,几乎每个毒贩都不间断地吸食可卡因,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而且手中都拿着上膛的枪。同一个帮派间的成员都经常因为很小的纠纷造成流血冲突,更何况是带着摄像机来的外国记者?

如果遇到突袭,保命的方式只有跑。

但刘骁骞明白,如果遇到了,几乎不可能躲过枪林弹雨。

3

如果说第一次做这种深入危险地带的报道是一腔孤勇,那么第二次就只能说:敬你是条汉子了。

这一次。刘骁骞要去的是更加危险的地方,深入全称为“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的“哥武”进行采访。

在刘骁骞之前,这里从未有亚洲记者踏足。因为实在是太危险,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恐怖组织。

根据官方数据,“哥武”一共绑架过10583人,包括政客、商人、记者,甚至总统候选人。而在刘骁骞探访前,仅仅一年就有三名记者被哥武绑架。

最可怕的是,当时哥武正在和政府进行谈判,双方多次交火,政府一度会在夜间空袭哥武营地。也就是说,刘骁骞不仅要防备哥武游击队员突然心情不好大开杀戒,又要祈祷政府不会再搞空袭。

他在面对镜头介绍时,身旁就是持枪的武装人员。这里游击队员几乎枪不离身,开枪对他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

这是九死一生、极度危险的采访,他都一度想要放弃。

他在这一次“出差”前,已经做好了被绑架的准备:把家收拾得很干净,各种费都交了,因为如果被绑架了,或者出了什么意外,别人来我家调查或者退房,不会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不整洁。还读了几本人质被解救后写的自传,为自己做心理准备。

最终,作为一名记者,他还是踏上了那片最危险的土地。

刘骁骞采访巴西持枪毒贩

4

劉骁骞,福建泉州晋江人,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葡萄牙语专业,曾参与腾讯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前方报道。2010年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自201 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驻里约热内卢记者站记者。因在2014年5月1日到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时空》节目《走进“上帝之城”》特别报道中,面对全副武装的毒贩仍然淡定,而一夜成名。

以上是百度百科关于刘骁骞的个人介绍,短短几行字,简单的字里行间带着暗涌的波澜,似乎一个英雄式的记者成长史。

但在刘骁骞大学期间的专业课老师颜巧容眼里,他却是一个“认真、肯思考的文艺青年”,大学时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不仅学习认真、专业课成绩优秀,也喜欢阅读和思考,喜欢与人交流:和外教聊天、交流,和巴西人交朋友。

大学四年,葡语学习自然是主旋律,而在此之外,刘骁骞认为大学生活给他带来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的思维。虽然专业是小语种,但由于是中传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学校浓郁的传媒氛围的熏陶。作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电视台工作也毫无违和感。

说到中传四年里印象深刻的事物,刘骁骞坦言在大学毕业之后最想重新拥有的,是一食堂二楼的麻辣香锅和学校校园网内海量的电影资源,正是这些琐碎平常的元素,构成了他大学生活中的难忘瞬间。

从小语种学生到电视台记者的职业转变,这样的跨度着实不小,刘骁骞在大学期间也为此做了许多准备与努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网)做联络人和翻译,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担任腾讯体育驻南非的文字记者和出镜记者。

这两次大赛的报道经历使刘骁骞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新闻经验,比如身为记者应有足够的敏感度和勤奋。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外语专业出身的记者,如果能克服对形象的过分追求并且正确理解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和身份,同时发挥好外语方面的优势,就能不逊色于新闻专业出身的记者。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采访经验,进央视后就会轻松很多,很快进入状态。

记者在人们眼里,是崇高新闻理想的代名词。而谈及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做一名记者,刘骁骞坦言,“我没有刻意追求过新闻理想”,或许是因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而驻外也能体验到更多有意思的生活方式,这种天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加上近乎吹毛求疵的职业责任感,也使得他能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发现别具一格的新闻选题。

行文至此,似乎突然明白了如今新闻报道中那个尽责、敏感、勇敢、理性的央视驻外记者始自哪里。

5

2010年从中传毕业进入央视以来,刘骁骞一直常驻央视南美记者站进行报道。

工作近八年来,说起最让刘骁骞印象深刻的报道,一个是南非世界杯期间专访巴西传奇球星贝贝托的专题稿,当时稿件获得了腾讯总编室一等奖,还得到了两千元人民币的奖金,这树立了他初为记者的自信;另一个则是驻外第一年(2011年)制作的“走进亚马逊”的系列报道,在每日总结会议上受到了央视副台长孙玉胜的表扬,当时央视的海外报道中,类似的报道形式并不多,这也开启了他后来的记者定位。

转变,其实从来不是天雷地火般猛烈,而是清风细雨,润物无声。

2014年世界杯前夕,他因深入里约热内卢贫民窟对毒品交易进行的“上帝之城”专题报道为人熟知;2016年,他深入哥伦比亚的丛林之中,跟踪报道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游击队,他也是近年来唯一在哥伦比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停火协议生效前进入“哥武”控制区的亚洲记者。

这些深度与危险性并存的专题报道,并不是来源于偶然的想法。实际上,在驻外的工作中,除了日常新闻和突发的热点新闻之外,刘骁骞坦言自己对治安调查报告一直很感兴趣,从暗访枪支走私市场,到跟拍警察缉毒,再到调查非法木材走私,每一年他都会推出一到两个与社会治安相关的长篇专题报道,而“上帝之城”和“哥武”的报道也是这个选题线索中水到渠成的一部分。

“困难程度啊,就和一个母亲十月怀胎,最后把孩子平安产下一样”,做好一个报道有时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以报道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游击队员为例,他阅读了各种历史资料和本世纪初的新闻报道,包括一本四十万字的回忆录和一本哥伦比亚作家的非虚构作品,加在一起超过一百万字。

因此,《骁骞奥运观察》《骁骞探访“哥武”丛林游击队》,也是刘骁骞从业至今最珍惜的两个报道。“能够在标题中冠入我的名字,是央视对我的肯定和信任。”

在因为一系列专题报道而走红之后,刘骁骞坦言自己曾收到过两个收视率较高的网综邀请,虽然自己平时很喜欢并且常常收看,但考虑到自己不适合这样的节目,所以没有参加。“在人人争做网红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适合什么和不适合什么。”

驻外的八年中,刘骁骞收获了远远丰富于常人的经历和体验。“驻外使人认识自己,”刘骁骞这么说道,“驻外前我以为自己的报道会倾向文化类的,因为我一直以来有阅读的习惯,比较偏文艺,但驻外后我发现自己对文化类的报道并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对枪支毒品的治安题材报道很感兴趣。”

6

大学期间就曾在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交换学习一年,毕业后常驻巴西至今已七年有余,刘骁骞与巴西,与南美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便在巴西待了这么久,他仍然觉得自己在不断更新着对这个国家的认识。

在他看来,巴西是一个极其被造物者眷顾的国度,是世界上极少的同时拥有美丽风光和富饶物产的地方,然而和很多地域辽阔的大陆式国家一样,少数群体的问题很容易被消融掉。“如果没有综合的判断力,很容易被巴西的表象所迷惑。我见过在巴西生活很久,却对巴西有极深误解的人。”

由于工作的关系,除了巴西,刘骁骞的足迹遍布拉美大陆许多国家,而在这其中,他最喜欢的国家是古巴。

“我一共去古巴报道过九次”,从2014年古巴和美国“破冰”前开始,一直到之后古美两国从寻求关系正常化到外交谈判,再到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直到古巴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奥巴马历史性访问古巴,古巴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去世……几乎覆盖了近年来古巴的所有新闻热点。刘骁骞同时也透露,自己在写一本以古巴为主题的书,记录他接触到的古巴和其中的思考和观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俗话也是刘骁骞工作与生活的写照,和电视报道中的勇敢、理性截然不同的是,微博上的他,喜欢和粉丝分享电影和书籍,洋溢着浓浓的文青氣息,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了解到的是一个不同的巴西和南美,是一个带着浓浓诗意的“忧郁热带”。

对于未来,刘骁骞目标明确,他甚至向曾经的母校校友大力推荐央视:“在所有中文媒体中,央视是国际新闻报道最好的平台,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向所有有志于成为驻外记者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推荐央视。”

刘骁骞说:“我不是新闻专业,但对一点深信不移,在海外做报道,只要走得更远,离得更近,把自己扔置其中,好的故事就会慢慢出现。”

在中国,像刘骁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在叙利亚前线报道的女记者;在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涉险被困的中国记者;卧底黑砖窑的中国记者……

是他们,让我们在纷杂的世界中,多了一双看穿时代,看到真相的眼睛。

记者看似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行业,却又离我们很远。面对绑架、暴乱、枪击、战争……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只能靠自己冒生命危险报道。

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真相,需要依靠一个又一个像刘骁骞这样有胆量和魄力的记者。

(综合摘编自视觉志、百度百科、搜狐网)

刘骁骞探访“哥武”丛林游击队

猜你喜欢
驻外毒贩巴西
谁是接头人
“巴西”是怎么来的
消失的毒贩
巴西战舞
张可可问所有人:如何看待央视前往巴西贫民窟采访毒贩和拍摄贩毒的过程?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辨析驻外办
东京电影节力推生态片
中国学生变自信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