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的陪读现象及健康成长

2020-09-26 11:36刘瑞红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

刘瑞红

内容摘要:“陪读”是一个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陪读已经司空见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么,陪读过程中,怎么做才能实现预想目标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陪读 正确陪读 健康成长

一.“陪读”发展过程

“陪读”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学生存在社会现象之一。陪读的类型有差异,但目标一致。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和人才稀缺的矛盾促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当时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匀的情况下,农村学生只能通过自律、自強来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但能真正改变命运者甚少,因为那时他们父辈依旧尊崇“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所带来的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哪怕细小但看得见的变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农村脱盲率逐步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成为社会的中坚,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因知识或受益、或吃亏,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农村多起了校舍,由社请、县聘组成庞大的农村教师队伍也受到社会极大的尊重,也因国家对农村学杂费乃至书本费减免等一系列大好政策的落实,给农村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小学失学率有了显著的改善。到21世纪以来,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进城,发现自己储备的知识量,不被城市认可,融入不了中高层城市生活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不再盲目追求让孩子有学上,有了自己再辛苦也要将下一代培养成大学生的目标,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是某某家的孩子上的哪所985、211来慰藉疲惫的心身,但城乡教育基础的差距,部分意识到农村的师资不再适应高精尖人才启蒙培养,就想到了转学,由于幼、小学生年龄尚小,部分学校不提供食宿,各个家庭们不得不解放出父母乃至爷爷、奶奶中的一半在城镇学校附近租房居住,以便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兼辅导作业,就产生了起初的“陪读家庭”。再后来各地教育系统为了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撤点并校(裁撤生源少和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合并到集中教学点或乡镇中心学校)”,大量中小学生因为本村没有了学校只能转到别的学校读书。因此“陪读”之风邹然而起,每到开学季,陪读大军上演着城乡迁徙的浪潮,学校周边热闹非凡。

就拿我所在的县城来说(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农村陪读家庭在学校周边租房子,甚至有家长为了孩子拿到所谓的名校的入学资格,不惜负债累累到学校周边买房,与学校比邻而居,以不协调的生活方式,举全家精力陪读,除陪主体学业外还跟风去校外艺术班陪读,以自己的意志力强力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先成人、后成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活教育要讲做人,应当努力来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盼子成龙、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儿童时代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家长的言行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分阶段关注孩子身心的变化,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适时地兼修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清晰的认识到疼爱和溺爱的区别,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

1.重视心理教育。在应试教育思想盛行的当下,大多数家长攀比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之余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事件”……一些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能低智的产物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家长要转变观念以豁达、开朗的性格创造诚信、平等、民主、自信的成长环境,在孩子身心发育的年纪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度,以鼓励代替打压,沟通代替强权。

2.培养孩子独立性,适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以磨砺心志。懒惰是人与生具有的本性,自控能力差、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又比较多、沉溺于各种网络或游戏,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吃苦事事躬亲等给孩子成长带来一些“副作用”,容易造成“能力缺失症”、“精神缺钙症”、“高原性心理”等,不当的陪读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拿被冠以全国“状元县”的我的家乡——会宁来说,教育资源并不比全国任何地方优越,面对自然资源匮乏的西部农村来说,改变命运的就只有知识,要说优越性就是便利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耳濡目染革命老区红军当年的长征精神,转化为那一代代教师和学子们的“三苦两乐”,从而造就一批批“状元”。

三.城乡小学生陪读现状

陪读,即陪伴成长,可以实现孩子的成长向好的方向引导。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人格的培育期,自控能力差,对外界事物负面抵御力差,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而社会充满着各种的诱惑,对学生的干扰性很大,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但在这个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父母过分的督促束缚了孩子的独立性,会引起孩子反抗,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一定心理负担,其做法当然是适得其反,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秩序,不利于成绩的增长,造成恶性循环。

有些家庭条件差点的孩子,只好让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来陪读。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对学习情况则一无所知,一味娇惯、纵容,使得教育严重错位。也有些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在陪读闲暇之余三五而聚或娱乐打牌、只要孩子听话、不惹事、吃饱穿暖足以,更有甚者,为了不耽误自己娱乐,拿手机给孩子玩……

四.怎样才能正确陪读

家长陪读既然不可避免。陪读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上得到家长的照顾,但是要拒绝保姆式的陪读,杜绝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使孩子丧失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大程度增加孩子的依赖心。另外陪读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是跟家长待在一起。减少了与同龄人、外界的人和事接触的机会。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分辨能力。

记得以前有一位“东方神童”,年仅8岁就进到了县属重点中学读书,不得不让人佩服。但在陪读中,造成的“能力缺失症”不得不让人觉得惋惜,好在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东方神童”上了重点中学后,母亲愈发觉得他前途无量,为了确保他能继续专心读书,母亲开始了她的陪读人生。母亲包揽下家里所有的家务活,从不让他插手,为他洗衣做饭,甚至洗澡、洗脸,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叫他起床,为他挤好牙膏,甚至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上高中时,他的母亲还亲自为他喂饭,好让他继续看书。一直以来,神童的吃穿用度都是母亲在管,他母亲一再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专心读书才有前途,家务事不必他操心。母亲心想,他人这么聪明,将来长大很快就能学会的。1996年,年仅13岁的神童考上湘潭大学,大学四年他母亲依旧在他身边陪读,四年后他大学毕业,17岁的他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进行硕博连读。到中科院求学,他拒绝母亲再陪读。离开母亲的照料,他明显有些措手不及,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就在2003年,读了3年研究生的他被校方劝退,理由是生活不能自理。

在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同时,小学阶段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和习惯培养,在孩子做作业时排除各种干扰孩子学习的事件发生,平时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跟学生各尽其职互不影响。闲暇时和孩子多互动,多沟通。做好精神依靠。孩子犯错不要一味的单方面指责,共同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式。既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要区分保姆与伴读家长的角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也不可能是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能尽早适应各种学习乃至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给孩子制定适当的成长目标,还孩子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多一些自由,它们才能飞得更高。

“陪读”过程是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好成绩又是家庭、学生、学校相互配合的结果。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宽容,忍耐等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长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生活能力。不要过多干预学校教育过程。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从而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谢芳,王金兰等《从“陪读”现象看农村教育存在问题》.

[2]陈锋,梁伟.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家长陪读经历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甘肃华县的实地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3]韩斯琴,陪读对陪读幼儿的情绪、情感与交往意识等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2019(04).

[4]张琳莉,庞静,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原因及思考——《当代经济》2017(09).

[5]杨海郁,农村家庭陪读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文学教育》2016(06).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规划课题《会宁县农村小学生陪读策略及健康成长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号GS)【2018】GHB0614)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北关小学)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
把快乐留住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抓好德育工作是每个班主任的重重之重
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综合评价伴学生健康成长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