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彩周
[摘 要]投资学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目前互联网金融以其虚拟化、快速便捷性、高效率、低成本、透明性等特点改变着传统金融领域的投资行为。基于此,在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改进授课内容、课堂授课方法,增加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实践课时,改进考核方式等,以适应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关键词]投资学;专业课程;互联网金融;实践课时;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F830.59;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127-05
一、引言
本文所说的投资学专业课程,指的是除公共基础课(比如大学英语、体育等)、公共选修课(比如通识课等)之外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本文主要研究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改革)以及专业选修课程。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根据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国家课程标准”),金融学大类投资学专业方向专业核心课实行“5+X”方案。“5”即开设固定的5门课(金融风险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X”即在备选课程菜单里选课。备选课程一共要求22学分左右,学生可以在给定的55门课程菜单里选择一些课程,比如个人理财、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等。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选修课程要求选够20学分左右。各高校可根据实际与办学特色自己选定一些特色课程,如可选择信息经济学、信用经济学、信用管理经济学等信息信用类课程。
不管是传统的投资学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培养方案,总体上来看,由于现有的投资学课程改革时间短,目前多数高校大部分课程仍使用传统的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投资知识呈现快速增长(迭代)态势,而投资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亟须改革。本文即结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资领域的变革促进投资学专业课程调整
(一)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主要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1]。其主要特点有:金融業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发展;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借助互联网平台,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金融风险监管难度加大[2]。此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公开透明、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引起的投资领域新变化促进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金融在投资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经营机构经营与个人投资理财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对经营机构而言,一是经营机构变得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之前,一般投资业务是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来完成的。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除了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从事客户投资业务外,还有众多的投资平台从事这项业务,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P2P(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理财宝类)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1]。二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类投资结构投资产品呈现更多元化、灵活性、便利性。比如传统金融机构推出了电商化创新的投资产品、融合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等;非金融机构投资平台产品(展现为具体投资模式)则花样纷呈,主要可分为直销、互助、返利、拆分等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推出特色化的投资产品或者投资产品利润回报方式,比如上涨模式主要推出虚拟货币,返利模式主要推出产品投资分红方式等。
由于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投资参与者众多、时间碎片化、投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当前监管也变得更复杂,要从政策、企业、市场、个人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并着力规避相关风险。
对于投资者个人来说,互联网金融时代带来的便利一方面是降低了投资门槛,在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撑下,投资者更主动也更容易与财富管理媒介互动进行财富管理与配置。另一方面也使投资操作更便捷,只要有电脑或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投资操作,而投资时间也可随机选择,即呈现碎片化(既定时间范围内随地可以投资)的新特点。此外,持续增多的金融产品,使投资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即从单一的银行存款变成可选择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的投资品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多元化是目前及将来投资产品的新特点。而风险控制影响力、收益率、资金转账的灵活性也将是投资者选择产品的主要因素。
互联网金融给经营机构与个人投资方式都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也要适应金融投资领域新变化。所以,投资学专业相关课程内容开设以及相关教学、考试方式等也要不断革新,体现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实需求。
三、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完善投资学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
目前,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系统化课程(下文所说的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课程主要指投资方面的课程)仍处于探索时期,即这些课程体系尚不成熟,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现有的金融模式也不断变革,短期内系统总结互联网金融知识有些难度。
对标国家课程标准,如何把互联网金融知识融入必修与选修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完善,这是投资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教研室可以要求教师在某一类型的课程中,比如个人理财、公司金融、银行业务与经营等,延伸设置相关的新章节内容,把新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知识与国家的金融政策融入课程体系中。当然,如果已有成熟的课程教材,可设置一些选修课程或部分必修课,在这类课程中系统讲授新的投资理念、方式与方法。但目前单独开设互联网金融(投资)课程的学校还不多,大都是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或者在积极探索相关教材的编写。
(一)扩充课程内容
教师应充分了解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在课程的某些章节适度添加、讲解目前互联网金融(与投资有关)的一些热点话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首先,分类讲解一些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网络支付、借贷以及互联网众筹融资、信托、保险、基金、消费金融等各类产品,需要将这些产品进行有效分类。例如,讲基金产品时,可以把余额宝知识放在有关章节专门讲解。讲解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信托等知识时,可以在金融工程等相关课程结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讲解。讲解互联网消费金融时,可以在行为金融相关课程中结合有效市场、行为金融等知识进行讲解。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投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更精准地把握普通投资者对金融投资的需求,揭示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规律,运用行为学说(行为金融)进一步地诠释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新变化,自然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其次,增加金融营销知识。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大力开发电商业务,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产品、基金和信托业务走向线上营销并向纵深发展,诸多券商与传统金融机构都在建网上商城,线上销售金融产品。基于此,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金融营销知识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新发展的金融基础知识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将来在实习或工作岗位更好地为客户答疑解惑[3]。
(二)编写互联网金融有关课程教材
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自己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的专用教材,改变国内外教材偏重理论或者与现实证券市场有些不符的现状。目前国内汪昌云等编著的《投资学》详细讲解了基本投资理论、数理模型,重在培养学生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能力,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国外博迪等编著的《投资学》,虽然其中一些基础投资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其内容是根据国外金融市场编写的,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有诸多不符。
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互联网金融有关教材,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可通过直接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或者通过对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需求情况,然后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际的素质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编写相应内容。教材编写中除了任课教师参与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互联网金融投资从业人员等共同参与。在编写过程中,要對传统教科书中学术性与理论性过强的内容进行修改,即将其进行适当地介绍,让学生掌握基础金融学理论,但淡化数理推导演绎,同时增补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分析的案例与实验素材。
四、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领悟互联网背景下的投资知识
仅仅将互联网金融知识添加到课程体系中是不够的,在新的条件下还需要调整理论课授课方式,保证有关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掌握,满足互联网时代新型投资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课程,基本采用播放文字课件辅以板书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部分教师的课件中有些图片、音频、视频、传统案例等,但这些总体上缺乏互动的视听材料,对于时常手机“刷屏”的大学生来讲仍缺乏吸引力。部分学校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部分教学的材料)辅助教学,但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较差,利用率偏低。这些既有的教学模式由于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加互联网金融的案例教学与体验教学。
(一)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完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一般的流程是给出案例、引导分析、及时总结深化有关章节理论知识。这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设定某一互联网投资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撰写投资分析计划,学生在随后课堂分享展示,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讨论该展示,并及时总结点评;一种是教师将投资经典案例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当堂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结合课本相应章节(以及补充的延伸知识内容)进行解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尚未有成熟教材的情况下(在授课中教师应扩充这部分内容知识)用余额宝、P2P、众筹等经典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营销模式及风险管理,让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同时,教师适时点评学生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可行的优化分析方案。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搜集整理经典案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实效性,要本土化,而且要难易适度。结构一般有开场白、案例事件脉络、对策分析(结论)。案例“导入”或“总结”,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情景来设计,案例分析的情景及过程需要抓住案例内容的精华,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和“内涵性”,以提高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的效果[2]。由于互联网投资知识在现有投资学课程体系中基本没有涉及,因而既有案例中很少有互联网金融投资方面的,这需要及时增补,丰富案例库。丰富教学案例库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任课教师通过业余的时间直接参与实盘交易,即参与各种网络金融产品投资,了解真实个案,编写实战案例教学库。二是任课教师搜寻金融市场最新发生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必要编辑,建立案例库。三是建立学生参与交易的案例库,即根据学生所分享的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经历建立案例库。当然,由于学生消费能力低、自由支配资金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些低成本、低风险、偏长线的投资,避免影响在校学习。
(二)拓展体验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课中都应有体验教学。一般理论教学课时少,在一节课中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但也可以进行短暂的体验教学。这类体验教学主要是辅助理解教学中的主要观点、投资理财流程等,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就成了实验实训课。比如在证券投资学有关股票报价交易等理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下载一种简易炒股APP,在课堂上实时讲解操作流程,让学生感受股票的交易过程。
实践教学的体验教学一般指有关模拟交易实训。常规实训课需要学校购买相关软件并培训师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许多风险小、门槛低的产品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实盘操作提供了可能,如余额宝等产品,这类体验式教学如何优化开展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完善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以及考试方式,提升互联网金融时代学生投资业务操作与分析能力
对标国家课程标准,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投资学专业实验、实训课设置与考试方式,满足投资学专业人才实践运用能力培养要求。
(一)完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置
投资学专业实践课即实验、实训课,一般分为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单独实验课)与校外实训或见习。按照教学要求,主要课程都应安排一定的实训内容(尤其是核心基础课),但目前,很多学校实验、实训教学主要针对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专业课比如项目评估等较少安排或者没有安排实训课时。即使证券投资类实训教学也应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开展实训或者拓展实训,但诸如介绍新发展的金融APP操作,互联网金融投资产品操作类的实训课,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此外,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培养计划中安排了部分实践教学,但主要是在校内进行实训,缺乏(或者较少)校外实训或见习环节。学生的校外实训或见习大多数时候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有些学生无法找到对口公司(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好的相关公司),就利用各种关系随意找家公司完成任务,实训效果不佳。其他校外实训,如参观金融机构、外聘投资理财专家开讲座等,有些学校由于没有或者很少有与校外对口企业建立的稳定的合作基地,或者由于邀请专家流程过于烦琐,因而也没能很好地及时开展。
为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投資学专业课程应完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置,增补一些必要的课时,还要注重上课形式多样化。一是可以运用金融APP 教学(金融APP除了理论课可以使用,实验课也可以使用,实验课操作时间可以延长,可以用整节课进行操作)。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种金融APP 纷纷涌现。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解并演示部分APP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最新金融投资业务发展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模拟炒股或者低风险互联网投资产品交易,加深学生对相关投资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类课程可以开展综合实训,可以以专业实验竞赛方式开课。三是切实开展校外实训教学(主要开展专业见习,这类见习时间短,不同于长期的毕业实习)。可以通过合作建立定点教学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进行短期观摩见习。校外的实训一般需要专业分组、定时(一般建议4~8周)、推行导师制(企业指定导师指导)等,而不是学生随意找家公司见习,以确保实训效果。如上所述,校外实训教学还可以聘请校外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定期到学校开讲座(由于是校外专家授课培训,称为校外实训,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校内实训课)。
至于单一性的互联网金融类课程知识的实训(课内实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开展。一是围绕金融行业的电子化应用展开,实验项目可设定为对比各银行网上个人业务和企业业务,分析这些业务的特点与各自优势。二是浏览与分析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官方网站,了解该公司网上相关新业务。三是分析网络创新业务,如余额宝、蚂蚁花呗、P2P网贷业务等市场发展情况。四是认识并分析目前网络金融安全及风险的防范问题,侧重分析安全管理机制内容。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是确保其稳健发展的重要一环。所以在课程教学实践当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理财入手,尝试使用常见网络支付平台,了解其支付流程,分析可能的风险(风险漏洞),提出避免或者克服这些风险的可行方法[3]。各类非校外的实训要保证一定的上机实验时间。实训要布置具体任务,提出具体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并形成文字作业。
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实训属于学科交叉内容,一般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知识,要熟悉金融行业和金融业务,还要不断研究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对于一些院校来说,开设这类实训课程迫切需要解决师资配备问题,做到引进、培训结合,使相关教师能做到掌握证券投资实务,熟练操作实训软件和各类金融APP,逐步熟悉有关金融法规等。
(二)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多样化,改变多年不变的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单调考核模式,增加实训(这里的实训课主要指作为一个课内教学环节的实验,独立的实训课按照操作情况计分)成绩权重,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建议增加互联网金融有关内容的实训成绩。实训成绩(可以以案例分析、操作报告等结果为评定依据,还可以考虑模拟炒股排名、模拟投资收益等酌情给分)的权重可以设定为30%左右(各校可以根据实际确定),平时成绩设定为20%左右,期末成绩设定为50%左右。平时成绩也可以多样化,即可设定为考勤、课堂讨论发言、小组投资分析或理财咨询报告等形式,对于小组报告的主要撰写者给分可以适当增加(小组先给评定一个基础分)。采用多样化的平时成绩与实训成绩计分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校通过增加课程中间环节的多种考核方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即通过结合模拟投资操作、小组讨论、小组投资(咨询)分析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形式与基本情况,客观评价学生成绩[4]。这样考核更加公平合理,也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对标2018年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已有的课程中加入相应的新的知识或者增开新的课程。同时,在案例教学、教材编写以及其他实践教学、考试等环节,要不断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进行改进探索,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当然,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水平,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
[ 参 考 文 献 ]
[1] 佚名.互联网金融_360百科[EB/OL].https://baike.so.com/doc/5536051-5755137.html.
[2] 汪连新. 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89-191.
[3] 陈雅玲,黄超,温宇. 探索互联网金融下高等院校金融学科的课程改革[J]. 科教文汇,2017(8):38-39.
[4] 林秀兰.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基金投资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 经贸实践,2018(17):344+34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