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学军
适逢假期,利用三天时间读完了青年作家王栋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房客》(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合卷之际,突然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这一来是小说本身带给我的思考,二是我与王栋相识,作为朋友,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王栋共勉,同时也算是对这部作品的一个交待。
前面读过王栋的一些作品,但大多是其公众号上的随笔,如《源远流长中国梦》《电影里的奥林匹克》《一场游戏一场梦》,都很有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得其中的一些作品我还忍不住作了一些点评,王栋也很谦虚,都分别给我作了回应。王栋的写作范围涉及很广,有散文、随笔,也有影评、小说,从王栋发表的諸多作品不难看出,王栋是非常爱学习、爱思考的,同时也是非常勤奋的,可以说,他的这些好的习惯和养成,也正是我一直关注他的原因。
王栋是一位80后,有正式的工作,据说平时的工作也很忙,他能利用业余时间不停地坚持自己的爱好、不断地创作,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从王栋的作品中还能看出,他对电影、文学、音乐都是情有独钟的,特别是对电影,他可能关注的要更多一些,关于电影的评论,他也写了不少,有的写得非常好,这可能与他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有过一段学习进修的经历有关,也可能是与他平时的爱好、再或是与他一段时间的思考、更或是与他今后打算研究的方向有关,总之,我认为他对电影研究,以及对电影的理解和见解还是有不少独到之处的。
读王栋的小说《最后的房客》,首先给我的感觉是画面感很强,小说的开篇作者首先是对故事的时间和环境进行描述,特别是对小说环境的描写,是花费了相当笔墨的。读过之后,故事发生的地点——出租房的轮廓,已经基本呈现在我的脑海。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是习惯的,这与王栋的写作习惯是一致的,这种写法,可能与他对电影的研究和关注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小说的创作与电影剧本的创作肯定是不一样的,是有很大差别的。王栋之所以要在小说中进行这样的描写,我是在读完了全书以后才真正明白的,知道这并不是他的写作习惯,或者说是他的创作惯性问题,而是小说的需要。作为一部故事发生在封闭空间的悬疑小说,其环境对后期故事的发展尤为重要,在这部小说中,几乎每一层楼,每一间房子,甚至室内的每一件家具、摆设,包括墙上的钟表都是有故事的,所以,他在小说的前面做这样的铺垫也是不过分的,或者说是很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者耐心设置的或明或暗的伏笔、暗示和呼应,读者的一次阅读是不可能完全体会得到的。可以说,《最后的房客》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寻味的小说。
再就是这部小说的结构。前面我曾经分别读了作家刘一达和评论家马季两位先生关于王栋小说《最后的房客》评论,刘一达先生评论的题目是:《小说叙事结构的挑战与创新》,重点从王栋这部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作了阐述。马季先生评论的题目是:《世间所有奇妙都是灵魂的写真》,评论除了强调这部小说给人的真实感和深刻性以外,也同时指出了王栋在这部小说的创作结构上的探索与尝试。
刘一达先生在评论中写到:“也许是《房客》的作者王栋跟我有相同的创作感受吧,所以他的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这部小说最大的看点是叙事结构的突破,或者说是尝试。”可以说,刘一达先生对王栋这部小说在架构上的探索和尝试是肯定的,是给了很高的评价的。马季先生在文中写到:“我曾经读过王栋的几部中短篇小说,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在小说中营造的那种奇妙的氛围,在这一代青年作家中,像他这样写作的——剥洋葱的叙事方法,缓慢的节奏——少之又少……小说《最后的房客》,多少让我有点好奇,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他的叙事方式适合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若是继续采用这种方法,难度太大了。我说难度太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作架构上的难度,一个凭借奇妙想象阐释的故事,既想做到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又想做到合情合理、行云流水,这需要脑洞,更需要精神质量……然而,在《最后的房客》阅读过程中,我欣喜的看到了一束光亮:大众文学的外貌和精英文学的灵魂在这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聚合。”
刘一达、马季两位先生对王栋小说《最后的房客》的评价我是认同的,特别是对小说在架构上的探索及尝试的评论是深有同感的。王栋在这部小说的架构上是作了一些思考,也下了一番功夫的,整部小说能够如此流畅地表现,与其巧妙的结构也有一定关系的。这种使用类似《十日谈》式的大故事嵌套小故事的叙事模式,讲述在封闭空间中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特定事件的小说表现形式不仅形式独特,而且故事也很有张力,能够引人入胜。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王栋小说《最后的房客》的故事性。一部小说除了它的思想性、代表性和艺术性之外,重要的还有它的故事性,大家常说的“内容为王”就是这个道理,内容是什么?对于一部面向大众的小说而言,故事就是王,如果没有故事,就失去了可读性,大家就会不愿意读、读不下去,即便是有再好的思想也传递不出去,如此,就更谈不上什么小说的代表性和艺术性了。
读王栋的小说《最后的房客》,我想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把握,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篇,主要介绍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场景及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部分是讲故事,这里的讲故事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讲,或者说是作者自己讲,而是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在讲。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通过解密和反转,把小说的整个故事串了起来。我之所以这样分,是想把小说的结构理得更清晰一些,让小说的层次更分明一些,便于我后面的表述。
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部分大家可以轻松地阅读,甚至还可以与第二部分自然地连接,但第二部分的阅读就不太轻松了,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不知所云。作者先是设置了一场停电,将5位房客聚集到了出租房一楼的大厅,然后安排大家讲故事,而且连讲了两轮。因为5位房客各自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自然所选的故事、所讲的故事,以及对所讲故事的理解,再或是各自讲故事方式、风格也都不尽相同,而且他们在讲述时,也都会根据自己各自对故事的不同理解和对故事中人物的好恶有所侧重并在无形中为其赋予自己浓厚的个人色彩,这些,从人物的刻画上来讲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从故事的连续性上来讲,肯定是连不到一起的,这就难免会让人产生阅读上的一些暂时的困惑和疑问,这是要说什么呢?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小说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武向天,职业画家;吕辉,职业导演;张锐强,职业码农;肖萧,CBD投行职员;云端,刚从美国读书回来,大学助教。所讲的故事分别是:《黑盒子》《上帝之眼》《彩票事件》《空山灵雨》《飞翔》《此人》《左眼》《犹在镜中》《审判》《夜》《夜Ⅱ》等。可以说,这些人是各不相同的、这些故事也是各不相干的,与传统的讲故事方式是有一定不同的,读者读起来确实是需要一些耐性的,但这种手法,或者说是写法,却偏偏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发读者、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而把读者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向深入。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初衷吧,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应该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作者是在做小说结构上的探索与尝试。读完全篇后,读者这才会发现,各个题材的小故事不仅与讲述该故事人物的性格和经历相契合,也是对“最终谜底”的层层铺垫。数个小故事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也或明或暗地贴近小说主题,如一场游戏带给读者独特的趣味性和阅读体验。
至于第三部分,应该说就小说的故事性而言,是这部小说的点睛部分,至于故事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穿越离奇,作者又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巧妙地把整个故事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在故事中体验小说所描述的种种场景,以及小说对各个不同人物的塑造,等等,我这里就不再作赘述了,之所以这样,也是想给读者诸君,在思想和思考上留下一些空间,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总之,王栋的这部《最后的房客》是值得一读的,很精彩,同时,其独到之处也能带给人一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