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军
(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2018 年4 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6 年发布《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从建筑市场监管、工程建设监管、重点工程信息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行业信息共享与服务5 个方面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据中国建筑协会统计,2019 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8 445.77 亿元,同比增长5.68%【1】。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信息化转型势在必行。同时,工程建设监管作为建筑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工程监督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便捷性,从而推动建设工程质量提高。
随着21 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信息化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03 年、2011 年、2016 年先后 3 次发布《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随着“纲要”的出台,各省市陆续推出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措施。目前,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建设工程审批管理平台,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项目信息登记、手续申报以及资料提交等工作【2】。一方面,“平台”对行政审批流程做了标准化设计,对建设单位所需提交的资料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让建设单位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区域内项目在统一的平台下管理,项目信息一目了然,减少了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纸质文档进行申报,这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更加方便、有效。
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基于“云技术”部分城市已经实现第三方检测数据实时采集上传【3】,例如,静载、高应变、低应变、超声波、桩钻芯检测、结构抽芯、回弹等现场检测项目。现场检测设备与检测监管平台对接,检测数据实时采集上传,确保现场检测数据可靠性,不受人为干预。同时,现场检测业务的合同信息、备案信息、检测方案、检测原始数据、现场检测报告关键信息等及时上传至检测监管平台,方便监督监管人员查询。
建设工地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建设工地进行远程实时监控【4】,具有视频采集、传输、存储等功能。通过建立完善、高效、快速的远程视频监管平台,缓解因建设工地分布地域广、监管对象多造成的监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便于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实时掌握现场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覆盖率,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隐患,提高建筑工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履行质量监管职责。
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限制,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5】,具体表现为:(1)未形成统一平台,各区、各部门、各平台之间互相独立,未实现信息的统一共享;(2)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仍待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和标准化设计仍需改进;(3)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新兴技术应用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城市建筑质量监管部门主要承担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责任,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标准规范,通过施工许可、督查抽检、工程检测和竣工验收等手段,实现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为了让监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个城市统一的建筑质量监管信息化平台要实现3 大功能目标:(1)各部门监管工作要纳入统一的平台;(2)各区的监管体系要纳入统一的平台;(3)各类数据要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各部门、各区县平台过多、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并联审批、提升协同效率,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关键数据适时提取、汇总筛选、分析整合的功能,更好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
我国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已基本实现工程报建信息化、竣工验收信息化和档案管理信息化,但是,质量检测监管信息化、过程监督信息化仍处在探索阶段。从长远来看,建筑质量全过程监管信息化势在必行,不仅仅局限于报建及验收资料提交的信息化,过程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同样重要。通过工程建设全过程信息化建设,政府、建设单位可以实时了解项目动态,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
探索应用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质量行为监管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筑工程多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等信息共享,保障数据可追溯,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首先要确定平台建设的规则和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整合各区县、各部门的信息化资源,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推进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响应国家“一窗式”申办受理的要求,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各级各部门使用统一的质量监管系统,建立起“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群众和企业申办事项的“一站式”办理。平台模块应包括项目报建、施工许可、监督检查、规范规定、检测备案、检测报告、竣工验收、信用记录、投诉举报、企业及人员档案管理等。工程项目相关的资料档案实现“一站式”存储管理,开放查阅权限,允许群众和企业申请查阅。如图1 的统一化平台示意图中,可通过建立系统化构建统一标准方案,并引入物联网技术,促进见证取样过程中的相关技术理论分析,可实行有效的数字化动态监管流程,并确保当前建筑市场监督管理过程中不存在相应的弄虚作假现象。再比如,不诚信等建筑施工人为行为的产生等。为有效地推动城市建筑业的守信发展,建立和制定可行性高的系统化构建方案,并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快速稳定发展。
图1 统一化平台示意图
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监管制度的标准化建设。一流的标准,才有一流的质量,只有制定出一流的监督管理标准,才能保障标准化建立最佳秩序的目标得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省市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不统一,甚至一个城市不同区县监督管理的内容都有所差异,“一区一政策”给工程参与方带来不小的困扰。因此,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重中之重是建立统一的、标准的、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让工程参与方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监督管理的标准化中,不仅要对项目中的备案环节、取样见证环节及收样检测环节进行分析,同时,应加强对该环节中各项电子标签的材料信息读取,从而有效地制定可行性高、项目规划建议明确的相关技术理论。同时,在检测报告的可行性分析中,应充分地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内容、施工技术的应用目标等,促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对检测报告环节、二维码防伪功能等都进行细化分析,促进出具检测报告信息的有效性。
在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上,应基于云平台将监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单位等工程参与主体进行整合,关键项目、关键节点、关键资料各责任方要在平台上实时上传,保障各参建方均能够实现对工程情况的动态掌握。在监督、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在平台上公布,责任方要配合处理整改,整改后应在平台上传证明资料,相关部门确认后给出整改通过的意见。通过这种信息共享的机制,强化各参建方的监督责任。例如,在借助手机App 系统进行建筑材料取样检测的环节中,可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的信息共享分析。
取样员在收到取样信息后,会通过NFC 功能,对工程质量的检测电子锁信息进行专用锁的开启,同时在读取箱控制的过程中,应按照对应的电子标签信息进行读取分析,这样能够确保样品进入检测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样品信息的自动生成,并强化检验人员的检测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受限于检测设备技术,目前工程质量检测仅有部分检测项目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只能依靠检测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监管人员的监督巡查,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为排除检测数据的人为干扰,要借助科学的检测仪器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全面推动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对于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有困难的检测项目,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上传图片、影像资料的方式,证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例如,取样材料的信息上传过程如图2 所示。
图2 建筑材料样品收样中手机客户端信息的全面上传示意图
在进入检测机构的内部过程中,应充分地结合手机客户端的信息进行全面上传,不仅能够保障数据信息的合理分析,同时,能够强化建筑材料样品收取过程中信息的有效分析,促进取样信息的记录有效开展。
聚焦企业申办事项,依托统一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平台,促进更多事项由PC 端向移动端升级,让“网上办”“指尖办”成为群众办事的心仪载体和第一选择,提高监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对建筑检验报告进行读取的过程中,可借助移动端进行及时的读取,如通过移动客户端的二维码扫描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的信息报告,同时,在移动信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应充分地结合手机客户端信息通过“检测轨迹”将检测报告的相关信息进行关联,重点对管理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等。
建立设计图纸数字化存档系统,探索基于BIM 的工程竣工备案模式。相比于传统的二维图纸,基于BIM 的施工图是在三维模型中进行的,各工程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通过软件的碰撞检查可以发现二维图纸难以发现的空间问题【6】。可以通过提取BIM 内的建筑信息,直观地观察所查部位的设计情况,与现场施工情况和检测报告进行对比,验证施工情况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基于BIM 的工程竣工备案模式,设计图纸审查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虽然BIM 技术尚在推广应用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印发指导意见,推广BIM 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普及,基于BIM 的工程竣工备案模式指日可待。
通过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城市建筑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实现监管过程的数据化管理,达到流程规范、信息准确、便于查询的目标,让质量监管部门的技术、数据、应用和服务都进入高速发展的通道,推动“智慧质检”建设步伐,真正实现了质量监管业务数据的信息化、动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城市建筑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