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瑜,陈展文,罗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盆底肌功能障碍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对于分娩后产妇而言很容易诱发该病。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子宫脱垂、尿失禁等为主,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也使其生活状态受到影响[1]。据有关资料显示[2],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详情如下。
本文所选500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均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基准分为2组,每组250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23岁和38岁,平均(26.85±2.34)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分别有136例和114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最小、最大分别是25岁和37岁,平均(26.91±2.43)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分别有140例和110例;在临床资料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了解试验内容并签署有关文件;②具备正常表达、沟通、理解能力;③确诊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具有慢性传染病史、精神疾病史、泌尿系统性疾病;②具有盆腔手术史;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④手术疤痕裂开;⑤产后恶露未干净;⑥戴心脏起搏器。
对照组:常规护理。为患者讲解关于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知识,协助其进一步认识自身疾病。严禁患者饮用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指导产妇进行生物电刺激,2至3次/周,每个疗程15日。在产妇回家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每日3次,每次15分钟。在产妇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产妇康复状况,并予以针对性指导,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观察组: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护理干预。①盆底康复训练。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锻炼,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耻骨-尾骨肌群收缩、放松练习,调整体位至平卧体位,将软枕放置在头部下方,轻微分开双腿,指导患者做排便和排尿动作,增强盆底收缩,然后慢慢放松,帮助患者了解、掌握该方法。如果患者对盆底肌收缩方法无法全面掌握,则实施“生物反馈”,将肌电探头放置到阴道内部,盆底肌肉在感受到后出现收缩并产生信号,利用屏幕可观察,患者能够以反馈信号为依据从而获取盆底功能锻炼的重点[3]。每次超过3s,然后慢慢放松,重复训练,每次锻炼时间为15分钟至30分钟,每日进行2次至3次。肌肉锻炼期间,需要对持续强度、时间及速率等控制。②健康宣教。利用调查问卷对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了解程度进行评估,以患者文化水平及理解程度为依据实施健康教育,利用分发手册、讲座、播放视频等方式进行产褥期知识宣传,并对其日常饮食运动进行指导,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及饮料,禁止剧烈运动,增加蔬菜蔬果摄入量,保证大便畅通。产后30日内禁止患者进行体力劳动,严禁盆浴。产后60日禁止患者性生活,且不能负重或者长时间坐,避免腹部压力增加[4]。定期随访,询问患者康复状况,并告知患者定期复查,以患者康复状况对患者锻炼状况进行指导,电话随访过程中,告知患者在家坚持2个月的锻炼。③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交流、接触、沟通,了解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产生因素,根据具体诱发因素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减轻患者内心压力,使其保持乐观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进而获取良好的护理效果。④家庭支持。告知产妇家属多陪伴在产妇身边,与其交流、沟通,对于其提出了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康复训练过程中,让产妇家属陪伴在患者身边,从而增强治疗自信心。⑤阴道哑铃辅助康复。以患者实际状况和阴道口大小为依据对哑铃进行选择,通过无菌润滑液或者安全套处理哑铃,然后将其放置在阴道内部,与阴道口距离大约2厘米,指导患者肛门、尿道提起,目的是收紧哑铃,同时对活动室内活动进行指导,20min-30min/次,每日1次。⑥对于膀胱不稳定活动症的患者,指导患者写排尿日记,喝水量及时间,从而减轻产妇尿失禁状况。
对2组盆底肌恢复状况和尿失禁评分进行比较。盆底肌恢复包括5个等级,等级越高说明盆底肌功能恢复越明显。尿失禁评分依据为尿失禁问卷表简化版(ICIQ-SF),分值总计21分,分值越低,说明尿失禁症状越轻。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试验结果,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和率(%),分别采用t与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盆底肌恢复状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具体见表1。
2组护理前尿失禁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低,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1 对比2组盆底肌恢复状况[n(%)]
表2 比较2组尿失禁评分( ,分)
表2 比较2组尿失禁评分( ,分)
分组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50 18.42±1.46 16.14±1.35观察组 250 18.29±1.36 10.05±1.23 t 1.030 52.724 P 0.303 0.000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1h漏尿量对比,差异较小(P>0.05);护 理 后,观 察 组 比 对 照 组 少,差 异 明显(P<0.05),具体如下表 3。
表3 对比护理前、护理后1h漏尿量( ,g)
表3 对比护理前、护理后1h漏尿量( ,g)
分组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50 9.08±0.34 5.41±1.17观察组 250 9.09±0.32 2.42±0.18 t 0.339 39.937 P 0.735 0.000
盆底支撑与肛提拉及筋膜提拉有关,但是女性分娩过程中,很容易损伤肛门周围神经和筋膜,进而造成盆底功能性障碍,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功能性障碍发生率越高,且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产生尿失禁、尿急及尿频等临床病症,对患者日常生活不利[5]。所以,盆底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6],盆底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盆底功能,但是因为作用部位相对特殊,大部分患者训练过程中不愿进行,配合度及依从性较差,进而对训练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的同时护理工作的开展特别重要。由结果分析,在盆底肌恢复≥3级方面,对照组是52.00%,观察组是71.60%,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在尿失禁评分方面,2组护理前对比,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显著(P<0.05)。可见,盆底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为患者讲解盆底康复训练的目的、重要作用等,可协助患者进一步认识盆底康复训练和自身疾病的危害,进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予以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方法,不仅可以及早恢复患者盆底肌功能,同时可使尿失禁等病症改善,值得采纳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