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冬梅,刘春梅,莫淑欣,吴燕荣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二区,广东 广州)
2019年12月初,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迅速扩散。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1]。我国于2020年1月20日将COVID-19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进行管理[2]。截至2月29日24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79824例,累计死亡病例2870例[3],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影响。COVID-19来的突然,传染性强,发展难以预测,缺乏特效药,治疗不及时有生命威胁,如果不及时收治隔离,就引发更多的传染。COVID-19是一次突发的危机事件,对疾病目前的发生和发展,给患者带来了焦虑与恐惧,患者收治住院后处于隔离状态,无家属探视、陪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本研究根据此情况,对45例确诊COVID-19的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1月27日至3月5日在本院治疗的45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包括3例其他国籍人员),对其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采用SAS与SDS评分,所有患者对本次调查知晓并同意。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表格,无记名形式,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自填。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无或偶有计1,少有计2,常有计3,绝大部分或持续有计4。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总粗分乘以1.25)的分界值为 53分,其中 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4]。
1.2.2 干预方法
在常规心理护理基础上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主要实施方法内容如下:(1)评估心理状态:入院后,医护人员采取与患者开放式交谈,了解其思想状态、对疾病的认识、家庭环境,了解其心理问题及程度,分析引起心理问题的因素,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心理指导。(2)心理干预:①改变认知:对疾病错误的认知,会带来焦虑,产生恐惧,医护人员让患者了解COVID-19相关知识,目前尚无特效药,也没有特异性的疫苗预防,但是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出院,同时会产生免疫力,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②接受现实:安慰患者既来之则安之,在医院隔离是最安全的地方,保全家人不被感染,是正确、值得;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尽早治愈疾病。③适当情绪宣泄:医护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心理状况,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绝望等多种负面情绪者,引导患者宣泄情绪,比如:找人倾诉,向他人表达等,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主诉,同时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并寻找到症结,帮助其予以消除。④指导患者学会情感转移:护士经常与病人接触交谈,当焦虑不安时,可以看书、听愉悦的音乐、看电视、看报纸、追电视剧等,转移注意力。⑤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同事联系,得到更多关心关爱的支持,护士也是社会支持来源之一,护士多与病人聊天、交谈,对病人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⑥运用肢体语言等其他方式鼓励患者:以“注视点头”、“轻轻拍背”、“抚肩说话”、“伸大拇指”和“V”字手势等肢体语言,或防护服上写上正能量的字幕来传递对他们的尊重、关注、支持和鼓励。⑦适当释放压力:很多患者住院隔离后,很多工作、学习、生意停止后,会有很多的压力,产生焦虑,睡眠障碍等。护士给予疏导患者学会放下手头上的事情,疫情引起的各种影响,不是自己造成的,应学会放下,保持心情乐观,早日解除隔离,回归正常。⑧相互照顾:与病室相互沟通,鼓励同一间病房的患者相互照顾,有亲属关系的尽量安排同一间病房,不同病区的,需要医护相互沟通,有条件的尽量安排在一起相互照顾,减少彼此牵挂、担忧。
采用SA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焦虑情绪,采用SD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抑郁情绪,两者均为评分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并进行患者对医护满意度调查,参考我院自制满意度其中12项内容进行调查问卷评定,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比较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SDS评分及满意度差异。
共纳入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男性25例(55.6%),女性 20例(44.4%),年龄 19-80岁,平均年龄46.87±15.74岁。
干 预 前 SAS评 分(52.35±6.04)与 干 预 后 SAS评分(38.60±5.43)比 较,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t=11.357,P=0.000);干预前 SDS评分(50.16±6.62)与干预后 SDS评分(36.92±6.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4,P=0.000)。(见表 1)
表1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后,满意度从86.7%升高至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满意度对比(例,%)
COVID-19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该病毒感染处于爆发流行,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诊疗、护理尚处于逐渐发现和不断认识阶段[5]。该疾病已从武汉迅速传播至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转播速度快,武汉医务人员感染率高,并出现家庭聚集现象,感染后疾病进展快速,武汉死亡率高,这些均引起社会恐慌,特别是患者及家属焦虑等心理问题,以致于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此点与黄成龙等[6]报道的SARS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会影响接受治疗的信心,并且由此引发机体的生理变化也是很明显的高度类似。
人们面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7];而COVID-19患者被收治隔离后,感到焦虑、恐慌、不安、愤怒、担忧、无助、自责、食欲不振、失眠、恶梦等应激心理;加上隔离期间不得探视,饮食习惯不同造成了很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会影响生理功能,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为了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提出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本研究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基础治疗的同时开展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利于治疗的开展,并且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
COVID-19疫情期间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引发较多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在目前较长时间的隔离环境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责任采取有效、快捷、简便的措施,识别特殊群体、个体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8]。同时护士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既要重视应激与健康关系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保持良好的心境,更好地为病人做好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