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久明,袁琼
(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湖北 孝感)
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以育龄期女性为疾病高发群体,病程长期,且久治难愈,慢性盆腔痛、不孕以及炎症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大部分的盆腔炎性疾病均是病原体感染引发,故常规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药物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奥硝唑等,可获得一定疗效,但用药时间过长后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病情反复。近几年,中西医结合逐步用于妇科疾病治疗中,中医认为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为“带下病”,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蕴结,治疗需以化瘀、通经为原则,故依照月经周期时段开展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依照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现讲解如下。
摘选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于我院就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76例,先随机抽取出38例,设为A组,于月经来后第1天或急性炎症发作期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其余38例,设为B组,于A组基础上在月经干净3天再给予中药汤剂内服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A组年龄:21-54岁,年龄均值(34.15±4.89)岁;病程:0.6-5年,病程均值 (2.87±1.16)年;病症类型:9例输卵管炎,11例输卵管卵巢囊肿,7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11例输卵管积液;B组年龄:22-55岁,年龄均值(35.24±5.17)岁;病程:1-6年,病程均值(3.18±1.87)年;病症类型:12例输卵管炎,10例输卵管卵巢囊肿,9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7例输卵管积液;本次在得到我院伦理委员批准后开展,且统计两组病患资料显示(P>0.05),可进行对比。
入组标准:经症状、病史、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联合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2周肉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妇科疾病者;子宫内膜异位者;对本研究所用用药敏者;阴道存在不规则流血者。
A组:单纯以西药治疗,方法:于月经来后第1天或者是炎症急性发作时,取浓度为0.9%的氯化钠(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淮海药厂,国药准字H20093236)250mL,加入2.0g的头孢替唑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46),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天2次,取浓度为0.8%的甲硝唑氯化钠(由成都普什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51022449)250mL,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天1 次,以7作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B组在A组的基础上再给中药治疗,方法:于月经干净的3天让患者口服中药汤剂,药方组成如下:取黄芪、丹参、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红藤以及薏苡仁各20g,牛膝、黄柏、延胡索以及赤芍各取10g,以1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药方组成如下:金银花、益母草、连翘、败酱草及牡丹皮各15g,桃仁与黄柏各10g,乳香与没药8g,30g薏苡仁,如患者湿热过重,增加15g车前子与10g栀子;若有肿块,加入皂角刺与浙贝母各15g,三棱与莪术各10g,诸药联合加入500mL水,浸泡30min后煎成为100mL取汁,再加入300-400mL水,煎为100mL,双煎合并,分2次进行灌肠,药液温度维持在38-41℃,于每晚睡前,以14号一次性导尿管插入患者肛门,后慢慢推注,药液推注完成后,协助将臀部抬高,至少保留2h,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治疗后,评定2组的临床疗效,标准为:经治疗,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子宫以及其附件压痛感全部消失,月经正常,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回声无异常为显效;经治疗,各症状、体征有显改善,月经基本正常,子宫与附件压痛感显著减轻,超声检查包块、积液缩小30-70%为有效;经治疗,患后各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10(IL-10)水平。
研究所得数据均以SPSS 22.0软件作统计,计量数据现以()代表,组间差异以t检验;计数数据现以[%(n)]代表,组间差异以χ2检验,P<0.05时有意义。
治疗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 1。
表1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治疗前,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B组的TNF-α水平低于A组,而IL-10水平则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 2。
表2 对比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
表2 对比2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
组别 TNF-α/μg·L-1 IL-10/n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38) 2.87±0.91 2.29±0.43 30.49±8.87 62.05±9.87 B 组(n=38) 2.81±0.96 1.01±0.31 30.32±8.94 81.03±13.01 t 0.3207 17.0742 0.0954 8.2184 P 0.7491 0.0000 0.9242 0.0000
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又称为慢性盆腔炎,以病程长、迁延难愈及易反复为主要特征,以盆腔包块、慢性盆腔痛、不孕以及输卵管妊娠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中医认为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脾气虚弱、肾阳、正气,以胞脉失养、冲任虚衰为病机,“不荣则痛”;或是胞脉失养,导致冲任阻滞,故“不通则痛”,所以盆腔炎性疾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腰骶疼痛、小腹疼痛等症状,同时伴随形寒、怯冷、手足冰凉,腹痛多于劳累或受凉后发生,且会因为劳累、受凉而加重,治疗需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3-4]。
一般来说,盆腔炎性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常用药物如头孢替唑钠、甲硝唑等,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后患者机体会产生耐药性,致使药物降低;而且盆腔炎性疾病发病后盆腔组织会受到破坏,出现盆腔粘连、瘢痕甚至有包块形成,如果单儿西药治疗无法根治,且疾病复发率也非常高。中医认为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机制不管是外感或是内伤,最终都会造成脏腑虚损、冲任受伤,湿热湿毒壅在胞宫胞络,使气血受阻,不通则引发疼痛,瘀后瘕则引发疾病,所以中药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可治疗该病[5]。本次研究也显示,治疗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均明显更高,且B组患者的炎性因子TNF-α水平与IL-10水平均优于A组,P<0.05,提示依照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确实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分析原因可能是:B组患者所服药方,含有的薏苡仁、黄柏以及牛膝可发挥清热燥湿之功,延胡索可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赤芍、丹参可以抗凝血、镇痛,同时抗炎,红藤、败酱草以及白花蛇舌草可以发挥抑菌效果,将各类杆菌杀死,黄芪可以消除体内内毒素,发挥补益正气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诸药联合,即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又可软坚散结、理气止痛;而保留灌肠又充利用的肠壁半透膜具备的渗透,使药液由直肠黏膜被吸收,再入血液循环,于患者全身发挥药效,达到改善其盆腔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结缔组织的目的,可将粘连组织松解,消除局部血肿情况,促进血流速度,进一步帮助受损组织修复;灌肠时药液温度维持于38-41℃,可以确保药液入体后发挥暖宫散寒的功效,促进炎症消退,最终发挥出现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止痛以及活血化瘀消瘕等多重功效,让患者的盆腔炎性疾病得到有效治疗,避免疾病再次复发[6-7]。而依照月周期用药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这是因为女性月经期盆腔呈现为充血状态,血液循环与非月经期相比更为丰富,若在此时给予同等剂量的药物治疗,可有更多的药物跟随血液于盆腔分布,进而更有的控制患者临床床症状,提升药物治疗效果[8]。
综上所述,依照月经周期分时段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可更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理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