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文
(阳新县人民医院,湖北 阳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重症疾病类型,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临床大量资料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但由于我国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善、饮食习惯的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从而导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呈年轻化[1]。而如何缩小心肌范围、挽救濒死心肌、避免梗死扩大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成为目前临床上广泛讨论的话题。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效果,具体见下文。
选取收取时间段在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患者中,100例为观察组、100例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
观察组年龄40岁-60岁之间,平均50.33±1.14岁,其中男50例、女50例。
对照组年龄41岁-60岁之间,平均50.78±1.26岁,其中男51例、女49例。
两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方法
实施常规治疗,给予其100mg阿司匹林治疗,每日一次,并给予其75mg的氯呲格雷片,每日一次[3-5]。
观察组方法
实施替罗非班治疗,给予其10ug/kg的剂量,并在3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6-7]。
两组指标比较,包含:不同时间段∑ST回落情况、术后2小时J波消失率。
选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6h、12h、24h、48h∑ST回落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 1。
表1 不同时间段∑ST回落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2小时J波消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分析术后2小时J波消失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进展和重要的循证依据,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提高临床治愈率。虽然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尚有较多问题为解决,如建立区域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体系、预防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所致的并发症、预防再灌注损伤、二级预防意识等[8-10]。因此,临床不断研究有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方式,为我国医疗事业提出有利依据,能显著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临床病死率。而进行心电图检查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部位、梗塞的范围以及梗塞的演变过程,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心肌严重缺血致使复极异常指标出现的原因是缺血性J波,然而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11-14]。因此,本次研究对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影响评价进行分析。
替罗非班属于一类受体拮抗剂,该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血小板聚集共同通路上,进而对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通路起到阻断作用,从而对其机体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盐酸替罗非班还具有恢复血液在心肌组织中的灌流、减少血栓负荷等作用[15-17]。研究显示,将盐酸替罗非班行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在20分钟内即可达到血浆浓度高峰,且效果十分显著。替罗非班对纤维蛋白的结合以及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研究显示,心肌严重缺血导致腹肌异常是缺血性J波的象征,急性心肌缺血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具有密切相关性,J波经常在急性心脏缺血事件中单独出现,或者与ST段抬高同时出现都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标识。通过应用替罗非班,能显著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心肌缺血的损伤程度,还能够增加术后∑J及∑ST的回落和幅度[18]。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 6h(7.99±1.24)、12h(8.89±1.12)、24h(8.74±1.12)、48h(9.87±1.16)∑ ST回落情况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后2小时J波消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对伴缺血性J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具有影响,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