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夹脊穴”与传统选穴毫火针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0-09-26 05:52陈晓英刘婷李明波陈弘严张健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肌电图夹脊根型

陈晓英,刘婷,李明波,陈弘严,张健豪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0 引言

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在颈椎病中约占60%[2]。临床观察中发现其中最易受累的神经根位于C5-C6之间,C6-C7间次之,也有大量病例多表现为两个颈椎节段以上的受累[3,4]。因此找到最佳针刺穴位用以毫火针针刺治疗CSR显得尤为迫切。

有研究尝试普通针刺“下颈夹脊穴”(双侧 C5~6、C6~7夹脊穴为主)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针灸疗法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治疗CSR且效果显著[5],然而由于所选针和穴位的不同,所得疗效存在差异,临床上并未明确治疗CSR的最佳针灸疗法。“下颈夹脊穴”取于双侧C5/6、C6/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的颈夹脊穴,颈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督脉为“阳脉之海”,有推动温煦固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两阳气交汇,从而达到温通阳气、内养元神、外柔筋的效果[8-10]。通过针刺“下颈夹脊穴”则可疏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达到疏通气血、调节经络、止痛的功效。针灸治疗CSR的常用穴位有12个,以夹脊穴最为常用[11-13],针刺夹脊穴可改善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缓解疼痛和局部肌肉紧张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7],相较于对照组的传统选穴,“下颈夹脊穴”可显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加快损伤组织修复[14,15]。多数研究将针刺“下颈夹脊穴”与其他诊疗手段如推拿、中药相结合治疗CSR[16,17],关于单纯“下颈夹脊穴”的疗效探究减少。毫火针在火针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兼具毫针与火针二者的功效,对穴位同时具有机械和温热的物理剌激和有无菌性灼伤的生理剌激,有活血化瘀,调和止痛的作用。

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选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调理脏腑以治本和针刺“下颈夹脊穴”以治标的方法提出针刺“下颈夹脊穴法”,此法内治脏腑,外调经络,标本兼治。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50例患者依据其就诊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奇数号计入治疗组25例,偶数组计入对照组25例。治疗组平均(3.2±12.11),其中年龄最大71岁、最小38岁;男性11例、女性14例。对照组平均(49.82±9.12),其中年龄最大63岁、最小32岁,男性16例、女性9例。经统计学对比,在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审查,且取得患者同意。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诊断标准:

(1)具有较典型神经根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除外颈椎病变(胸廓出口综合症、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头肌腱鞘炎)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1)有慢性劳损病史或者外伤史,或者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改变等。

(2)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长期埋头工作者或者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多呈慢性发病过程。

(3)颈部僵硬,颈肩疼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

(4)颈部功能可受限,病变颈椎棘突及椎旁常有压痛及向上肢的放射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处多有压痛和条索样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颈椎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呈反弓,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1.3 纳入排除标准

(1)符合上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确切者;

(2)年龄在20~75岁之间,意识清晰,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

(3)知情同意并能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治疗及调查者。

1.4 排除标准

(1)其他型颈椎病患者及颈椎外病变患者;

(2)有手术适应症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

(4)X线片显示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的病例;

(5)合并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其他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

(6)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

(7)患部皮肤有感染及皮损者以及精神病患者;

(8)不能按本观察要求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者及资料不全者。

1.5 疗效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观察指标:后颈部肌肉肌电图、局部神经传导、视觉模拟评分。

1.6 实验方法

1.6.1 实验组

选取“下颈夹脊穴”(C5/6、C6/7棘突下旁开0.5寸)为主穴,肩井、天宗、肩三针、曲池、后溪、阿是穴为配穴。“下颈夹脊穴”为双侧取穴,其余穴位均为患侧取穴。针具选择“刘氏毫火针”(0.25×40mm,中国中医特色疗法研究有限公司监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施针穴位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将毫火针用酒精灯烧红后,迅速刺入所选穴位,深度约为0.5~1.0寸,所有穴位均直刺,20min后出针。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3个疗程后统计效果。

1.6.2 对照组

选取大椎、天柱、阿是穴、肩井、风府、风池、百会、曲池、后溪(是两侧均有的穴位均双侧取穴)。针具选择“刘氏毫火针”(0.25×40mm,中国中医特色疗法研究有限公司监制)。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施针穴位用记号笔标记“+”,常规消毒,将毫火针用酒精灯烧红后,迅速刺入所选穴位,深度约为0.5~1.0mm,所有穴位均直刺,20min后出针。隔日 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3个疗程后统计效果。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对比

两组在治疗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有更明显的提升(P<0.05)。见表 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对比( , UV)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对比( , UV)

注:与治疗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对比b 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5 697±23 842±17ab对照组 25 671±25 781±23a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两组在治疗后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有更明显的提升(P<0.05)。见表 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 ms)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 ms)

注:与治疗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对比b 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5 5.9±1.7 3.8±1.4ab对照组 25 5.5±2.1 4.3±1.8a

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两组在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对比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提升(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有更明显的提升(P<0.05)。见表 3。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

注:与治疗前对比a P<0.05;与对照组对比b 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5 7.2±2.5 3.4±2.3ab对照组 25 7.6±3.1 4.2±2.1a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椎间盘退变、脊神经根受压迫均会导致出现相应症状,临床典型表现主要为持续强烈性颈肩背部疼痛、麻木及腱反射发生改变。

肌电图在CSR的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能动态观察神经电活动,帮助受损神经定位[6]。李琳[1]研究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综合治疗前后,肌肉电活动发生改变,脊神经根受损产生的自发收缩电位明显减弱,因此可通过测量治疗前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来判断治疗效果。大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时疼痛分布范围与腋神经支配区域大致相同[2],陈雨函等[3]发现神经根发生病变后,周围的近端神经传导速度发生减慢,而远端神经传导速度则无明显变化,林敏婵等[4]通过实验证实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腋神经的传导速度有所减慢,通过测量治疗前后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能反映出治疗的效果。本实验中测量了两组对照组患者的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疼痛度前后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度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毫火针针刺“下颈夹脊穴”比针刺传统穴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更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毫火针刺“下颈夹脊穴”对比针刺传统选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显著降低肌电图动作电位峰值、腋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及疼痛度。

猜你喜欢
肌电图夹脊根型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