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导管管理中的应用

2020-09-26 05:55赵静黄艳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流程图成功率导管

赵静,黄艳萍

(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中山)

0 引言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简单且创伤小,加之成功率高,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的救治工作中;但调查发现,置管过程中极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置管失败,并且若导管尖端位置不理想,极易导致导管异位、静脉炎、导管血流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模式属于临床新型分析方法,具备前瞻性、可靠性,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预测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医疗风险事件发生风险[2]。为进一步体会在新生儿PICC导管管理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的价值,特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内新生儿PICC导管患者120例展开研究,具体分析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遵从管理措施差异原则分组,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内的新生儿PICC导管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60例):男婴32例,女婴28例,胎龄195-247d,平均(222.36±15.48)d;出生时间:1-12d,平均(6.5±2.36)d;出生体重 920-3460g,平 均(1102.56±182.45)g。 观 察 组(60例):男 婴 31例,女婴 29例,胎龄 195-248d,平均(222.48±15.35)d;出生时间:2-12d,平均(7.01±2.58)d;出生体重 950-3530g,平均(1103.15±181.85)g。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PICC 护理管理:严格按照我院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安排资格进行穿刺,给予常规护理,导管敷膜7天更换1次,避免污染、脱落。

观察组:通过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筛查置管期间的高危风险,后开展针对性的改进措施:(1)组建多学科团队:成立多学科管理小组,邀请专业领域权威专家开展知识培训,以“降低PICC置管新生儿并发症”主题分析步骤,后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后易感因素,查找发生原因后制定解决策略。(2)绘制PICC置管及维护操作流程图及子流程图:在项目实施前的准备阶段,要求团队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具体方式,以PICC导管置管及维护角度出发,归纳感染因素归并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图及子流程图[3]。(3)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列出潜在的失效模式,确定潜在失效模式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使用决策树确定失效模式的临界状态。(4)分析和控制失效原因,改善流程;对此阶段的实施结果肯定,后改进不足之处,制定下一阶段计划。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1.3.2 观察两组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

1.3.3 观察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RPN值情况;其中RPN=事件发生的频率(Occ)×严重程度(Sev)×检测等级(Det);RPN 数值范围:1-1 000,1 表示“绝对最好”,1000 表示“绝对最差”,分值>125 分表示“需要立刻改进”;RPN数值大小与失效模式严重程度成正比[4]。

1.4 统计学

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此研究,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P<0.05,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相较

观察组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1.6%、75.0%),P<0.05。见表 1。

表1 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2.2 两组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相较

观察组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3%、15.0%),P<0.05。见表 2。

表2 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

2.3 两组非计划性拔管RPN值情况相较

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RPN值各指标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 3。

表3 非计划性拔管RPN值

3 讨论

在我国,新生儿PICC技术开展已20余年,将调查证实,PICC技术具备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势,加之可以长保留时间,所以可输入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静脉营养液,使患儿的生命得到及时救治[5]。新生儿年龄小、体质量低,而外周静脉血管细小而隐匿,因此实际穿刺难度较大;即使穿刺成功,也很难长时间保留,而反复穿刺不仅给患儿造成痛苦,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及难度。

PICC虽有众多优点,但新生儿血管不清晰,加之早产儿身体结构脆弱、内环境不稳定,因此极易出现穿刺不成功、导管尖端位置不理想[6]。若后期置管维护不当,极易出现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尖端异位等PICC常见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会对导管正常使用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导管使用时间缩短,个别情况较严重者,还会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置管、维护中的不良因素,规避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置管安全性[7]。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最早于2003年被美国健康保健鉴定联合委员会提出,属于医疗风险管理的一种,具体是指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并开展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经研究证实,该模式属于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在用药安全、输血、输液、化疗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价值,在PICC置管的预防中效果显著,因此已被临床广泛用于新生儿PICC导管风险护理中[8]。

此研究结果示:经管理后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1.6%,较对照组75.0%高,P<0.05。经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局部血肿等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对照组高达15.0%,P<0.05。证实了应用医疗失效模式对PICC置管风险进行评估,后绘制流程步骤,开展失效模式分析并制定并执行改善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置管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纠纷,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

猜你喜欢
流程图成功率导管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云的识别指南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一种程序源代码的标准化流程图转化方法∗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