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编辑:陈正源
刘德军
“你单位下属部门因理解文件偏差造成违规发放津补贴未完全清退的情况,请你们在系统内开展全面自查清理”“你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建议加强对相关人员财务知识的指导并督促其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这是玉屏侗族自治县监委前段时间向相关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时指出的问题。该县监委注重问题导向,推行“一事一建议”工作机制,倒逼部门单位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量身定制”突显建议针对性。该县监委充分发挥监察建议书的监督提醒作用,全面总结分析信访举报、日常监督检查、巡察监督、审查调查等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发送预警提示,精准聚焦问题,“对症下药”向直接责任单位、主管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督促相关单位查找问题根源,健全完善机制,做到靶向治疗,有力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切实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1月份至7月份,已累计发出监察建议书6份。
“见方抓药”突显建议实效性。为防止建议书“一发了之”或“点到为止”,该县监委找准“痛点”,精准“抓药”,提出纠正措施、完善管理、健全制度等建议,严格规范监察建议书内容、制发程序,明确由监委主要负责人审批后,以监委的名义统一编号发出,要求被建议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就建议的采纳情况与整改落实情况提交书面报告,建立监察建议书管理工作台账,明确责任人,实行挂号销账管理,确保监察建议“落地有声”。
“祛病拔根”突显建议权威性。为防止监察建议“落在空当”,该县监委形成“谁发出、谁跟踪、谁督办”模式,由相关科室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监督,定期跟踪和实时掌握被建议单位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自纠自查整改情况,既强化再监督再检查,又做细做实了建议书“后半篇文章”,对责任“挂空挡”、整改“走过场”、落实“打折扣”的严肃追责问责,真正让监察建议成为“祛病拔根”的“好药方”,推动责任单位将监管责任压紧压实,维护监察建议的权威性。
(中共玉屏县纪委县监委供稿)
刘 龙 刘 梦
水城县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助推精准扶贫之路,以“四联动”引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围绕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等多渠道开展精准帮扶。截至目前水城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实施帮扶项目409个,覆盖贫困人口6万余人,投入帮扶资金共计约4亿元。
措施联动,致力提升脱贫攻坚“统筹力”。非公企业结合政府相关政策,与政府部门建立措施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通过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消费促增收等方式,为帮扶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贫困群众收入可持续、稳定性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尖山街道菱铁焙烧厂主动对接县就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效解决了观音山居委386人的务工难题,解决贫困户就业99人(含4名残疾人)。
行业联动,致力提升脱贫攻坚“业务力”。以行业为统筹,公私联动整合发展资源,凝聚合力全力助推脱贫。教育系统围绕“全部就读、严格控辍、保证质量”,凝聚公办与民办学校合力。全县25个公校党组织联建47个民办学校党组织,共商协调解决问题17个,打造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10余个,助推教育扶贫。卫健系统通过公医联民医,促进党建和医疗卫生业务上的共联共建,发挥各自软硬件优势,为促进提升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持续贡献力量。六盘水清杰骨伤医院与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联合发展,共开展各类下乡义诊、健康宣传30余次,受益患者5000余人次,自主免费发放药品3万元,捐献帮扶物资6万元。
平台联动,致力提升脱贫攻坚“帮扶力”。由县非公党工委牵头抓总,县工商联具体实施,统筹各政府部门,共同打造“千企帮千村”平台,按照就近就地结对帮扶原则,引导非公企业在产业、就业、乡村建设、公益、“双扶”、基层党建等方面找市场、找产业、找乡镇。米箩合力烤烟综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千企帮千村”平台,与阿戛镇松绿村、群福村和齐心村结对,构建烤烟产业链,共种植烤烟9436亩,覆盖带动当地农户219户1110人,其中,贫困户85户407人。
技术联动,致力提升脱贫攻坚“产销力”。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电商助农行动,打通“产销链”。水城县乡里乡亲电子商务公司作为县内唯一一家互联网电商企业,主动扛起社会职责,以“保底收购”的形式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发挥公司现有的68家供货商和合作商的优势,解决贫困户找销路难的问题,成为脱贫攻坚产销链中的重要一环。2019年帮助贫困户销售猕猴桃300吨,覆盖50户200人,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中共水城县委组织部供稿)
罗 浩
道真阳溪镇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围绕念好“山字经”、护好中药材、育好食用菌、栽好生态菜、种好致富烟、抓好特色养殖“六好”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党建引领,以“55432”工作机制为载体,积极践行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全镇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扩大、集约化发展、市场化延伸,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帮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念好“山字经”。阳溪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以“支部核心、党员中心、党群同心”为目标,坚持五卡连心“定岗”,通过党员模范带头,全力推动“林业+农业”共同发展,做到林上有蜂、林中有材、林下有笋,着力实现生态与发展同步、脱贫与效益并轨。目前,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5%,其中经济林木8000余亩、公益林18.9万亩,直接带动农户增收1200元/人以上。
护好中药材。围绕县委县政府“黔北药库”发展定位,依托得天独厚气候与土壤资源,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持续壮大洛党参、玄参、天麻等中药材的种植规模,稳步推进全镇中药材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镇共计中药材种植面积15000余亩,其中党参7800亩、玄参2500亩、花椒1950亩、黄柏2000亩,天麻30000平方米,其他中药材共计1000亩以上,带动农户1126户、3642人,其中贫困户236户、贫困人口798人。
育好食用菌。围绕“菜县菇乡”建设打造,积极谋划布局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村社合一+农户”的模式,由致富带头人领建食用菌大棚,积极带动辖区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目前,青杠湾蘑菇农庄90个标准食用菌大棚已建成投用,每天可为附近农民提供务工岗位200人以上,预计产值近800万元。
栽好生态菜。按照“党建引领、抱团发展、产销对接、多方共赢”的思路,坚持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公司带动再过渡到市场全面运作,切实推进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全镇蔬菜种植3000余亩,其中辣椒近2800亩,带动农户378户、1323人,其中贫困户68户、贫困人口238人。
种好致富烟。烤烟一直是阳溪镇的支柱性产业,更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依托烟叶公司健全的服务体系,突出党员示范基地建设,狠抓烤烟生产各环节技术培训,着力实现面积减而产量不降的目标。今年,阳溪镇已超额完成种植任务,实际种植烤烟7000余亩,带动农户170户、595人,其中贫困户33户、贫困人口127人。
抓好特色养殖。围绕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林下养蜂、林下养鸡等特色养殖,依托东西扶贫协作、茅台集团帮扶等资源,着力拓展销售渠道,助推“黔货出山”。力争今年全镇新增蜜蜂1500桶以上、家禽100万羽以上,稳定存栏生猪6000头、山羊3500只、肉牛1500头以上,实现畜禽年产值1亿元以上。
(中共道真县委宣传部供稿)
杨云平
走进绥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虹桥社区周边的5000亩坝区产业基地,随处可见群众忙碌劳作的身影。
今年64岁的搬迁群众刘金梅和广大农民一样,每天都在坝区“产业田园”地里劳作,生活过得忙碌而有滋味。刘金梅的老家在宽阔镇岩坪村,未搬迁前,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一年忙到头,收入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艰辛而贫困。“我们到镇上赶场,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娃娃到学校读书只能住校,很不方便。”谈起之前的生活,刘金梅面色凝重。搬出大山,是她家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2018年4月,刘金梅一家4口告别了老屋,走出了大山,搬到了新区。搬到虹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刘金梅就开启了新生活模式。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孙女也在搬迁安置点附近读书。生活、学习都很方便,一家人生活不愁,其乐融融。
为确保搬迁群众不仅要搬进新家园,还要有新产业,该县以组织推动、支部带动、党员带领的方式全力抓好产业、就业“两业”,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社区依托坐落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区位优势,紧盯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城区“三区”岗位需求开展劳动力培训输出,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3000余人。
更让刘金梅意想不到的是,今年她也在安置点附近的“产业田园”上了班,干着一辈子熟练掌握的覆膜、栽种等农活,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钱。
针对搬迁群众中50岁以上老龄群众无力就业、部分群众照顾家庭无法就业的现状,虹桥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园区联系企业送岗位、托底就业车间送岗位、物业公司送岗位、居家就业车间供材料、开发公益性岗位“三送一供一开发”模式,解决就业229人。
今年,该社区以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整合坝区农业用工需求资源,在支部引领下成立遵义兴虹桥后续服务有限公司,承包400余亩坝区产业,为易地扶贫搬迁老龄群众搭建一个就业务工平台,让他们就近就业有了“新去处”。该公司将分散的社会用工需求通过社区整合,以公司的名义对外承接业务。同时社区将搬迁群众零散劳动力化零为整,确立劳动力登记、就业信息咨询、岗前协调等服务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为搬迁群众就业创造条件。目前,该公司已与银堡坝区达成400余亩辣椒基地劳务合作一条龙服务协议,解决了30余户老龄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中共绥阳县委组织部供稿)
李 勇
黔西县在文明城市创建征程中,坚持创建为民、惠民、靠民理念,按照“强基固本保省牌,砥砺奋进创国标”目标,“一”“以”贯之、苦干实干,全面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效,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资格城市。
围绕“一个核心”以制促治,筑牢城市文明根基。聚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核心,实行“一把手”挂帅,通过常委会研究、专题会部署、现场办公调度、四大班子成员包联管理和邀请专家指导培训等方式,统筹推动各项创建工作。强化要素保障,抽调12名精兵强将充实创文办力量,各部门成立专班狠抓责任落实,每年投入城市管理维护经费9000余万元,特别是在今年为提升创建实效,又增加1500万元用于城市补短板、设置公益广告等。对照测评体系细化创建方案,规范软件和硬件建设,完善督查问责机制,实行常态化督促检查,纵深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围绕“一个定位”以人为本,亮出城市文明色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创建补短板、提品质、惠民生的目标定位,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打通县城东出口,建成站前大道和广场,新增2个农贸市场、24座城区公厕、10个停车场。完善文化等“3中心”功能,推进弯角龙潭河道等“2水”治理和凤凰山公园等“3园”建设,实现城镇化率达51.67%,城区绿化率达38%,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3%。用好“互联网+”平台,狠抓城市“脏乱差”顽疾治理,着力规范交通、市场和卫生秩序,提高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围绕“一个根本”以文化人,厚植城市文明底蕴。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强化宣传舆论引导,丰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评选,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人入选“全省道德模范”、18人入列“贵州好人”,弘扬新风正气。规划建设大型景观公益广告35座、小型标牌300余块,塑造城市文明风向标。广泛开展“我为创城添光彩”志愿服务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激活群众主体创建,掀起创建热潮,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让城市精神大厦与高楼大厦并驾齐驱。
围绕“一个导向”以城带乡,丰富城市文明内涵。坚持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导向,围绕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实施农村环境“靓丽行动”,积极落实“治八乱”等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抓好文明村镇、单位、校园、家庭创建,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81%、文明乡镇占比达88%。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黔西”活动为抓手,聚焦“六心行动”,强化执法监管,传播文明理念,展现良好的旅游形象,激活文明城市创建的一池春水。
(中共黔西县委宣传部供稿)
王元伦 刘深源
受汛期连续强降雨影响,龙井镇辖区民房、农业产业以及电力、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为强化灾后管理工作,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龙井镇坚持“守、查、安、转、救、扶”六字原则,坚守“六字诀”,有力保障了灾后恢复工作的有序推进。
“守”——坚持应急值班值守,落实工作责任。天气虽有所好转,但汛期雨情汛情瞬息万变,龙井镇始终坚持防汛减灾工作“不麻痹、不懈怠、不松劲”,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安监站、水务站、自然资源所等重要部门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进一步明确应急值班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坚决守住汛期安全底线。
“查”——强化灾后安全隐患排查,全力消除风险隐患。统筹镇村干部力量,全面深入开展汛期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重点紧盯学校、高边坡民房、偏远农户、大型养殖场、水库、河道、矿山、地质灾害易发点等重点区域部位的安全管理,确保“及时发现隐患、有力防范风险”,坚决防止次生灾害。据统计,现已排查各类风险隐患20余条,并明确责任人落实整改。
“安”——强化群众安抚引导,确保灾后社会稳定。为准确掌握灾后群众诉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龙井镇党政领导亲自带头对因灾受损农户进行走访探望,走进农户家中了解因灾受损情况,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恳谈,引导群众正确应对灾情,积极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让群众安心,让社会稳定。
“转”——常态化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准备,提升灾后应急保障能力。针对还存在防汛风险隐患的重点农户,通过“村干部牵头,两家人结对”的形式,充分发扬邻里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结合实际情况组建235对“互助户”。同时加强应急保障物资的管理,强化镇、村、组“三级联动”,确保后期出现险情,每一名群众都能迅速安全撤离和转移安置。
“救”——紧盯应急管理,时刻做好应急救援准备。牢固树立灾后忧患意识,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灾后应急管理工作,抓好应急队伍培训演练,建立24小时全员应急联络机制,明确人员对应急救援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做到定人定位,确保应急救援力量随时能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切实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扶”——加强灾后帮扶工作,防范因灾返贫风险。龙井镇在前期灾情核查的基础上,统筹调度村建中心、安监站、社事办、农业中心、水务站等力量,强化村(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党员突击队,到村到户全力做好灾后帮扶工作。先后投入350余人次,全力开展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抢修,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紧盯柚子、核桃等扶贫产业,有效防范和降低因灾返贫的风险,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龙井镇供电、通信系统已全面恢复,90%以上的村组道路基本恢复通车,复兴村柚子基地的套袋管护工作正有序组织开展。
(中共仁怀市委组织部供稿)
莫伯平
今年来,龙里县醒狮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采取“抓组织领导、抓党建引领和抓宣传动员”的三项措施,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成效显著。
一是抓组织领导,统筹推进有方向。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其他党委班子任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职责分工明确、整治目标具体、推进步骤清晰的任务落实体系。制定《醒狮镇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醒狮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阶段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倒排工期,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开展。突出督查整改,抽调8名优秀党员干部组建4个人居环境整治督查分队,每周深入各村(社区)开展环境督查,明确整改时限并定期跟踪整改完成情况,形成督查工作情况通报,计入镇对村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二是抓党建引领,协调推进有力度。采取镇抓实施、村(社区)抓落实,全民参与的模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清扫”“大整治”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等群体开展公益活动。深入推进“三能两创”,实施“一引领、保两洁、三提升、治七乱”为重点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治理道乱占、车乱开、渣乱倒等乱象,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活动35次,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数村民积极响应,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美化家园。如,醒狮村大土组群众共计自筹资金3.1万元,投工362个。瓦厂组共计自筹资金1.34万元,投工350余个,建成休闲娱乐广场、蔬菜交易点、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抓宣传动员,全面推进有氛围。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流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整治工作要求和典型经验,进一步优化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氛围。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宣讲20次,流动宣传车入村宣传35次,悬挂横幅72条,张贴海报160张,发放宣传单2300份,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并以村为单位,建立村规民约,制定“红黑榜”,对村规民约遵守情况进行张榜公示,监督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垃圾乱丢乱放、墙壁乱涂乱画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组建“家乡美”志愿服务队,做好环境整治宣传工作,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集中治理镇村环境卫生,全面清除卫生死角,营造优良村居环境,带动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目前,全镇按片区组建8支“家乡美”志愿服务队,累计有36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
(中共龙里县委宣传部供稿)
周 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盘州市民主镇撒树村党支部以富民兴村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凝心聚力推进产业发展,带领群众一起干,力拔穷根图振兴。
党建+烟叶,致富不停歇。支部带头,党员先试。民主镇撒树村多年来以种植传统高秆作物为主,投入高、效益低。为搭上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班车”,村党支部主动谋划,反复磋商,由支部党员带头示范,承包盘活110亩“坝子”连片土地种植烤烟,探索致富门路。迎难而上,做出成果。因缺乏技术、设备,前期种植的烤烟株矮叶小,成品色泽暗黄,卖不上价,影响了村民参与的热情。支部及时总结反思,主动学技术、强管理,变粗放管理为党员分片负责,当年实现每亩净收益2000余元,为传统作物的3倍。示范带动,共同发展。取得成功后,支部随即成立宣传动员和技术指导党员服务小分队,借势发动村民参与,组织开展种植、管理、采收、烘烤、分级等技术培训,推动实现全村年均种植烤烟1000亩以上,每亩净收益达3500余元。
党建+黄姜,增收心不慌。做足土地文章。村党支部紧盯空闲土地,通过市场调研,审慎选择,再次由党员带头示范,承包70亩土地种植小黄姜。并主动向书本、姜农、农技人员学习,克服技术难题,步步为营发展小黄姜产业。突出发动引导。支部坚持把夯实基础、搭好平台,发动农户参与增收作为最终目标,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白天现场示范、晚上集中讲解,分享技术经验,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小黄姜种植。拓宽增收渠道。通过支部引领,全村共发展小黄姜产业400余亩,平均亩产4000余斤,户均增收2000多元,农户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显著。
党建+茶叶,振兴新家园。确立“以茶强村”发展思路。撒树村海拔高、纬度低、日照寡、昼夜温差大,是茶树种植的理想地。村党支部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茶叶2830亩,2020年实现初采,打造了新的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党建联盟”。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支部将原党员服务小分队和“白+黑”培训方式整合为“产业党建联盟”,依托科技特派员技术支持、信用社金融支持,健全完善种、管、销三方机制,为农户提供从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到统一采收、销售的全程服务,构建了茶叶主导、烤烟补充、小黄姜套种的产业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
(盘州市民主镇党政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