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裂头蚴脑病1例影像特征分析

2020-09-25 06:2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枕叶片状白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放射科,广西 南宁 530005)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7岁,口角歪斜5年余,抽搐2次入院。于2018年7月12日转入本院住院治疗。患儿2013年10月曾因发热在当地住院,期间出现口角歪斜,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好转后出院。2015年8月因抽搐1次到本院门诊行MRI 检查,首次发现颅脑异常。5年来间断予康复训练治疗,现可自行行走,平衡能力稍差,右脚有拖步,易摔跤。2018年7月14日脑脊液:颜色无色,透明度清,氯122.8 mmol/L,葡萄糖2.81 mmol/L,脑脊液蛋白0.27 g/L,有核细胞数3.00个/mm3。2018年8月14日自身免疫抗体阴性,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分析: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 弱阳性。脑脊液寄生虫抗体:裂头蚴抗体IgG (++)。患者家属不同意外科手术治疗,临床使用吡喹酮药物治疗,患儿临床症状较前减轻。

2015年8月5日MRI (见图1) 示:右侧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右侧基底节区、左侧小脑半球不均匀片状异常信号,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

2018年8月13日MRI (见图2) 示:与2015年8月5日比较,新增左侧顶枕叶病灶,胼胝体压部可见斑片状、条状异常信号。

2018年8月16日CT (见图3) 示:右侧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右侧基底节区、左侧顶枕叶、左侧小脑半球、胼胝体压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局部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左枕叶病灶可见隧道征。

2019年3月30日MRI (见图4) 示:与2018年8月13日比较,左枕叶片状水肿范围较前缩小,左侧颞叶新增不均匀片状异常信号,病灶形态特点与前左枕叶信号相似。

图1 2015年8月5日MRI

图2 2018年8月13日MRI

图3 2018年8月16日CT

图4 2019年3月30日MRI

2 讨论

裂头蚴寄生于动物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钩毛蚴,被中间宿主吞食后,成为原尾蚴,第2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后发育成裂头蚴,当蝌蚪发育成青蛙,裂头蚴在蛙皮寄生。流行区吃生蛙、生蛇或用蛙肉、蛙皮敷疮,极易引发该病。据报道[1],桐乡市2010—2015年发现曼氏裂头蚴病确诊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有活吞青蛙、吃油爆田鸡等不同病史,同时有饮生水史。MRI为脑内多发病灶呈游走性[2],活虫可跨脑叶甚至跨中线迁徙,多位于白质区,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边界模糊,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后呈管状、环形、串珠状或隧道样强化,CT 可见白质区不规则低密度灶,斑点状钙化,增强可见管状、隧道状强化。

该例患儿2015年8月发病,2019年3月病灶游走至左侧颞叶,临床应用吡喹酮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减轻,原来的左侧顶叶异常信号范围较前缩小,文献亦有报道使用吡喹酮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3]。病灶游走性、隧道征符合裂头蚴寄生虫病特点。

文献曾报道多发性脑脓肿误诊为脑裂头蚴病[4],该例个案增强后病灶也有不规则强化,鉴别点在于该病有迁徙性游走,游走过后的病灶水肿吸收,新增病灶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明显的隧道样强化不同于脑脓肿。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掌握其影像规律性和临床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猜你喜欢
枕叶片状白质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颅脑外伤后双枕叶脑梗死致皮质盲伴安东综合征1例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偏转发作在枕叶癫痫中的定侧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