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tz痣与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特点及P16表达的分析

2020-09-25 06:18:42王双双章宜芬高丽丽赵苏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黑素瘤梭形真皮

王双双 章宜芬 高丽丽 李 惠 赵苏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29

Spitz痣又称良性幼年黑素瘤或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痣,多为复合痣。先天Spitz痣约占7%,后天性可发生于青春期前或成年人,任何解剖部位均可发生。临床表现为皮肤隆起的粉红色、棕色或黑色结节、丘疹或斑块,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通常很少或没有色素。组织学通常包含大的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两者都有的巢团,丰富的细胞质和泡状核,有小核仁。众所周知,Spitz痣有时很难与黑素瘤鉴别。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16INK4a(P16)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直接参与细胞周期(G1期)的调控,防止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可能肿瘤的形成[1,2]。P16在获得性色素痣中表达,在恶性黑素瘤中缺失表达[3,4]。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该院2016-2018年病理诊断为Spitz痣的病例7例,所有病例均由2名主任医师再次阅片确诊,同时选取5例恶性黑素瘤病例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Spitz痣及恶性黑素瘤中P16的表达情况。

1.2 方法 用Roche BenchMark XT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进行P16、HMB45、Melan-A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所用抗体购自迈新公司,所有切片染色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 结果观察:P16蛋白表达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核内,部分位于细胞质中,HMB45、Melan-A阳性定位于细胞质,Ki67阳性定位于细胞核。P16的结果判断:0%表达为阴性结果(-),1%~25%阳性为低表达(+),26%~75%为中等表达(++),76%~100%为高表达(+++)。

2 结果

2.1 患者资料 7例Spitz痣的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9~36岁,平均28岁。发生部位:上肢2例,手部1例,膝部1例,右耳1例,小腿1例,鼻根部1例,病损直径3~10 mm,平均5.6 mm,7例均无溃疡形成;5例恶性黑素瘤中,男1例,女4例,年龄50~84岁,平均72.4岁,发生部位:足底4例,下肢1例,病损直径10~52 mm,平均24 mm。5例中有3例出现了溃疡(表1)。

表1 7例Spitz痣和5例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资料

2.2 Spitz痣的病理学特点 7例Spitz痣均为复合痣,显示的均是一个对称性的病变,组织学表皮基底层和真皮浅层见显著增生的、生长对称的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团由上皮样黑素细胞和/或梭形细胞构成,有3例表现的是上皮样细胞的黑素细胞巢团,1例表现为梭形细胞的巢团,3例两者均有;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有3例瘤细胞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裂隙,有少量黑素沉积;7例均未见明显的核分裂象、核异型性和Kamino小体;7例均在真皮浅层出现致密淋巴细胞的浸润(图1a~1f)。

图1 1a,1b:Spitz痣肿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或梭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泡状核,核仁明显,同时可见少量黑色素(HE,×200;×400);1c,1d:真皮表皮交界处部分巢团与周边表皮存在明显裂隙,真皮浅层出现淋巴浆细胞浸润(HE,×200);1e,1f:P16在Spitz痣中呈现弥漫强阳性表达,在黑素瘤中呈完全阴性表达(SP,×200)

2.3 免疫组化结果 MelanA在Spitz痣中均呈现弥漫强阳性表达,HMB45随着病变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消失,Ki67均<5%。P16在5例Spitz痣中呈现高表达情况(71.4%), 显示黑素细胞巢呈棋盘格样的表现方式,1例出现中等表达,1例出现低表达;而在5例恶性黑色素细胞瘤中,3例为完全阴性结果(60%),2例呈现低表达的情况。

3 讨论

Spitz痣所有年龄均可发生,年轻人多见,一项342例的研究显示,平均年龄21岁,患者中40%小于15岁,77%小于30岁,男女发病均等,成年女性多见,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儿童面部、耳部和成年女性的腿部,较少侵及肢端[5]。本文7例Spitz痣中,年龄9~36岁,平均28岁,成年女性居多。

组织学上,Spitz痣通常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增生延长,有时可见假上皮瘤样增生,包含大的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两者都有的巢团,通常是从表皮到真皮网状层呈现雨滴样垂直生长。真皮表皮交界处部分巢团通常和周边表皮有裂隙和分隔,增大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胞浆嗜酸性,细胞核内可见一致的小核仁,表皮内可以存在局灶的、细胞较少的Paget样播散,通常限于病变中央和表皮下1/2。同时,Kamino小体(嗜酸性玻璃样变小球)的存在也可以帮助诊断Spitz痣。Spitz痣虽为良性病变,但其组织学与结节性黑素瘤、非典型Spitz样瘤及Spitz样黑素瘤有时鉴别相当困难。

本文对7例Spitz痣及5例恶性黑素瘤进行了P16、HMB45、Melan-A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MelanA在Spitz痣中均呈现弥漫强阳性表达,HMB45从浅到深呈现规整的“上重”模式,Ki67均<5%,而P16在5例Spitz痣中呈现高表达情况(71.4%), 显示黑素细胞巢呈棋盘格样的表现方式,在黑素瘤中呈现不表达或低表达,因此,P16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有助于鉴别Spitz痣和恶性黑素瘤。多数的Spitz痣缺少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具有可预知的良性表现,根据以上组织学特征就可以诊断为Spitz痣[6],然而,临床上会经常遇到一些少见的非典型Spitz痣,使得鉴别诊断更加困难,目前P16在非典型Spitz痣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进一步的随诊也在进行中。

有文献报道,P16在普通痣细胞中也呈现弥漫强阳性表达,但是P21的表达可以区分普通痣及Spitz痣[7]。同时,也有文献报道,编码P16 (p16INK4A)蛋白的CDKN2A基因,在Spitz样黑素瘤中存在拷贝数的异常[8],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黑素瘤梭形真皮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儿童黑素瘤诊断进展
烧伤变形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烧伤创面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
急诊使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指(趾)末节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生态环保让真皮标志产品更美丽
西部皮革(2015年3期)2015-04-16 05:07:31
黑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淋巴结观察的最终对照研究报告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