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顺华,谢路燕,戴美玲,郑玉燕
(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衰的持续存在状态,可朝着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方向发展,患者体液容量不断增加,心功能越差,容量增加越明显,预后越差[1]。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2],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可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深入探讨科学规范的自我容量管理措施,我院将协同护理运用至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成效卓越,详情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接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80例作为研究入选者,根据护理手段均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0岁~79岁,平均(54.7±0.8)岁;观察组男女均为20例,年龄30岁~80岁,平均(55.4±2.9)岁。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进行饮食、用药和运动情况的指导。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
1.2.1 构建协同关系
与患者展开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掌握患者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知识掌握量和心理状态,以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患双方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协同护理的优势和具体操作方式,鼓励患者主动参与。
1.2.2 知识宣传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讲解,合理运用口头讲解、宣传手册发放、音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给药前告知患者药效、用药方式、不良反应及其解决措施,促进患者配合度和依从性的提升;期间为患者解说按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对私自减药或停药的行为予以制止。
1.2.3 心理疏导
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病情严重,发病过程中可有一系列不良情绪产生,把握患者内心世界的动态变化,进而以和善的态度和亲切的语气实施疏导干预工作,使得患者充满信心,帮助患者以平稳心态应对护理治疗工作。
1.3.1 满意程度比较情况
患者满意程度用问卷调查法予以判定,问卷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分数为100分,包括态度、技巧、安全和水平四项内容,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满意。
1.3.2 两组自我容量管理比较
对两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血管容量、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进行对比。
使用软件SPSS 22.0处理,满意程度和容量管理经±s和t表示检验,统计学差异以P值<0.05为依据。
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得分为(9 1.5±2.1)分,与对照组(7 5.2±2.0)分相比,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程度比较结果(±s,分)
表1 两组满意程度比较结果(±s,分)
?
观察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低于对照组,血管容量、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容量管理比较结果(±s)
表2 两组自我容量管理比较结果(±s)
?
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肌病变、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负荷导致的心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和体潴留为主要表现。容量复苏是治疗危急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整血流动力学来维持组织循环和血流灌注[3]。注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以免出现组织灌流不足、脏器功能紊乱、心肺衰竭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协同护理是一种建立在责任制护理上的护理方式,它需要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护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促进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该模式充分强调患者参与的重要性,将护理人员作为教育者、协调者和支持者的作用落到实处,可充分满足患者合乎情理的需求,促进患者容量管理能力的提升,改善患者预后。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和自我容量管理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协同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讲,予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协同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满意程度和自我容量管理效果的提升,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展开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