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3·15晚会曝光用不合格再生棉生产劣质毛巾之后,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对再生棉及其制品的监管。纷纷要求立即检查当地的再生棉企业是否存在超范围生产行为,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使用禁用原料、再加工纤维生产婴幼儿用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情况,是否存在不标注、标注不全或超范围标注以及未按照国家规定在显著位置加注“非生活用品”警示的情况等等,以期强化再生棉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依法查处质量违法行为,不断提高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因疫情而推迟的2020年央视 3·15晚会,终于在7月16日晚上与观众见面。晚会曝光了河北省高阳县劣质毛巾、纱线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河南省新密市、山东省德州市、河北省邯郸市的黑心再生棉问题。把一个从“黑心棉”到毒毛巾的产业链活生生地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再生棉究竟还能不能用?再生棉行业会因此受到多大的冲击?相关部门今后应该如何加强对再生棉的监管……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河北省高阳县拥有纺织企业及个体加工户4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有59家,各类纺织机械约有4万台(套),从业人员达16万余人。该县于2009年被评为“中国毛巾·毛毯名城”,毛巾产量占全国的33%左右,毛毯产量占全国的28%左右。纺织业对于高阳县GDP贡献率超过65%,毫无疑问是当地绝对的支柱产业。
众所周知,《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国家标准及毛巾的国家标准,对毛巾含棉量、脱毛率、色牢度、pH值等,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在央视记者的暗访中,某毛巾厂负责人表示:“不保检测,五元的都不保,别说三元多的。”其所谓的“不保检测”,意思是不保证能检测合格。从其使用的原材料劣质再生棉纱线来看,那肯定是保证检测不合格。不过,业内人士显然知道他说的重点则在于“三元”“五元”。
据了解,在当地毛巾生产企业的生产线一般有两条,一条用高速纺织机来生产能够保证质量、能够检测合格的毛巾,另外一条则用低速纺织机专门生产低价格、不保证检测质量不合格的毛巾。被曝光的所谓“三元五元”的毛巾显然属于后者。
高阳县的毛巾企业要生产出如此低价的毛巾,势必需要价格更低的棉纱才能够保证利润。于是乎,新密市、德州市、邯郸市的一众生产劣质棉纱企业的随之浮出水面。这些地方的一些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利用下脚料、旧衣服等经过简单的再梳理、再开花等几道工序制作再生棉来纺成纱线。尤其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再生棉不但质量差,并且很多还是用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等处理的旧毛衣、外套、秋衣秋裤甚至穿过的内衣、袜子制作而成。
从节目中记者暗访的情况看,这些旧衣服的来源是“南方”。看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曾经在四川某市一小区调研时,遇到过一个老婆婆抱了好几件旧的冬季大衣卖给蹲在小区门口专门收购废旧衣物的小贩的情景。当时因为这几件衣服仅卖了1.5元,老婆婆很失望,嘟嘟囔囔从笔者面前经过的一幕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旧衣物回收到劣质棉纱,再到此次被曝光的高阳县劣质毛巾,很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实际上,再生棉产业链的形成并非坏事,再生棉也并非洪水猛兽。前提是再生棉必须符合2016年2月24日正式批准发布,并于2016年9月1日实施的GB/T 32479—2016《再加工纤维基本安全技术要求》。
GB/T 32479—2016《再加工纤维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明文规定,首先“在最小单位产品包装物上应标注产品名称为再加工纤维及类别、厂名、厂址、产品合格证等”。其次,“不得检出绿脓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不得检出异味”,同时对pH值、游离余氯含量等都作出了规定。显然,被曝光的这些纺织企业生产的所谓再生棉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就是活脱脱的黑心棉。
那么,再生棉究竟是什么呢?再生棉是由废弃的棉花、工业下脚料和纺织企业的布头和纱线头回收再利用制成。简单地说,此次曝光的高阳劣质毛巾产业链所用的连再生棉都谈不上。而这群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竟然用其生产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须用的毛巾。此情此景恐怕也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也难怪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面对这些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毛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从业者可谓心知肚明。然而,它们仍然贴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标签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最后再经过各地的电商、批发市场、小超市、夜市地摊等渠道开始和消费者亲密接触。暗访中,一位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就是这种劣质毛巾仅他一家一年销售额就高达5000万。毋庸置疑,这种现象在高阳当地绝非个例,其背后恐怕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抹一脸毛”是这种劣质毛巾带给消费者的最直观感受。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还要购买呢?便宜。在电商、在地摊上10元钱3条的毛巾随处可见。一些普通消费者买东西只求最便宜不求最好,但是,他们不知道使用这类劣质毛巾很可能会感染病菌,给自身的健康埋下无穷的隐患。
而对于这些的劣质毛巾的生产、销售者而言,他们自然是罪魁祸首,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低价格与高质量博弈产生的后果。
生产质量好的毛巾,势必价格高从而导致销量小,企业不但无利可图甚至活不下去。在一味追逐利益的念头驱使下,就开始不顾国家标准、丧失做人的道德底线开始生产这种劣质但销路很好的毛巾。好在央视曝光非常及时,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结果。
根据《再加工纤维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编写组的调研发现“在调研的1485家企业中,原料处理经过洗涤、消毒的企业占5%……产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不洁净、有异味和无标识等方面”。但是,这次央视曝光出来的问题仍然还是这些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在发现问题之后如何尽快解决问题,如何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再加工纤维制品质量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从2019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在进行垃圾强制分类。废旧衣物被很多城市都明确作为可回收垃圾,但对于它们的去向似乎就成了谜。理论上来说,可以将废旧衣物通过筛选、分类、清洗、消毒、加工,形成不同类型的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如再生纤维布块、工程保温棉,农用保温棉被、汽车坐垫等。但实际上,很可能绝大多数的废旧衣服最终都被小作坊的开松机或者大企业的开花机做成了再生棉。
这个行业目前看来显得比较特殊,家庭作坊式经营户没有一家不算违规,而要上马大型企业门槛又太高。因此,逐渐成为一个闷声发大财却看似不起眼的“暴利”行业。
据了解,目前一吨废旧衣物的市场价格因地域差异大致在1200~1300元每吨。而再生棉价格若以新棉价格一半计算也在六七千元每吨。同时,把废旧衣物加工成纤维状需要的工艺又比较简单,门槛很低。所以,一干追逐利益者便粉墨登场。
四川某地一个专门在各大小区投放废旧衣物回收箱的从业者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只回收箱成本不足百元,每年给小区物业缴费平均算下来也在百元左右。有些回收箱打上公益、慈善的“标签”物业这笔费用也可免除。假设,一个回收箱一年收到500公斤废旧衣物就价值六七百元。那么,一个回收箱子的纯利润最少就在500元左右。这位从业者介绍说,他2018年在本市一次就放置了7000个废旧衣物回收箱。其余的开销就是雇佣两三个人,每天开车到各个小区收废旧衣物。由此可见,其每年通过废旧衣物箱获利之惊人。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仅仅只是西南地区一个四线城市这个行业中的一人。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除了在国内收购废旧衣物的,还有团伙不远万里从海外进口纺织边角料以及废旧衣物的。
浙江省苍南县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在再生棉的圈子里,苍南县早在多年前就因为再生纺织产业高度发达而无人不知,据说全国超过80%的纺织边角料吞吐量都来源于此,俗称“中国边角料集散地”。
2018年初,上海海关的缉私警察就在苍南县破获了一个通过倒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非法进口废纺织品数万吨的大案。其中一名涉案人员康某某专为货主伪造单证、提供买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中介。仅中介费一项,康某某每吨就要收取1200~2000元之多。
然而,据涉案的两家再生棉加工企业负责人交代,他们之所以不惜以走私获取原料的理由其实就是“缺料”。实际上,在整个苍南县有上千名采购人员长年奔波在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地,但是再生棉企业原材料短缺的问题仍然难以改观。
正因为如此,其中一家设备简陋的企业长年都以废旧衣物为原料进行生产。据参与办案的民警回忆当时现场的情况说:“刺鼻的酸臭和腐败气味从杂乱堆放着的废旧衣服和服装下脚料那里发出来,加工设备发出的轰鸣声粗糙刺耳,工人们全身上下却只有一副装模作样的口罩。”即便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劣质再生棉也是供不应求,很快就通过附近一条国道线两边自由交易、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被人拉走了。
毋庸置疑,在我国这样一个纺织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的纺织品下脚料并不会少。但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再加上浪费和观念等的影响,我国再生棉行业原材料短缺的现象尤为突出,似乎在短时间内很难摆脱对进口废纺织品边角料的依赖。
如今,国家逐步在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城市矿产”,鼓励纺织品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据中纺联称,我国每年加工5000万吨纤维,按照3到5年的折旧来计算,全国每年的废旧织物产量应在1000万吨上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废旧纤维重新利用起来,可超过全国每年的棉花产量。
再生棉行业有它的特殊性,倘若从原材料回收开始其体系建立了、制度完善了、管理规范了,就可以为国家节约资源并且还能创造效益。但是,倘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和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高阳县劣质毛巾同样的问题。
蔬菜大棚是一个见效很快的脱贫项目,它一般分为单体棚和温室棚两种。单体棚又叫春秋棚、插地棚,造价低廉用薄膜覆盖。温室棚又叫暖棚、日光棚,冬季白天靠日光升温,晚上则需要覆盖保温被。
过去,人们喜欢用水稻秸秆做成的帘子作为保温被使用。由于其是天然植物纤维,虽然价格低到几乎不要钱,但很容易霉变腐烂。现在,生产大棚保温被的主要材料就是用再生棉,其产品主要有针刺毡保温被和棉毡保温被。
一个普通的日光温室大棚面积在6分地到1亩地之间,大约需要保温被1000多平方米。以四川某市为例,其1996年全市仅蔬菜大棚就有30万亩。并且,该市针对偏远地区大规模种植蔬菜的农户,政府还给予适当补贴和技术指导。因此,当地群众建大棚的积极性非常高。由此可见,伴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我国温室大棚在今后必然会越来越多。同时,采用再生棉生产的大棚保温被的市场也将会越来越大。
不过,再生棉制成的大棚保温被由于纤维特性,决定了它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市场上和一些新型材料制作的保温被竞争中也显得有一些被动。
针刺毡保温被的保温性能很好,防风性能强,造价也低,但是防水性极差。由于其易吸水,如果在冬季没有做好防水、防雨雪工作,一旦进水整个大棚基本上就算毁了。棉毡保温被就是用再生棉棉毡做主要材料,两面再覆以防水牛皮纸。它的保温性能也很好,价格更低廉,但是使用寿命不长。而目前一种用新型材料制作的橡塑大棚保温被,不但保温效果、防水效果都很好,还不易老化。简而言之,再生棉大棚保温被除了在造价上占有一定优势之外,在其他性能上都远不如新型大棚保温被。
同时,以再生棉为原材料的产品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众所周知,再生棉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纤维毡可以广泛用于温室大棚保温,水产养殖、禽畜饲养,遮盖混凝土精制品,沙发、床垫内用衬布,汽车内饰用布,蒙古包防寒用门帘等。这些产品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但是目前国内生产量却远远超过这个需求量,产量过大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并且逐步呈现白热化。
究其原因,还是再生棉行业入门门槛太低。一条再生棉生产线大致包括了边角料开松机、棉箱、梳理机、铺网机、针刺机、分切成卷机等。只需要这么简单的几个设备就可以完成从边角料到纤维毡的生产全过程,并且工人也不需要多少专业技术能力。那么,这一条生产线需要多少钱呢?据业内人士介绍说,满打满算还不到20万。
正是因为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低等原因,再生棉生产加工企业数量惊人,甚至还有很多“三无”家庭作坊式小厂。在一些现代化农业发达地区、纺织产业发达地区以及包装产业发达地区,几乎是村村有企业、家家开工厂。比如说,在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可见方圆几公里的居民院落、公路两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堆放的废旧纺织品。很显然,这个镇上的居民家家户户都和废布料、废旧纺织品交易有关。
再生棉行业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奇怪的行业。一方面原材料紧缺,让犯罪嫌疑人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从境外走私。另外一方面再生棉制品又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在央视 3·15晚会曝光用不合格再生棉生产劣质毛巾之后,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对再生棉及其制品的监管。纷纷要求立即检查当地的再生棉企业是否存在超范围生产行为,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使用禁用原料、再加工纤维生产婴幼儿用品和直接接触皮肤的情况,是否存在不标注、标注不全或超范围标注以及未按照国家规定在显著位置加注“非生活用品”警示的情况等等,以期强化再生棉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依法查处质量违法行为,不断提高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